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名门天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眼看日子一天天过,雨水没来。农民等不及,男女老幼背水浇地,总算将种子播下。播种后,又是不见雨水,农民们是全家出动,到湖泊河流里取水。而更可怕的是湖泊河流的水也在逐渐减少。
农民恐慌,各地官员亦惊吓,赶忙将此情况上奏,说恐怕继去年山东大旱后,今年又将迎来春旱。
“终于还是来了。”李世民蹙了眉,内心叹息。
然后,他召集了长孙无忌以及过完年就一直未曾去扬州上任的杨恭仁以及一干大臣到御书房商议。
长孙无忌虽不知李世民去年为何让他收集粮食,但却认认真真执行了。太仓已是米面满仓,各地的仓库也装得差不多。
李世民不询问他,只问杨恭仁如何看待。
杨恭仁却是一怔,立刻就回答:“扬州富足,臣下早已收集米面,去年第一批运往山东救灾。第二批去年底已运送到长安,放在长安富户的仓库中。先前,就与陛下说过,票据已交给户部。”
李世民知晓杨恭仁有意避开,便径直询问工部尚书:“工程那边处理得如何?”
工部不敢怠慢,立马上前汇报情况。
去年,尚书省大小官员以及工部所有官员全被李世民召集,直接讨论的课题就是水利工程问题。
“你们勘察各处,尤其是关中地区,看看倘若大旱,又如何,倘若洪涝又如何。”李世民径直将此问题丢给尚书省大小官员。
官员们面面相觑,其中工部侍郎低声回答:“启禀陛下,工部已在着手进行调查。”
李世民蹙了眉,道:“今年工部重中之重,就是北地,尤其是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尽快拿出解决旱涝的方案,并且在年底全面完工。”
工部一干人不解,但也不敢反对,只连声称是。
尔后,李世民动不动就要将工部官员抓到御书房询问情况,一言不对勃然大怒。
整个工部这一年都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为此,工部侍郎还专门去拜访了蜀王与魏王。因为听闻蜀王对水利颇有研究,魏王也很喜欢研究地理。这两位皇子在水利地理方面都名声在外。无奈蜀王在蜀中上任益州大都督,只给了拜访官员一封信,让他们拜访太子,说此事事关重大,该由太子主持。同时,也给予他们一份儿据说是古迹的水利资料。
一干人等看了又看,里面有工程图纸,还有治水之法。
众人心知肚明,知晓这是蜀王所为,却有不想承认,于是连夜誊抄一份儿,将原件还回去。
尔后,魏王李泰也表明自己对水利只是纸上谈兵。不过,他倒是想要与工部官员一并考察,想要描绘大唐的美好河山。也因此,年仅7岁的魏王奏请与工部等人一同实地考察。
李世民答应了魏王要求,于是年仅7岁的魏王风餐露宿,一点苦累都不曾叫,认真考察询问记录,让工部一干人等大为赞赏。
总得来说,工部算是战战兢兢地实体考察,结合蜀王给予的手札,设计出旱涝水渠,并于七月开始全面动工。
因为水渠算作利国利民之大事,工部一出告示,农人就悉数前来出力,不收工钱,甚至有地方连伙食也自带。
工程甚为顺利,且劳动力颇多。工部瞅着这形势,年底之前就能完工,也是松了一口气。
到了年底,果真是完工了。工部立马提交了完工报告,李世民看了看,也没多说,只命了蜀王前往查看。
蜀王一番查看回来,与工部官员商议一番,又拟定了几处修改方案。
工部这过完大年初一,就又开始忙上了。因蜀王私下提点,这事千万别拖出正月。
如今,开年转暖,冰冻结束,却不见雨水滋润,河流湖泊里的水也是****锐减。先前工程里做的蓄水池正好派上用场,却也不够农民浇地,只能派发给农民食用。二月初,工部的人就觉得这隐隐有大旱的预兆。只是钦天监又没有传出什么消息,工部也不敢贸然定论。于是,工部几人合计一番,就将事情如实上报,也不作结论。
报上来一阵子后,也不见朝廷有什么动静。公布一干人等一直等到三月初,才收到朝廷的召令,说是陛下要召见工部众人。
工部侍郎不敢怠慢,立马就禀告:“从去年入冬,水窖已开始蓄水。洪涝分流工程也已做好,但天灾大小,非人可预见。具体事宜,还要看具体情况。”
李世民也不苛刻,只是摆摆手让一干人等鱼贯而出,唯独留下蜀王李恪与杨恭仁。
“大旱一事,粮食已到位;如今,蝗灾又该如何?”李世民询问二人。
杨恭仁摇摇头,只说民众十分畏惧,觉得是神灵降罪,这蝗虫就是神灵使者。怕到时候蝗灾一来,不是不好整治,而是百姓不愿意出手。
“这倒不是难事。”李恪接话,尔后便说,“此事无碍。先前,我就拜访过张神医,讨论这蝗虫一事。张神医说过这蝗虫有药用价值,且在家培育。此事,是许多医者都知晓的事。去年,太医院组织的冬季医学论议会上,张神医也说过此研究。”
李世民眉头一蹙,扫了他一眼,道:“这是那丫头的主意?”
