笔下文学 www.wbxwx.com,与美女蛇一起修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龙门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丘处机为开派祖师。《金盖心灯》、《白云观志》记有其传代谱系。称第一代赵道坚(号虚静),第二代张德纯(号碧芝),此两代生于元朝。第三代陈通微(号冲夷),第四代周玄朴(号大拙),下分传第五代张静定(号无我)和沈静圆(号顿空),再分传第六代赵真嵩(号复阳)和卫真定(号平阳),以上五代生于明朝。从诸传记叙中,很难断定是何人在何时开创了龙门派。第一代赵道坚,原为丘处机西谨元太祖随行十八弟子之一,但他随处机在1221年的西行途中,即逝世于西域的赛兰城。他处在全真道尚属幼弱时期,怎能另创其支派。后世龙门道士为了尊他为第一代宗师,遂由《金盖心灯》等对其历史进行改造,将其行谊大大延后。称他于至元庚辰,即至元十七年(1280),受丘处机传初真戒、中极戒。侍其如法行持有成时,又“亲传心印,付衣钵,受天仙戒,赠偈四句,以为龙门派计二十字,即:道德通玄静,……是为龙门第一代宗师。”又称其“修持凡三十年,功圆行满,将示化,始以戒法口诀,于皇庆壬子年(1312)……亲授河南道士张碧芝名德纯。”(《金盖心灯》卷一《赵虚静律师传》)以上所记之传法纪年,皆在丘、赵二人死后几十年,自属虚构。之所以要如此改造丘、赵历史,无非是想将后出之龙门派与丘、赵挂上钩而已。它恰好证明龙门派既非丘处机所创,也非赵道坚所创。尊赵道坚为第一代传戒律师,实为龙门派攀祖的需要。由于赵道坚历史不实,直接影响对第二代张德纯的认定。即使张德纯确属丘处机之裔,他在元代也不可能创建龙门派。因记录元代全真道活动的资料,至今尚保存很多,皆看不出元代有分衍支派的迹象。其后第三代至第六代,生当明世。据载,第三代陈通微,第四代周玄朴,第五代张静定,皆居无定所,而留居四川青城山时间较久。周玄朴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受戒,“是时玄门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师隐青城,不履尘世五十余年。面壁内观,不以教相有为之事累心。弟子数人,皆不以阐教为事。律门几至湮没!住世一百一十年,始得天台道者张宗仁,承当法戒。……于景泰庚午岁(景泰元年,1450)十月望日他适,不知所终。”《金盖心灯》卷一《周大拙律师传》)可见在景泰元年前,龙门派也未形成。第五代和第六代传人,也是游方不定,传人甚少,看不出在他们周围已形成了教团。故何时形成龙门派,尚待进一步研究。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王常月至北京,次年三月,说戒于白云观,三次登坛传戒,收弟子千余人。康熙二年(1663),南下江、浙传戒,几年后,再去湖北武当山传戒,从而使龙门组织由这些地区迅速向全国传播,形成龙门派的“中兴”局面。王常月被其徒裔称为龙门“中兴”之臣。这种中兴景象,有的地区延续到乾、嘉之世。龙门派在其传播过程中,又不断分衍出许多小支派。如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金筑老人在浙江余杭金筑坪启天柱观派,下传第九代潘太牧(字牧心),递传第十代王清虚(号洞阳),第十一代潘一元(字天崖);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陶守贞(号靖庵)在湖州金盖山启云巢支派,下递传第九代陶思萱(号石庵),第十代徐清澄(号紫垣),第十一代徐一返(号隆岩);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黄守正(号虚堂),在苏州启太微律院支派,下传第九代孙太岳(号碧阳);王常月弟子第八代吕守璞(号云隐)在苏州启冠山支派,下传第九代吕太晋(号全阳)、鲍太开(号三阳)等;王常月弟子鸡足道者黄守中在云南鸡足山启西竺心宗,下传管天仙,管传金怀怀,金传活死人,再传往往生等。