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历史的拐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三国后期,魏国大权先后被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把持,最终魏国的权力之杖落入了司马氏的手中。
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河内郡温县人,其智慧过人。曹操死后,司马懿历任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两代总管朝政的重臣,主管军事,统率魏军,同东吴、蜀汉对峙。公元239年,魏明帝死,8岁的曹芳即位,由司马懿和曹爽共辅幼主。曹爽明知司马懿实力比自己强,对自己有威胁,所以,决定除掉司马懿。司马懿见势不妙,声称自己年老多病,力不从心,回乡养病,实际上是韬光养晦,伺隙而动。公元249年,曹爽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的高平陵去祭祀。司马懿利用这一时机,假借皇太后的命令,在都城内发动政变,其长子司马师指挥早已蓄养的3000名敢死队,关上洛阳城所有的城门,占据武器仓库,接管了守卫皇宫的禁军。最后,魏帝迫于司马懿的威逼,只好诛杀曹爽息事。曹魏的军政大权又重新转移到司马懿手中。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其长子司马师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继续辅政。这时,魏帝曹芳已经成年,他不满司马师专权,与几位大臣密谋要杀掉司马师。由于走漏风声,司马师首先动手,诛杀参与密谋的大臣,曹芳也遭废黜,另立年仅14岁的曹髦为帝。不久,司马师死,其弟司马昭接任其职,朝廷里的要事都必须经过司马昭之手。随着年龄的增长,曹髦不断成熟,他对司马氏也越发愤慨了。
公元260年五月,曹髦命令宫中宿卫士兵,捕杀司马昭。司马昭派大将贾充率兵将曹髦杀死,司马昭实际掌握了皇权。但社会上还有相当一批人对这一局面很不满意。司马昭一边网罗文人学士,为自己登基制造舆论,一边积极准备征讨三国之中力量较弱的蜀汉。公元262年,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率兵18万,进军蜀汉。捷报频频传来,魏帝曹奂下诏将司马昭封为晋公,拜为相国,并赐“九锡”,即最华贵的车马、王袍似的衣服、乐器、朱红色的门户、有屋檐的台阶、300名卫兵、先斩后奏的刀斧、表示征伐的弓箭、祭祀用的香酒。这九锡是古代帝位更替的前奏,往往先授九锡,再行帝位禅让之礼。第二年,蜀汉灭亡,司马昭因功又封为晋王。
司马炎是晋王司马昭的长子,按照封建时代立嫡以长的制度,司马炎本该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但其父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自己的哥哥司马师为子,并打算立之为世子。司马昭每次见到司马攸,便拍着晋王的宝座对他说:“这属于桃符的宝座。”宠爱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不甘寂寞的司马炎开始了他争夺王位的活动。
齐王司马攸为人清和平允、亲贤好施,喜爱古代典籍,并且雅好文章,是一位有着浓厚的艺术气质的儒雅之士。与司马攸相比,司马炎却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他在气质上几乎完全秉承了父祖的天性,既有足以左右形势的谋略,又有着一副宽厚仁慈的外表。政治家的天性加上客观上的优势,使得他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游刃有余。同时在许多重臣和历史上废嫡长引起祸乱的事例重压下,司马昭在晚年时只好接受了大臣们的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了晋王位。同年十二月,经过精心准备之后,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进,司马炎照例多次推让,然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于公元266年农历二月八日,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
晋朝建立魏国灭亡的事实,没有使司马炎心里感到轻松。他很清楚,虽然他登上王位宝座,但危机仍然存在。从内部看,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操以后的曹氏家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至今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中;从外部看,蜀汉虽平,孙吴仍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已不足与晋抗衡,但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内忧外患告诉司马炎,要想巩固政权,进而完成吞并东吴、统一中国的大业,就首先要强固统治集团本身的凝聚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为此司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诏使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这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为司马氏家族统治对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惧,而且还安定了蜀汉人心,进而为赢得吴人的好感、为吞并东吴取得了主动权。
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公元268年,司马炎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国颁下5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当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继东汉的动乱政治之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曾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但到了曹丕,政治渐趋严厉,社会风气亦腐败,魏武帝当年的风范已是明日黄花。皇帝往往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长期的战乱不但使百姓处于惨淡的生计之中,而且心理上也增添了一种恐惧与疲惫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是最适合不过的。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拢人心,立即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也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 -->>