“父亲,这是张神医的主意。这蝗虫的确有药用价值。”李恪回答。
李世民也不追究,只让李恪说下去。随后,李恪就说:“从去年开始,格物院一帮人就开始着手蝗虫的生长情况调查。对于土壤、温度的要求作了记录。根据这份儿记录,我们至少可以发动民众,在蝗虫刚破土而出时,予以绞杀。”
“如此甚好。绞杀破土蝗虫者,论斤两前往地方粮仓领米面。”杨恭仁也建议。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就依你们这方法行。”
“父亲,还有一事。我们计算过,即便是这样的方法。怕有些地区,还是有人不敢动蝗虫,导致蝗灾。怕到时候,你得要身体力行。”李恪说到此处,抿了抿唇,神情颇为为难。
李世民很是狐疑,问:“如何?”
“陛下,这蝗虫亦是美味至极。北地甚少,可岭南一带,我听闻农民油炸蝗虫,据闻美味至极。”杨恭仁缓缓地说。
“你的意思,我明白。”李世民点点头,随后说,“为天下万民,这便是我该做的。”
李恪与杨恭仁听闻齐齐下跪,道:“百姓得陛下,乃大福。”
李世民笑了笑,想要询问那杨氏阿芝,却又觉得不合时宜。此时,他微眯着眼,忽然想:倘若恪儿是太子,杨氏阿芝是太子妃,未来的大唐不知会是怎样一般光景。(未完待续。)
眼看日子一天天过,雨水没来。农民等不及,男女老幼背水浇地,总算将种子播下。播种后,又是不见雨水,农民们是全家出动,到湖泊河流里取水。而更可怕的是湖泊河流的水也在逐渐减少。
农民恐慌,各地官员亦惊吓,赶忙将此情况上奏,说恐怕继去年山东大旱后,今年又将迎来春旱。
“终于还是来了。”李世民蹙了眉,内心叹息。
然后,他召集了长孙无忌以及过完年就一直未曾去扬州上任的杨恭仁以及一干大臣到御书房商议。
长孙无忌虽不知李世民去年为何让他收集粮食,但却认认真真执行了。太仓已是米面满仓,各地的仓库也装得差不多。
李世民不询问他,只问杨恭仁如何看待。
杨恭仁却是一怔,立刻就回答:“扬州富足,臣下早已收集米面,去年第一批运往山东救灾。第二批去年底已运送到长安,放在长安富户的仓库中。先前,就与陛下说过,票据已交给户部。”
李世民知晓杨恭仁有意避开,便径直询问工部尚书:“工程那边处理得如何?”