龙门派第九代周太朗(号明阳)在杭州启金鼓洞支派,下传第十代戴清源(号初阳)、高清昱(字东篱)、方清复(号凝阳),戴传第十一代骆一中(字圣哲),再传第十二代蔡阳善(字天一),再传第十三代戴北庄,再传第十四代张复纯;第十代高清昱启天台桐柏宫支派,下传第十一代方一定(字熔阳)、闵一得(号懒云)、沈一炳(号轻云),其后不断传衍,门庭很盛。第十代陈清觉在四川青城山开碧洞宗,历传至民国,已至第二十三代。其他龙门支派尚多,难以枚举。龙门派自清初“中兴”后,一支独秀地传衍不绝,支派愈衍愈繁,地域愈传愈广。其规模不仅超过和掩盖了全真道其他支派,而且在许多省区更取代正一派,故世人有谓“临济、龙门半天下”,确非虚言。
升玄派: 升玄为灵宝支派。以信奉《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而得名。道士授升玄五戒后成为升玄内教弟子,逐次晋级,授以相应的经戒和法箓,直至升玄派最高一级的无上登天毕券,唐代后升玄派融入灵宝派。
重玄派: 道教哲学流派。重(音虫chong),为重复之义。其意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来,该派以重玄之义解《老子》,认为老学要义在于“玄之又玄”,以达到哲学思想上的无滞。重玄哲学,始于东晋孙登,后来梁道士孟知周、藏矜,陈道士诸柔,隋道士刘进喜,唐道士成玄英、李荣、蔡子晃、黄玄颐、车玄弼、张惠超、黎元兴、杜光庭、王玄览,皆阐发重玄之义。重玄家融汇佛学的的“双遣法”,以《庄子》“无为”、“忘心”说为基础,采佛教破除妄执意,力图超越玄学,又称越佛学,将道教哲学深化为一种“重玄”哲学,这就是道教的向老庄哲学复归且深入发展的标志。道教重玄学既遣有、无,又遣非有非无;有无双遣,本迹俱忘,遣之又遣,忘而再忘,方入重玄之境。重玄哲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思维、修持理论上融会贯通,为内丹学哲学支柱之一。该派盛行于唐,以成玄英最为突出,后杜光庭、陈景元亦继承其学说,影响甚大。
净明道:全称“净明忠孝道”。是宋元间在南昌西山兴起的道派,系由灵宝派分衍而成。净指不染物,明指不触物,该派以净明忠孝为宗旨,并作为教派名称。净明道的创立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过程。净明道尊奉东晋道士许逊(许旌阳)为祖师,称其法箓出于许逊。许逊东晋时居南昌传道与十一弟子并称十二真君。许逊死后,西山道教不绝如缕,许逊焚修的游帷观,亦历经唐代道士胡惠超重振和北宋皇帝的敕封。南宋初,西山玉隆万寿宫(原游帷观)道士周真公利用许逊信仰,致祷许真君救度,得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即于西山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标志着这一道派的形成。但周真公一系的道派传承未久,似即湮没无闻。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起而创教。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刘玉托称遇西山道士胡惠超下降,宣告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刘玉当为师。刘玉始建腾胜道院,以善道劝化。此后刘玉先后宣称得许逊降授《玉真灵宝坛记》、《中黄大道》、《八极真诠》,郭璞降授《玉真立坛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飞步正一斩邪之旨。至大德元年(1297)以“净明道”命名的道派正式形成。刘玉重新开创的净明道以许逊为净明道师(旌阳公一传),以兰公、谌母为净明启教,以西山十二真君为净明传教。又尊唐代道士张氲为净名经师,胡惠超为净明法师,东晋道士郭璞为净明监度师,合称“净明三师”。刘玉称净明扬教,为旌阳公二传。刘玉以下净明道四代嗣法宗师称净明嗣教,黄元吉为旌阳公三传,徐异为旌阳公四传,赵宜真为旌阳公五传,刘渊然为旌阳公六传。