三国后期,魏国大权先后被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把持,最终魏国的权力之杖落入了司马氏的手中。
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河内郡温县人,其智慧过人。曹操死后,司马懿历任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两代总管朝政的重臣,主管军事,统率魏军,同东吴、蜀汉对峙。公元239年,魏明帝死,8岁的曹芳即位,由司马懿和曹爽共辅幼主。曹爽明知司马懿实力比自己强,对自己有威胁,所以,决定除掉司马懿。司马懿见势不妙,声称自己年老多病,力不从心,回乡养病,实际上是韬光养晦,伺隙而动。公元249年,曹爽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的高平陵去祭祀。司马懿利用这一时机,假借皇太后的命令,在都城内发动政变,其长子司马师指挥早已蓄养的3000名敢死队,关上洛阳城所有的城门,占据武器仓库,接管了守卫皇宫的禁军。最后,魏帝迫于司马懿的威逼,只好诛杀曹爽息事。曹魏的军政大权又重新转移到司马懿手中。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其长子司马师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继续辅政。这时,魏帝曹芳已经成年,他不满司马师专权,与几位大臣密谋要杀掉司马师。由于走漏风声,司马师首先动手,诛杀参与密谋的大臣,曹芳也遭废黜,另立年仅14岁的曹髦为帝。不久,司马师死,其弟司马昭接任其职,朝廷里的要事都必须经过司马昭之手。随着年龄的增长,曹髦不断成熟,他对司马氏也越发愤慨了。
公元260年五月,曹髦命令宫中宿卫士兵,捕杀司马昭。司马昭派大将贾充率兵将曹髦杀死,司马昭实际掌握了皇权。但社会上还有相当一批人对这一局面很不满意。司马昭一边网罗文人学士,为自己登基制造舆论,一边积极准备征讨三国之中力量较弱的蜀汉。公元262年,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率兵18万,进军蜀汉。捷报频频传来,魏帝曹奂下诏将司马昭封为晋公,拜为相国,并赐“九锡”,即最华贵的车马、王袍似的衣服、乐器、朱红色的门户、有屋檐的台阶、300名卫兵、先斩后奏的刀斧、表示征伐的弓箭、祭祀用的香酒。这九锡是古代帝位更替的前奏,往往先授九锡,再行帝位禅让之礼。第二年,蜀汉灭亡,司马昭因功又封为晋王。
司马炎是晋王司马昭的长子,按照封建时代立嫡以长的制度,司马炎本该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但其父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自己的哥哥司马师为子,并打算立之为世子。司马昭每次见到司马攸,便拍着晋王的宝座对他说:“这属于桃符的宝座。”宠爱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不甘寂寞的司马炎开始了他争夺王位的活动。
齐王司马攸为人清和平允、亲贤好施,喜爱古代典籍,并且雅好文章,是一位有着浓厚的艺术气质的儒雅之士。与司马攸相比,司马炎却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他在气质上几乎完全秉承了父祖的天性,既有足以左右形势的谋略,又有着一副宽厚仁慈的外表。政治家的天性加上客观上的优势,使得他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游刃有余。同时在许多重臣和历史上废嫡长引起祸乱的事例重压下,司马昭在晚年时只好接受了大臣们的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了晋王位。同年十二月,经过精心准备之后,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进,司马炎照例多次推让,然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于公元266年农历二月八日,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
晋朝建立魏国灭亡的事实,没有使司马炎心里感到轻松。他很清楚,虽然他登上王位宝座,但危机仍然存在。从内部看,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操以后的曹氏家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至今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中;从外部看,蜀汉虽平,孙吴仍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已不足与晋抗衡,但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内忧外患告诉司马炎,要想巩固政权,进而完成吞并东吴、统一中国的大业,就首先要强固统治集团本身的凝聚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为此司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诏使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这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为司马氏家族统治对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惧,而且还安定了蜀汉人心,进而为赢得吴人的好感、为吞并东吴取得了主动权。
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公元268年,司马炎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国颁下5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当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继东汉的动乱政治之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曾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但到了曹丕,政治渐趋严厉,社会风气亦腐败,魏武帝当年的风范已是明日黄花。皇帝往往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长期的战乱不但使百姓处于惨淡的生计之中,而且心理上也增添了一种恐惧与疲惫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是最适合不过的。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拢人心,立即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也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