工部不敢怠慢,立马上前汇报情况。
去年,尚书省大小官员以及工部所有官员全被李世民召集,直接讨论的课题就是水利工程问题。
“你们勘察各处,尤其是关中地区,看看倘若大旱,又如何,倘若洪涝又如何。”李世民径直将此问题丢给尚书省大小官员。
官员们面面相觑,其中工部侍郎低声回答:“启禀陛下,工部已在着手进行调查。”
李世民蹙了眉,道:“今年工部重中之重,就是北地,尤其是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尽快拿出解决旱涝的方案,并且在年底全面完工。”
工部一干人不解,但也不敢反对,只连声称是。
尔后,李世民动不动就要将工部官员抓到御书房询问情况,一言不对勃然大怒。
整个工部这一年都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为此,工部侍郎还专门去拜访了蜀王与魏王。因为听闻蜀王对水利颇有研究,魏王也很喜欢研究地理。这两位皇子在水利地理方面都名声在外。无奈蜀王在蜀中上任益州大都督,只给了拜访官员一封信,让他们拜访太子,说此事事关重大,该由太子主持。同时,也给予他们一份儿据说是古迹的水利资料。
一干人等看了又看,里面有工程图纸,还有治水之法。
众人心知肚明,知晓这是蜀王所为,却有不想承认,于是连夜誊抄一份儿,将原件还回去。
尔后,魏王李泰也表明自己对水利只是纸上谈兵。不过,他倒是想要与工部官员一并考察,想要描绘大唐的美好河山。也因此,年仅7岁的魏王奏请与工部等人一同实地考察。
李世民答应了魏王要求,于是年仅7岁的魏王风餐露宿,一点苦累都不曾叫,认真考察询问记录,让工部一干人等大为赞赏。
总得来说,工部算是战战兢兢地实体考察,结合蜀王给予的手札,设计出旱涝水渠,并于七月开始全面动工。
因为水渠算作利国利民之大事,工部一出告示,农人就悉数前来出力,不收工钱,甚至有地方连伙食也自带。
工程甚为顺利,且劳动力颇多。工部瞅着这形势,年底之前就能完工,也是松了一口气。
到了年底,果真是完工了。工部立马提交了完工报告,李世民看了看,也没多说,只命了蜀王前往查看。
蜀王一番查看回来,与工部官员商议一番,又拟定了几处修改方案。
工部这过完大年初一,就又开始忙上了。因蜀王私下提点,这事千万别拖出正月。
如今,开年转暖,冰冻结束,却不见雨水滋润,河流湖泊里的水也是****锐减。先前工程里做的蓄水池正好派上用场,却也不够农民浇地,只能派发给农民食用。二月初,工部的人就觉得这隐隐有大旱的预兆。只是钦天监又没有传出什么消息,工部也不敢贸然定论。于是,工部几人合计一番,就将事情如实上报,也不作结论。
报上来一阵子后,也不见朝廷有什么动静。公布一干人等一直等到三月初,才收到朝廷的召令,说是陛下要召见工部众人。
工部侍郎不敢怠慢,立马就禀告:“从去年入冬,水窖已开始蓄水。洪涝分流工程也已做好,但天灾大小,非人可预见。具体事宜,还要看具体情况。”
李世民也不苛刻,只是摆摆手让一干人等鱼贯而出,唯独留下蜀王李恪与杨恭仁。
“大旱一事,粮食已到位;如今,蝗灾又该如何?”李世民询问二人。
杨恭仁摇摇头,只说民众十分畏惧,觉得是神灵降罪,这蝗虫就是神灵使者。怕到时候蝗灾一来,不是不好整治,而是百姓不愿意出手。
“这倒不是难事。”李恪接话,尔后便说,“此事无碍。先前,我就拜访过张神医,讨论这蝗虫一事。张神医说过这蝗虫有药用价值,且在家培育。此事,是许多医者都知晓的事。去年,太医院组织的冬季医学论议会上,张神医也说过此研究。”
李世民眉头一蹙,扫了他一眼,道:“这是那丫头的主意?”
“父亲,这是张神医的主意。这蝗虫的确有药用价值。”李恪回答。
李世民也不追究,只让李恪说下去。随后,李恪就说:“从去年开始,格物院一帮人就开始着手蝗虫的生长情况调查。对于土壤、温度的要求作了记录。根据这份儿记录,我们至少可以发动民众,在蝗虫刚破土而出时,予以绞杀。”
“如此甚好。绞杀破土蝗虫者,论斤两前往地方粮仓领米面。”杨恭仁也建议。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就依你们这方法行。”
“父亲,还有一事。我们计算过,即便是这样的方法。怕有些地区,还是有人不敢动蝗虫,导致蝗灾。怕到时候,你得要身体力行。”李恪说到此处,抿了抿唇,神情颇为为难。
李世民很是狐疑,问:“如何?”
“陛下,这蝗虫亦是美味至极。北地甚少,可岭南一带,我听闻农民油炸蝗虫,据闻美味至极。”杨恭仁缓缓地说。
“你的意思,我明白。”李世民点点头,随后说,“为天下万民,这便是我该做的。”
李恪与杨恭仁听闻齐齐下跪,道:“百姓得陛下,乃大福。”
李世民笑了笑,想要询问那杨氏阿芝,却又觉得不合时宜。此时,他微眯着眼,忽然想:倘若恪儿是太子,杨氏阿芝是太子妃,未来的大唐不知会是怎样一般光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