刘玉至净明四嗣教五代是净明道兴盛时期。黄元吉在西山传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此后西山净明法坛法箓盛行于世。黄元吉、徐异、刘渊然皆赴京师,弘扬净明教法,广结士大夫,名重一时。黄元吉得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举荐,被元室敕封为净明崇德弘道大师、教门高士、玉隆万寿宫提点。赵宜真曾先后从张广济、李玄一,研习全真北派、南派之学。净明道与全真道、正一道保持了密切的友好关系。刘渊然以后净明道的传承系谱不明,教派渐趋衰落。清顺治九年(1652),丘处机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城入西山研修净明道,致力于西山宫观的修复。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诚死,其弟子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岸居西山绍继净明法统。此后,净明道历史即付诸阙如。净明道以“净明忠孝”为修道宗旨。净明是指对内心修炼的要求,忠孝是对行持的要求。净明道以忠、孝、廉、谨、宽、裕、容、忍为“垂世八宝”,要求道士恪守。净明道以忠孝为大道之本,认为“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成道”。(《净明忠孝全书》卷二)净明道的特点是融汇道、儒、释,倡导三教归一。认为道教的净明,儒教的忠恕,佛教的大乘,三教之旨,殊途同归。净明道重视封建伦理修养,具有浓厚的理学特色。《净明忠孝全书》是净明道的基本经典,由黄元吉编撰成书,是研究净明道教的重要资料。《道藏》中收有净明道经书十余种。净明道是以倡导忠孝为特色的新道派。净明道的教义,深得元明官僚士大夫的赞赏,亦受到元明统治者的重视。净明道嗣法宗师与龙虎山张天师关系密切,与全真龙门派、全真南派亦有交往,是无明时期颇有影响的一个教派。
闾山派:是净明派祖师许真君弟子所衍,分三奶派和法主公派。又说为净明派或正一派的分支,实际上是民间符咒道派,在浙江、福建、台湾等地享有盛名,影响甚至大过其它道派。在下往浙南寻书的道友小魏即闾山三奶派感应坛第七代坛主。该派源于陈靖姑(奇仕妈)的民俗信仰,相传福建古田县东地名临水,于五代时有陈姓世代为巫,陈靖姑亦一女巫,父陈昌,母葛氏,教以巫鬼道之术,陈靖姑与其结谊姐妹,巫相兼,习武修道,由巫师而神,乡人祀之。据说她曾师从闾山法主许真君,得许旌阳之秘诀,又从龙虎山张天师学道,得斩妖宝剑。陈靖姑信仰的《大奶灵经》云其“传法闾山,显迹古田”,南宋时福建一带建有奇仕妈宫、临水夫人庙。泉州奇仕妈祀陈、金、李三夫人,为授胎、护产、育婴之女神,香火较盛,且有“观音签”,并以妈祖配祀,至今尚存。福州的三奶夫人为陈靖姑、林淑靖(林九娘)、李三靖(李三娘);古田顺懿祖庙中祀顺天圣母(陈靖姑)、左祀江夫人(俗称虎奶)、右祀石夫人(俗称二奶)。台湾有十六座临水夫人庙(包括台北市临水顺天堂、台南市临水夫人妈宫、高雄县三奶宫、南投县顺懿宫、台中市临水宫、宜兰县靖安宫等到),皆为道观,属三奶派道教。台湾道士多属正一派系,其中乌头司公为天师道,红头师公为闾山三奶道。闾山三奶本为道教民俗信仰,在大陆至今犹存,台湾民间道派兴盛,遂发展为民间道教之一。
神霄派: 北宋末出现的新符箓派,也是道教雷法的实际开创、倡导者。创始人王文卿。政和(1111—1117)末,林灵素被宋徽宗召见,秦曰:“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洁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宋史?方技传》)宋徽宗大喜,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下令天下诸州大建神霄玉清万寿宫以祀神霄大帝。神霄之名,遂眩人耳目,该派道士引以为教名。明张宇初《岘泉集》卷一《玄问》等称,神霄派源出于神霄玉清真王,火师汪真君为阐教之祖师。