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布尔什维克威胁(一)
笔下文学 www.wbxwx.com,工业霸主德意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英国伦敦的唐宁街10号是大英帝国首相的官邸和办公地点,首相每天都会在这里与阁僚和智囊们为制定和执行国策而忙碌。并常常在这里接见社会各界和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因此,唐宁街10号是大英帝国政府的中枢,也是英国政治权力核心。
1919年8月6日,伦敦唐宁街10号的后花园里正围坐着来自六个国家的重要代表,他们都是战后新秩序的拥护者,当然这其中肯定少不了法国的老总理乔治?克里蒙梭。
美国副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也在场,他的到来预示着这个会议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是美国在主导着这次会议。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堪称政坛的百变精灵,这个滑得象泥鳅一样的政治家在追随美国的立场上,没有人能比他更富有自觉性和坚定性,当然,英国为此没少捞到好处,至少在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潮流中,英国能在政治、军事两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看看劳合?乔治踌躇满志的样子,便知道英国已经完全预先知道了会议的所有议程。
德国也同样受到了邀请,总统府幕僚长利赫诺夫斯基受命参加此次会议。
很大程度上,利赫诺夫斯基可能被各国推崇为这个会议的主角,但是,这一切都取决于德意志联邦在这次会议中的诚恳表现,以及德国自己选择更适合于世界的哪一极。从积极参加这次会议的表现来看,德国似乎已经做好了跟随美国的准备,但是,埃里克总统的想法却让人无法猜透。就在利赫诺夫斯基即将启程前往伦敦之际,埃里克就让安娜塔紧急把他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而且话匣子一打开就是将近一个小时。埃里克明确地告诉利赫诺夫斯基,就德国目前的形势和地理位置,德国在会议上的表现越淡漠越好,不管红色苏联还是西方阵容,他们现在都在拉拢德国,这是德国发展的最好时期,可以从中渔利,所以,不管哪一方拉拢,德国都可以积极响应,也可以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不能明确站队,只有这样,德国才能从中获得实惠。同时,借这个机会让法国人放心,让美国人上心,让英国人多心。
埃里克的“三心”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到,所以,利赫诺夫斯基非常清楚,其实就是利用展示贫弱,让法国人明白德国现在没有能力与之抗衡,也不敢挑起战端。让美国人知道德国很重要,如果不在经济建设方面给予积极支助,德国就可能被迫选择红色阵容。英国人很奇怪,既怕法、德闹僵,又怕法、德修好,尤其是法国对欧洲大陆的雄心一直让英国人忧心忡忡。
克里蒙梭早已跃跃欲试,这个身穿燕尾服、打着白领节、秃顶、白发的老头子绕着人群转了一圈又一圈,看似矫健的步伐让人实在难以相信他已经是快80岁高龄的老人。利赫诺夫斯基喜欢喝茶,尤其是华夏的红茶,咖啡虽然提神,但留在口里的味道没有茶叶那么清香。克里蒙梭的矫健是存在问题的,从他双脚敲击地面的力度就能让人发觉,他只是在努力展示自己的精气神,毕竟岁月不饶人了。利赫诺夫斯基非常担心他会随时趴在地上,万一那样的话,最好别突然倒在自己的身后,否则又得招来麻烦事。
克里蒙梭果然率先发言:“先生们,以前,我们靠自己的双脚来丈量这个无边的星球,觉得世界是多么地伟大,自从人们学会了航海,学会了制造和驾驶飞机,这个地球就变小了,小到我们现在随时可以隔着大洋都能争吵,甚至你跑过来打我,我跑过去打你,打来打去,大家都没捞到一点好处,结果是两败俱伤,本人以为美国总统威尔逊先生倡导的国际新秩序非常值得商榷,至少它能从某种意义上对个别骄横的国家给予约束,你比如……比如苏俄,对!苏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方面,我想说,我们与英国政府在此之前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作为主导国家的美国,我想是否也应该在财力和人力上有不俗的表现,当然也包括德意志联邦。”
劳合?乔治作为东道主,并没有打算让克里蒙梭先开口,况且大家想讨论的问题也不是过去贡献的大小。相比法国的焦虑,英国很有自信与德国政府展开非常多的合作。本年年初的时候,由德意志联邦国安部联情局提供帮助,英国就曾与德国联手成功地展开过秘密合作,让英国在针对苏维埃俄国武装干涉时获得了先机,极大地削弱了红色苏联在德国边境的影响,并迫使其停止了红色扩张的步伐。
法国迫于还未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经由英国的帮助开展一系列的政治活动,整体上看,大家的行动和目的是一致的,就是阻止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无限扩张,特别是当波兰已经纳入了苏维埃的怀抱后,大家共同的敌人就更加清晰明确。
克里蒙梭的本意是想把英、法两国秘密合作的反苏协议拿到明面上来让美国和德国签字,并共同出钱、出力。因为德、美两国也有义务为大家共同的利益做出贡献,不能总是让英、法两国扛雷。
自觉文词酝酿得差不多了的克列孟梭继续大声说道:“布尔什维克的危险性太大,就象黑色风暴,吹遍了亚洲的大部份国家,也吹向了欧洲,如果任由他们扩张,让他们继续侵蚀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一直达到法国,那么整个欧洲都将永无宁日,必将陷入混乱和黑暗!上帝!这样的世界将是一场灾难!”
