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麦肯锡思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面对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时,常常感到压力巨大,不知如何下手,畏难情绪油然而生。有些人的意志因此而消极,打不起精神,将任务一再拖延,还有的人甚至产生了逃避念头。而明智的选择则是对任务加以分析解剖,将其划分为若干小任务,这样就化整为零。将任务拆分后,难度降低了,就能将任务各个击破,最终完成全部任务。
数学家在证明最困难的问题时,总是会选择从一系列简单而容易的推理入手,直至得出最终的结论。难题之所以难,恰恰是由于其复杂性,如果可以化整为零,将一个难题分解成无数个极小部分,你会发现,每一部分都是非常简单的,把这些小部分一个一个地解决掉,那么难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将最简单的部分作为起点,然后有步骤地向前推进,从一个真理推出另一个真理,再逐一推出更多的真理,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刻。如此一来,世上便不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无法认知的真理了。
我们再来看心理学家的一个实验。有三个小组的人出发,目标分别是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庄。三个组的情况都有所不同,第一组的人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也不知有多远,连村子的名字都不知道,只是跟随向导前行。刚刚走出两三公里,就有人受不了了。勉强走了一半路程时,有人开始抱怨起来,甚至恼怒了:走得太远了,这样的路哪里是个头?还有人干脆停下来,不走了。人们的情绪越来越差。
第二组的人幸运些,他们事先已经知道了目的地村子的名字,也知道具体路程,唯一的缺憾是路上没有里程碑。有经验的人会估算出行程和距离,但大家还是感觉特别被动。走到一多半时,大家也觉得精神不爽,开始萎靡不振,因为总觉得路程是那么长。只是当有人提醒快到了时,大家才重新振作起精神,脚步也加快了。
第三组最幸运,临行前,大家就知道了目的地村子的名字和路程,一路上每隔1000米就有里程碑,走了多远,还剩多少路,都一目了然。大家情绪高昂,连说带唱,很快就到达目的地。
经过对这三组不同情况的分析,心理学家认为有目的地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又能够不断地将行动和目的相对照,这样就能明确自身与目的之间的距离,明确自己的进度,就能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做调整,最终完成行动。
许多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确立一个距离很长远的目的地后,我们可能会觉得遥不可及,太远了,何时才能走到。这种情绪很容易让人丧失信心,甚至放弃行动。怎样克服这种情绪的负面影响呢?我们不妨将长远的距离分解成若干段,这样长远的距离没有了,只有一些小段的路程,我们逐个去完成,走完一小段,并不感觉累,还会增强信心,用完成小目标的成绩激励自己,这样就比较容易走完全程了。
再来看一个案例。1968年时,罗伯·舒乐博士准备在加州建一座水晶大教堂,这将是一座非常宏伟考究的教堂,用舒乐博士的话说,是一座人间的伊甸园。他向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菲利普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设计师谈到了预算问题,舒乐博士摊开双手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对他来说投资多少都一样,反正没有钱。但他要依靠教堂本身的吸引力,吸引捐助者来参与建设。
预算的结果出人意料,700万美元这个数字超出了舒乐博士的想象,似乎也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许多人也认为这事儿有点悬。但舒乐博士不仅信念坚定,而... -->>
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面对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时,常常感到压力巨大,不知如何下手,畏难情绪油然而生。有些人的意志因此而消极,打不起精神,将任务一再拖延,还有的人甚至产生了逃避念头。而明智的选择则是对任务加以分析解剖,将其划分为若干小任务,这样就化整为零。将任务拆分后,难度降低了,就能将任务各个击破,最终完成全部任务。
数学家在证明最困难的问题时,总是会选择从一系列简单而容易的推理入手,直至得出最终的结论。难题之所以难,恰恰是由于其复杂性,如果可以化整为零,将一个难题分解成无数个极小部分,你会发现,每一部分都是非常简单的,把这些小部分一个一个地解决掉,那么难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将最简单的部分作为起点,然后有步骤地向前推进,从一个真理推出另一个真理,再逐一推出更多的真理,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刻。如此一来,世上便不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无法认知的真理了。
我们再来看心理学家的一个实验。有三个小组的人出发,目标分别是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庄。三个组的情况都有所不同,第一组的人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也不知有多远,连村子的名字都不知道,只是跟随向导前行。刚刚走出两三公里,就有人受不了了。勉强走了一半路程时,有人开始抱怨起来,甚至恼怒了:走得太远了,这样的路哪里是个头?还有人干脆停下来,不走了。人们的情绪越来越差。
第二组的人幸运些,他们事先已经知道了目的地村子的名字,也知道具体路程,唯一的缺憾是路上没有里程碑。有经验的人会估算出行程和距离,但大家还是感觉特别被动。走到一多半时,大家也觉得精神不爽,开始萎靡不振,因为总觉得路程是那么长。只是当有人提醒快到了时,大家才重新振作起精神,脚步也加快了。
第三组最幸运,临行前,大家就知道了目的地村子的名字和路程,一路上每隔1000米就有里程碑,走了多远,还剩多少路,都一目了然。大家情绪高昂,连说带唱,很快就到达目的地。
经过对这三组不同情况的分析,心理学家认为有目的地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又能够不断地将行动和目的相对照,这样就能明确自身与目的之间的距离,明确自己的进度,就能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做调整,最终完成行动。
许多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确立一个距离很长远的目的地后,我们可能会觉得遥不可及,太远了,何时才能走到。这种情绪很容易让人丧失信心,甚至放弃行动。怎样克服这种情绪的负面影响呢?我们不妨将长远的距离分解成若干段,这样长远的距离没有了,只有一些小段的路程,我们逐个去完成,走完一小段,并不感觉累,还会增强信心,用完成小目标的成绩激励自己,这样就比较容易走完全程了。
再来看一个案例。1968年时,罗伯·舒乐博士准备在加州建一座水晶大教堂,这将是一座非常宏伟考究的教堂,用舒乐博士的话说,是一座人间的伊甸园。他向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菲利普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设计师谈到了预算问题,舒乐博士摊开双手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对他来说投资多少都一样,反正没有钱。但他要依靠教堂本身的吸引力,吸引捐助者来参与建设。
预算的结果出人意料,700万美元这个数字超出了舒乐博士的想象,似乎也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许多人也认为这事儿有点悬。但舒乐博士不仅信念坚定,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