所谓神霄玉清真王,固属子虚,就是火师汪真君阐教(火师汪真君名汪子华,唐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衡岳志》人传),也难以凭信。据有关资料,此派的创始者当为王文卿,时人林灵素、张继先对创派亦有所建树。王文卿(1093—1153),字予道(或述道),号冲和子,江西南丰人。自称在宣和间遇火师汪君于扬子江边,授以飞神谒道之道;又遇老妪(据称是电母)于野泽,授以雷书数卷。“以是济人甚众,名闻江湖”。(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辰记》)徽宗闻其名,遣使召见,拜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再升侍宸,拜金门羽客,赐号“冲虚通妙生生”。据说能预知天数,善祷雨降妖。徽宗末年,数以修政练兵事为请,徽宗不纳,乃拂袖还南丰。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卒。神霄派以传行神霄雷法,即五雷法为主要特点。此法以符箓咒术为基本内容,结全内丹术,并以内丹修炼为主,符箓咒术为辅。王文卿说:“斩勘五雷法者,以道(指内修)为体,以法(指符箓)为用。”有了内炼工夫作基础,“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气,合彼虚无之气,加以步罡诀目,秘咒灵符,斡动化机,若合符契,运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曰雨而雨,故感应速如影响”。(《道法会元》)卷六一《高上神霄玉枢斩勘五雷**》)正因此派如此重视内丹术,故与旧符箓派有很大区别,可名之新符箓派。王文卿死后,其弟子分成许多支派,继续传行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道法会元》卷八四《雷法说》:“祖师侍宸遇火师汪真君授以雷霆秘旨,冲举之后,流传至今。夫何五十六年之间,异派同名者杂出,以至好事者不得其门而入。”明张宇初《道门十规》也说:“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凡天雷、囗岳之文,各相师授,或一将而数派不同,或一派而符箓亦异,以是讹舛失真,隐真出伪者多,因而互生谤惑。”据虞集《王侍宸记》,得王文卿真传者,仅新城高子羽,高子羽“授之临江徐次举,以次至金溪聂天锡,其后得其传而显者曰临江川谭悟真云。人不敢称其名,但称之谭五雷”。入元后,谭悟真犹在人间,传庐陵罗虚舟,再传萧雨轩和周立礼,周传其子,萧则传胡道玄,人称“神霄野客”,行法于关陕荆襄江汉淮海闽浙之间。与王文卿弟子不断承传同时,亦有宗祖林灵素和张继先的支系在传播。《道法会元》卷一九八《神霄金火天丁**》刘玉后序云:“火师传与玉真教主林侍宸,林传与张如晦,后传陈道一,下付薛洞真、卢君野,次以神霄派脉付徐必大。徐亦不得其文,卢君化于剑江,将解,而枕中出其书以付玉(刘玉自称),法传卢君,而派继徐君。”同书卷二五三《地祗绪余论》:“地祗一司之法,实起于虚靖大师(即张继先),次显于天宝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吴道显直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钟明真人,相继而为宗师。其后如江浙闽蜀湖广嗣法者何限,姓名昭揭宁几人。……后则有苏道济派、温州正派、李蓬头派、遇曜卿派、玄灵续派,如此等类,数之不尽。”金丹派南宗陈楠和白玉蟾亦兼传神霄雷法,白玉蟾还撰有雷法著作多种。后白玉蟾传弟子彭相,彭传弟子林伯谦。当为神霄另一支派。
元代,神霄派最著名的传人为莫月鼎。他的名、字、籍贯和生卒年,诸书记载不一。据宋濂《元莫月鼎传碑》,莫月鼎,名起炎,入道后,更名沾乙,自号月鼎。湖州人。幼习科举,三试不利,乃弃家为道士。后入四川青城山丈人观,受徐无极传五雷法。继闻江西南丰邹铁壁(或作笔)得王文卿斩勘雷书,秘而不传,乃委身童隶事之,终获受其书。于是召雷雨,破鬼魅,动与天合。宋宝佑(亻字应为礻字旁)戊午(1258)被请为浙东祷雨,... -->>
