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下文学 www.wbxwx.com,与美女蛇一起修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龙虎宗:道教派别,系五斗米道(天师道)发展到以江西龙虎山为中心的称谓。实即五斗米道、天师派的延续。以张陵后嗣迁居龙虎山建教为标志。但时间尚难考定。《汉天师世家》、《元史?释老传》等谓张鲁第四子张盛于三国或西晋永嘉间去龙虎山建教。此说疑点甚多难以置信。据史籍考察,张鲁降曹后,其子皆封列侯,但无张盛之名。《茅山志》卷十五载有南北朝时张陵几个子孙之名,有九世孙一人,十世孙七人,其中二人署籍蜀郡。梁简文帝撰《招真馆碑》,记张陵第十二代孙张道裕在天监二年(503)来虞山建招真馆,修道十余年,地点在江苏常熟。《受箓次第法信仪》收《天师治仪》,为张陵第十三工孙梁武陵王参军张辨所撰。凡此,未有一人居龙虎山。据现存资料,大约在晚唐时,张陵子孙始入居龙虎山。《龙虎山志》卷二“上清宫”条云:该宫原本为“第四代天师自汉中归龙虎山(所)建传箓坛,唐会昌(841—846)中赐额真仙观。”卷六《张谌传》:“二十代谌,字子坚,唐会昌中,武宗召见,赐传箓坛,额曰真仙观。”所云第四代天师(张盛)所建传箓坛,不可信,二十代张谌受命建传箓坛,似近事实。五代时南唐皇帝李璟在龙虎山敕建张天师庙,时人陈乔为撰《南唐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铭》,碑立于南唐保大八年(950),碑中提到的是张陵第三十一代孙张秉一。此后《汉天师世家》所列各代天师,始有史籍可资佐证。据此,张陵后嗣入居江西龙虎山建教,大约始于晚唐。此时即为龙虎宗始建的大约年代。另有一说认为张鲁之弟张卫有子名张盛,不降曹氏,独自携妻去江西龙虎山修道,但史料亦不足。至宋代,龙虎宗获得皇室支持,每代首领(即每代张陵嗣孙)皆被赐号为“先生”。如二十四代张正随,赐号“真静先生”,二十五代张乾曜,赐号“澄素先生”,二十六代张嗣宗,赐号“虚白先生”等,其教派获得大发展,龙虎宗之名遂著称于世,与茅山、阁皂山并称“三山符箓”或“符箓三宗”。绍圣四年(1097),宋哲宗“别敕江宁府句容县:三茅山经箓宗坛与信州龙虎山、临江军阁皂山,三山鼎峙,辅化皇图。”(《茅山志》卷一一)入元,龙虎宗受到更大的支持。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见张陵第三十六代孙张宗演,次年,敕封其为第三十六代天师,即正式以官方名义承认张陵子孙的“天师”称号;又命其主领江南道教。此后龙虎宗每代首领皆如此制,得到皇帝所给的天师封号和管理江南道教的职权。从而使历代天师的政治地位跃居其他符箓派首领之上,龙虎宗的发展也较其他符箓派为大。这样,天师和他领导的龙虎宗渐渐成为江南诸符箓的中心。元代中后期,以它为中心集合江南诸符箓派为一体而组成符箓大派正一道。此后,龙虎宗进入另一发展时期。

    正乙派:正一道支派。由清代龙虎山道士娄近垣开启,以江西龙虎山为中心。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二《官府》条:龙虎山向分紫微、虚靖、灵阳三派,“其师长之称,实同一脉,但无定派命名,使尊卑日久难考。因定四十字。从今至后,三派合一,依次授名。四十字完,许‘辰‘字辈再续四十字,完而复续,以此例垂于永世。”其所定四十派字为:“近远资元运,久长保巨淳。道唯诚可宝,德用信为珍。秉敬宏丹箓,葆真启世人。鸿图赞景祚,圣泽振昌辰。”娄近垣以其名之“近”字为始,表明此派由他所开启。据清顾沅《玄妙观志》可略知其传代情况。该志卷三载:惠远谟(1697—1771)字虚中,号澹峰。五六岁读书,过目成诵。稍长,其家送之入玄妙观,受业于潘元珪(号梧庵)。时主席胡云庵为延师讲学,乃博览儒书,尤潜心道藏。年三十,授道纪司,雍正九年(1731),主龙虎山玉华院事。后二年(1733),京师光明殿成,被选充焚修。时娄近垣主光明殿,远谟师事之,受其法。十三年(1735)潘元珪死,南旋继其方丈席。是年秋,娄近垣以龙虎山缺提点,奏准其往龙虎山署提点之职。乾隆九年(1744),娄近垣以年就衰,招之入都相赞助,明年充御前值季。