劳合?乔治首相见克里蒙梭说到这里,赶紧接过话题补充说道:“其实我们大英帝国也难逃厄运,同样的,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不见得可以独善其身。”
英国伦敦的唐宁街10号是大英帝国首相的官邸和办公地点,首相每天都会在这里与阁僚和智囊们为制定和执行国策而忙碌。并常常在这里接见社会各界和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因此,唐宁街10号是大英帝国政府的中枢,也是英国政治权力核心。
1919年8月6日,伦敦唐宁街10号的后花园里正围坐着来自六个国家的重要代表,他们都是战后新秩序的拥护者,当然这其中肯定少不了法国的老总理乔治?克里蒙梭。
美国副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也在场,他的到来预示着这个会议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是美国在主导着这次会议。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堪称政坛的百变精灵,这个滑得象泥鳅一样的政治家在追随美国的立场上,没有人能比他更富有自觉性和坚定性,当然,英国为此没少捞到好处,至少在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潮流中,英国能在政治、军事两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看看劳合?乔治踌躇满志的样子,便知道英国已经完全预先知道了会议的所有议程。
德国也同样受到了邀请,总统府幕僚长利赫诺夫斯基受命参加此次会议。
很大程度上,利赫诺夫斯基可能被各国推崇为这个会议的主角,但是,这一切都取决于德意志联邦在这次会议中的诚恳表现,以及德国自己选择更适合于世界的哪一极。从积极参加这次会议的表现来看,德国似乎已经做好了跟随美国的准备,但是,埃里克总统的想法却让人无法猜透。就在利赫诺夫斯基即将启程前往伦敦之际,埃里克就让安娜塔紧急把他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而且话匣子一打开就是将近一个小时。埃里克明确地告诉利赫诺夫斯基,就德国目前的形势和地理位置,德国在会议上的表现越淡漠越好,不管红色苏联还是西方阵容,他们现在都在拉拢德国,这是德国发展的最好时期,可以从中渔利,所以,不管哪一方拉拢,德国都可以积极响应,也可以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不能明确站队,只有这样,德国才能从中获得实惠。同时,借这个机会让法国人放心,让美国人上心,让英国人多心。
埃里克的“三心”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到,所以,利赫诺夫斯基非常清楚,其实就是利用展示贫弱,让法国人明白德国现在没有能力与之抗衡,也不敢挑起战端。让美国人知道德国很重要,如果不在经济建设方面给予积极支助,德国就可能被迫选择红色阵容。英国人很奇怪,既怕法、德闹僵,又怕法、德修好,尤其是法国对欧洲大陆的雄心一直让英国人忧心忡忡。
克里蒙梭早已跃跃欲试,这个身穿燕尾服、打着白领节、秃顶、白发的老头子绕着人群转了一圈又一圈,看似矫健的步伐让人实在难以相信他已经是快80岁高龄的老人。利赫诺夫斯基喜欢喝茶,尤其是华夏的红茶,咖啡虽然提神,但留在口里的味道没有茶叶那么清香。克里蒙梭的矫健是存在问题的,从他双脚敲击地面的力度就能让人发觉,他只是在努力展示自己的精气神,毕竟岁月不饶人了。利赫诺夫斯基非常担心他会随时趴在地上,万一那样的话,最好别突然倒在自己的身后,否则又得招来麻烦事。
克里蒙梭果然率先发言:“先生们,以前,我们靠自己的双脚来丈量这个无边的星球,觉得世界是多么地伟大,自从人们学会了航海,学会了制造和驾驶飞机,这个地球就变小了,小到我们现在随时可以隔着大洋都能争吵,甚至你跑过来打我,我跑过去打你,打来打去,大家都没捞到一点好处,结果是两败俱伤,本人以为美国总统威尔逊先生倡导的国际新秩序非常值得商榷,至少它能从某种意义上对个别骄横的国家给予约束,你比如……比如苏俄,对!苏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方面,我想说,我们与英国政府在此之前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作为主导国家的美国,我想是否也应该在财力和人力上有不俗的表现,当然也包括德意志联邦。”
劳合?乔治作为东道主,并没有打算让克里蒙梭先开口,况且大家想讨论的问题也不是过去贡献的大小。相比法国的焦虑,英国很有自信与德国政府展开非常多的合作。本年年初的时候,由德意志联邦国安部联情局提供帮助,英国就曾与德国联手成功地展开过秘密合作,让英国在针对苏维埃俄国武装干涉时获得了先机,极大地削弱了红色苏联在德国边境的影响,并迫使其停止了红色扩张的步伐。
法国迫于还未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经由英国的帮助开展一系列的政治活动,整体上看,大家的行动和目的是一致的,就是阻止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无限扩张,特别是当波兰已经纳入了苏维埃的怀抱后,大家共同的敌人就更加清晰明确。
克里蒙梭的本意是想把英、法两国秘密合作的反苏协议拿到明面上来让美国和德国签字,并共同出钱、出力。因为德、美两国也有义务为大家共同的利益做出贡献,不能总是让英、法两国扛雷。
自觉文词酝酿得差不多了的克列孟梭继续大声说道:“布尔什维克的危险性太大,就象黑色风暴,吹遍了亚洲的大部份国家,也吹向了欧洲,如果任由他们扩张,让他们继续侵蚀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一直达到法国,那么整个欧洲都将永无宁日,必将陷入混乱和黑暗!上帝!这样的世界将是一场灾难!”
劳合?乔治首相见克里蒙梭说到这里,赶紧接过话题补充说道:“其实我们大英帝国也难逃厄运,同样的,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不见得可以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