龙门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丘处机为开派祖师。《金盖心灯》、《白云观志》记有其传代谱系。称第一代赵道坚(号虚静),第二代张德纯(号碧芝),此两代生于元朝。第三代陈通微(号冲夷),第四代周玄朴(号大拙),下分传第五代张静定(号无我)和沈静圆(号顿空),再分传第六代赵真嵩(号复阳)和卫真定(号平阳),以上五代生于明朝。从诸传记叙中,很难断定是何人在何时开创了龙门派。第一代赵道坚,原为丘处机西谨元太祖随行十八弟子之一,但他随处机在1221年的西行途中,即逝世于西域的赛兰城。他处在全真道尚属幼弱时期,怎能另创其支派。后世龙门道士为了尊他为第一代宗师,遂由《金盖心灯》等对其历史进行改造,将其行谊大大延后。称他于至元庚辰,即至元十七年(1280),受丘处机传初真戒、中极戒。侍其如法行持有成时,又“亲传心印,付衣钵,受天仙戒,赠偈四句,以为龙门派计二十字,即:道德通玄静,……是为龙门第一代宗师。”又称其“修持凡三十年,功圆行满,将示化,始以戒法口诀,于皇庆壬子年(1312)……亲授河南道士张碧芝名德纯。”(《金盖心灯》卷一《赵虚静律师传》)以上所记之传法纪年,皆在丘、赵二人死后几十年,自属虚构。之所以要如此改造丘、赵历史,无非是想将后出之龙门派与丘、赵挂上钩而已。它恰好证明龙门派既非丘处机所创,也非赵道坚所创。尊赵道坚为第一代传戒律师,实为龙门派攀祖的需要。由于赵道坚历史不实,直接影响对第二代张德纯的认定。即使张德纯确属丘处机之裔,他在元代也不可能创建龙门派。因记录元代全真道活动的资料,至今尚保存很多,皆看不出元代有分衍支派的迹象。其后第三代至第六代,生当明世。据载,第三代陈通微,第四代周玄朴,第五代张静定,皆居无定所,而留居四川青城山时间较久。周玄朴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受戒,“是时玄门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师隐青城,不履尘世五十余年。面壁内观,不以教相有为之事累心。弟子数人,皆不以阐教为事。律门几至湮没!住世一百一十年,始得天台道者张宗仁,承当法戒。……于景泰庚午岁(景泰元年,1450)十月望日他适,不知所终。”《金盖心灯》卷一《周大拙律师传》)可见在景泰元年前,龙门派也未形成。第五代和第六代传人,也是游方不定,传人甚少,看不出在他们周围已形成了教团。故何时形成龙门派,尚待进一步研究。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王常月至北京,次年三月,说戒于白云观,三次登坛传戒,收弟子千余人。康熙二年(1663),南下江、浙传戒,几年后,再去湖北武当山传戒,从而使龙门组织由这些地区迅速向全国传播,形成龙门派的“中兴”局面。王常月被其徒裔称为龙门“中兴”之臣。这种中兴景象,有的地区延续到乾、嘉之世。龙门派在其传播过程中,又不断分衍出许多小支派。如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金筑老人在浙江余杭金筑坪启天柱观派,下传第九代潘太牧(字牧心),递传第十代王清虚(号洞阳),第十一代潘一元(字天崖);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陶守贞(号靖庵)在湖州金盖山启云巢支派,下递传第九代陶思萱(号石庵),第十代徐清澄(号紫垣),第十一代徐一返(号隆岩);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黄守正(号虚堂),在苏州启太微律院支派,下传第九代孙太岳(号碧阳);王常月弟子第八代吕守璞(号云隐)在苏州启冠山支派,下传第九代吕太晋(号全阳)、鲍太开(号三阳)等;王常月弟子鸡足道者黄守中在云南鸡足山启西竺心宗,下传管天仙,管传金怀怀,金传活死人,再传往往生等。龙门派第九代周太朗(号明阳)在杭州启金鼓洞支派,下传第十代戴清源(号初阳)、高清昱(字东篱)、方清复(号凝阳),戴传第十一代骆一中(字圣哲),再传第十二代蔡阳善(字天一),再传第十三代戴北庄,再传第十四代张复纯;第十代高清昱启天台桐柏宫支派,下传第十一代方一定(字熔阳)、闵一得(号懒云)、沈一炳(号轻云),其后不断传衍,门庭很盛。第十代陈清觉在四川青城山开碧洞宗,历传至民国,已至第二十三代。其他龙门支派尚多,难以枚举。龙门派自清初“中兴”后,一支独秀地传衍不绝,支派愈衍愈繁,地域愈传愈广。其规模不仅超过和掩盖了全真道其他支派,而且在许多省区更取代正一派,故世人有谓“临济、龙门半天下”,确非虚言。