遇雨肠(月字应为日字旁)愆,行法辄应。娄近垣修《龙虎山志》,参互考订,出力为多。至乾隆十五年(1750)冬南归。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年七十五。著有《学吟稿》。《玄妙观志》又载:张资理(1712—1786),字一枝,号友桐,吴邑篁村人。本儒家子,年十一,出家朝真观,为沈坚苍之徒。由儒家言通道德五千之旨。符箓秘典,靡不洞贯。雍正十二年(1734),钦选入都,住光明殿,复从惠远谟受法,为御前值季法官。乾隆十四年(1749)回苏,奉娄近垣之命,往龙虎山领迎华院教事。乾隆四十一年(1776)请假回苏,次年主席玄妙观方丈。祷雨祛邪,颇著应验。乾隆五十一年(1786)卒。张资理后之传达室代不详。《诸真宗派总薄》载此派之“派”字,在“辰”字之后又添二十字,似此派至作《诸真宗派总簿》时,已传四十余代。

    玄教:玄教本为朝廷对道教的通称。元代皇帝以张留孙掌玄教院,形成一个以玄教道官直接布道的教派,可视为道教龙虎山支派。创始于元初,创始人张留孙。张留孙(1248—1321),字师汉。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幼从伯父张闻诗学道于龙虎山上清宫。后以所学游江淮。至元十三年(1276),随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赴阙,留侍阙下。次年,因为昭睿顺圣皇后之疾祈祷有验,命为上卿,赐宝剑,敕两都各建崇真宫以居之。至元十五年(1278),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此后,“宠遇日隆,比于亲臣”。所封教职也不断提高,至仁宗延祐二年(1315),晋衔为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大真人、领集贤院道教事。(见袁桷《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吴澄《神德真君张公道行碑》等)从作玄教宗师起,他就不断从龙虎山选调道士(前后几十人)至京师,或委以京师道职,或派至各地任各级道官,从而以他们为骨干,逐渐组织起一个规模庞大的教派,即龙虎宗支派——玄教。玄教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组织规模是很大的。其宫观除少数在北方外,大部遍布于南方。计有:镇江路、常州路、杭州路、扬州路、平江路、龙兴路、抚州路、临江路、袁州路、信州路、天临路、惠州路等。约当今之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区。该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组织领导体制。其最高首领是玄教大宗师,居大都崇真万寿宫,负全教指挥之责。其副手是玄教嗣师,辅助大宗师工作,又是日后大宗师的合法继承人。大都崇真万寿宫设提点一职,协助大宗师处理日常事务。大宗师之下,设江淮荆襄都提点,为大宗师指挥各路道教的直接助手。其下的各级地方组织,根据元代行政区划进行设置,行省设都提点,路设道录、道判,州设道正、道判,基层各宫观设住持、提点、提举。玄教从成立至元末,承传五代掌教。第一代张留孙,掌教四十三年(从至元十五年作玄教宗师算起),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逝世,传给第二代吴全节。全节掌教二十五年,于至正六年(1346)逝世,传给夏文泳。文泳掌教四年,于至正九年(1349)逝世,传给第四代张德隆。德隆掌教约五年,于至正十四年(1354)传给第五代于有兴。于有兴掌教至元亡。玄教大宗师之承传,逐渐形成一套制度。第一,除第一任掌教张留孙为元世祖任命外,其后几代掌教皆由前任掌教提名,先作嗣师,待前任掌教逝世后,由皇帝降“玺书”加以任命。第二,历代继任掌教在接任时,皆须以张留孙遗留下的大宗师印和宝剑(原为皇帝赐张留孙者)相承传。作为传承凭证和教权象征。玄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