升玄派: 升玄为灵宝支派。以信奉《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而得名。道士授升玄五戒后成为升玄内教弟子,逐次晋级,授以相应的经戒和法箓,直至升玄派最高一级的无上登天毕券,唐代后升玄派融入灵宝派。
重玄派: 道教哲学流派。重(音虫chong),为重复之义。其意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来,该派以重玄之义解《老子》,认为老学要义在于“玄之又玄”,以达到哲学思想上的无滞。重玄哲学,始于东晋孙登,后来梁道士孟知周、藏矜,陈道士诸柔,隋道士刘进喜,唐道士成玄英、李荣、蔡子晃、黄玄颐、车玄弼、张惠超、黎元兴、杜光庭、王玄览,皆阐发重玄之义。重玄家融汇佛学的的“双遣法”,以《庄子》“无为”、“忘心”说为基础,采佛教破除妄执意,力图超越玄学,又称越佛学,将道教哲学深化为一种“重玄”哲学,这就是道教的向老庄哲学复归且深入发展的标志。道教重玄学既遣有、无,又遣非有非无;有无双遣,本迹俱忘,遣之又遣,忘而再忘,方入重玄之境。重玄哲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思维、修持理论上融会贯通,为内丹学哲学支柱之一。该派盛行于唐,以成玄英最为突出,后杜光庭、陈景元亦继承其学说,影响甚大。
净明道:全称“净明忠孝道”。是宋元间在南昌西山兴起的道派,系由灵宝派分衍而成。净指不染物,明指不触物,该派以净明忠孝为宗旨,并作为教派名称。净明道的创立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过程。净明道尊奉东晋道士许逊(许旌阳)为祖师,称其法箓出于许逊。许逊东晋时居南昌传道与十一弟子并称十二真君。许逊死后,西山道教不绝如缕,许逊焚修的游帷观,亦历经唐代道士胡惠超重振和北宋皇帝的敕封。南宋初,西山玉隆万寿宫(原游帷观)道士周真公利用许逊信仰,致祷许真君救度,得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即于西山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标志着这一道派的形成。但周真公一系的道派传承未久,似即湮没无闻。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起而创教。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刘玉托称遇西山道士胡惠超下降,宣告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刘玉当为师。刘玉始建腾胜道院,以善道劝化。此后刘玉先后宣称得许逊降授《玉真灵宝坛记》、《中黄大道》、《八极真诠》,郭璞降授《玉真立坛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飞步正一斩邪之旨。至大德元年(1297)以“净明道”命名的道派正式形成。刘玉重新开创的净明道以许逊为净明道师(旌阳公一传),以兰公、谌母为净明启教,以西山十二真君为净明传教。又尊唐代道士张氲为净名经师,胡惠超为净明法师,东晋道士郭璞为净明监度师,合称“净明三师”。刘玉称净明扬教,为旌阳公二传。刘玉以下净明道四代嗣法宗师称净明嗣教,黄元吉为旌阳公三传,徐异为旌阳公四传,赵宜真为旌阳公五传,刘渊然为旌阳公六传。刘玉至净明四嗣教五代是净明道兴盛时期。黄元吉在西山传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此后西山净明法坛法箓盛行于世。黄元吉、徐异、刘渊然皆赴京师,弘扬净明教法,广结士大夫,名重一时。黄元吉得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举荐,被元室敕封为净明崇德弘道大师、教门高士、玉隆万寿宫提点。赵宜真曾先后从张广济、李玄一,研习全真北派、南派之学。净明道与全真道、正一道保持了密切的友好关系。刘渊然以后净明道的传承系谱不明,教派渐趋衰落。清顺治九年(1652),丘处机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城入西山研修净明道,致力于西山宫观的修复。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诚死,其弟子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岸居西山绍继净明法统。此后,净明道历史即付诸阙如。净明道以“净明忠孝”为修道宗旨。净明是指对内心修炼的要求,忠孝是对行持的要求。净明道以忠、孝、廉、谨、宽、裕、容、忍为“垂世八宝”,要求道士恪守。净明道以忠孝为大道之本,认为“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成道”。(《净明忠孝全书》卷二)净明道的特点是融汇道、儒、释,倡导三教归一。认为道教的净明,儒教的忠恕,佛教的大乘,三教之旨,殊途同归。净明道重视封建伦理修养,具有浓厚的理学特色。《净明忠孝全书》是净明道的基本经典,由黄元吉编撰成书,是研究净明道教的重要资料。《道藏》中收有净明道经书十余种。净明道是以倡导忠孝为特色的新道派。净明道的教义,深得元明官僚士大夫的赞赏,亦受到元明统治者的重视。净明道嗣法宗师与龙虎山张天师关系密切,与全真龙门派、全真南派亦有交往,是无明时期颇有影响的一个教派。
闾山派:是净明派祖师许真君弟子所衍,分三奶派和法主公派。又说为净明派或正一派的分支,实际上是民间符咒道派,在浙江、福建、台湾等地享有盛名,影响甚至大过其它道派。在下往浙南寻书的道友小魏即闾山三奶派感应坛第七代坛主。该派源于陈靖姑(奇仕妈)的民俗信仰,相传福建古田县东地名临水,于五代时有陈姓世代为巫,陈靖姑亦一女巫,父陈昌,母葛氏,教以巫鬼道之术,陈靖姑与其结谊姐妹,巫相兼,习武修道,由巫师而神,乡人祀之。据说她曾师从闾山法主许真君,得许旌阳之秘诀,又从龙虎山张天师学道,得斩妖宝剑。陈靖姑信仰的《大奶灵经》云其“传法闾山,显迹古田”,南宋时福建一带建有奇仕妈宫、临水夫人庙。泉州奇仕妈祀陈、金、李三夫人,为授胎、护产、育婴之女神,香火较盛,且有“观音签”,并以妈祖配祀,至今尚存。福州的三奶夫人为陈靖姑、林淑靖(林九娘)、李三靖(李三娘);古田顺懿祖庙中祀顺天圣母(陈靖姑)、左祀江夫人(俗称虎奶)、右祀石夫人(俗称二奶)。台湾有十六座临水夫人庙(包括台北市临水顺天堂、台南市临水夫人妈宫、高雄县三奶宫、南投县顺懿宫、台中市临水宫、宜兰县靖安宫等到),皆为道观,属三奶派道教。台湾道士多属正一派系,其中乌头司公为天师道,红头师公为闾山三奶道。闾山三奶本为道教民俗信仰,在大陆至今犹存,台湾民间道派兴盛,遂发展为民间道教之一。
神霄派: 北宋末出现的新符箓派,也是道教雷法的实际开创、倡导者。创始人王文卿。政和(1111—1117)末,林灵素被宋徽宗召见,秦曰:“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洁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宋史?方技传》)宋徽宗大喜,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下令天下诸州大建神霄玉清万寿宫以祀神霄大帝。神霄之名,遂眩人耳目,该派道士引以为教名。明张宇初《岘泉集》卷一《玄问》等称,神霄派源出于神霄玉清真王,火师汪真君为阐教之祖师。所谓神霄玉清真王,固属子虚,就是火师汪真君阐教(火师汪真君名汪子华,唐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衡岳志》人传),也难以凭信。据有关资料,此派的创始者当为王文卿,时人林灵素、张继先对创派亦有所建树。王文卿(1093—1153),字予道(或述道),号冲和子,江西南丰人。自称在宣和间遇火师汪君于扬子江边,授以飞神谒道之道;又遇老妪(据称是电母)于野泽,授以雷书数卷。“以是济人甚众,名闻江湖”。(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辰记》)徽宗闻其名,遣使召见,拜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再升侍宸,拜金门羽客,赐号“冲虚通妙生生”。据说能预知天数,善祷雨降妖。徽宗末年,数以修政练兵事为请,徽宗不纳,乃拂袖还南丰。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卒。神霄派以传行神霄雷法,即五雷法为主要特点。此法以符箓咒术为基本内容,结全内丹术,并以内丹修炼为主,符箓咒术为辅。王文卿说:“斩勘五雷法者,以道(指内修)为体,以法(指符箓)为用。”有了内炼工夫作基础,“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气,合彼虚无之气,加以步罡诀目,秘咒灵符,斡动化机,若合符契,运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曰雨而雨,故感应速如影响”。(《道法会元》)卷六一《高上神霄玉枢斩勘五雷**》)正因此派如此重视内丹术,故与旧符箓派有很大区别,可名之新符箓派。王文卿死后,其弟子分成许多支派,继续传行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道法会元》卷八四《雷法说》:“祖师侍宸遇火师汪真君授以雷霆秘旨,冲举之后,流传至今。夫何五十六年之间,异派同名者杂出,以至好事者不得其门而入。”明张宇初《道门十规》也说:“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凡天雷、囗岳之文,各相师授,或一将而数派不同,或一派而符箓亦异,以是讹舛失真,隐真出伪者多,因而互生谤惑。”据虞集《王侍宸记》,得王文卿真传者,仅新城高子羽,高子羽“授之临江徐次举,以次至金溪聂天锡,其后得其传而显者曰临江川谭悟真云。人不敢称其名,但称之谭五雷”。入元后,谭悟真犹在人间,传庐陵罗虚舟,再传萧雨轩和周立礼,周传其子,萧则传胡道玄,人称“神霄野客”,行法于关陕荆襄江汉淮海闽浙之间。与王文卿弟子不断承传同时,亦有宗祖林灵素和张继先的支系在传播。《道法会元》卷一九八《神霄金火天丁**》刘玉后序云:“火师传与玉真教主林侍宸,林传与张如晦,后传陈道一,下付薛洞真、卢君野,次以神霄派脉付徐必大。徐亦不得其文,卢君化于剑江,将解,而枕中出其书以付玉(刘玉自称),法传卢君,而派继徐君。”同书卷二五三《地祗绪余论》:“地祗一司之法,实起于虚靖大师(即张继先),次显于天宝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吴道显直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钟明真人,相继而为宗师。其后如江浙闽蜀湖广嗣法者何限,姓名昭揭宁几人。……后则有苏道济派、温州正派、李蓬头派、遇曜卿派、玄灵续派,如此等类,数之不尽。”金丹派南宗陈楠和白玉蟾亦兼传神霄雷法,白玉蟾还撰有雷法著作多种。后白玉蟾传弟子彭相,彭传弟子林伯谦。当为神霄另一支派。
元代,神霄派最著名的传人为莫月鼎。他的名、字、籍贯和生卒年,诸书记载不一。据宋濂《元莫月鼎传碑》,莫月鼎,名起炎,入道后,更名沾乙,自号月鼎。湖州人。幼习科举,三试不利,乃弃家为道士。后入四川青城山丈人观,受徐无极传五雷法。继闻江西南丰邹铁壁(或作笔)得王文卿斩勘雷书,秘而不传,乃委身童隶事之,终获受其书。于是召雷雨,破鬼魅,动与天合。宋宝佑(亻字应为礻字旁)戊午(1258)被请为浙东祷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