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快穿之教你做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了,干啥搁外头装孙子活受罪?回家看到老婆忙里忙外又忍下来,他这辈子好运都用在娶媳妇上,娶回这么个好老婆,咋能叫她吃苦受罪呢?
说是机遇遍地的年代,发家之路也是有很多坎坷的,受过委屈,吃过苦头,经受过诱惑,之后才有城里的厂房城里的别墅。
要说上辈子的郁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可以说是老天爷总心疼这种踏实勤勉的好孩子,哪怕在这里受了挫折,转身也有机遇。
郁春呢,后来不顺意的生活也算是为她浮躁虚荣黑心肝买了单。她上大学的时候挂过好几科,好在补考通过了,这才拿到学位证。哪怕有学位证,因为教授不喜欢她,后来给分配工作的时候她那个岗位就不咋的好。
看着那些学习好讨教授喜欢的去了好岗位,她能甘心?
她当然不甘心!
因为不甘心做事难免带上怨气,当时是没有随便开除的说法,只不过就这个工作态度和效率,升职加薪没你份,干十年还是个小职员……后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步入社会,各行各业就不缺人了,又赶上郁春工作没做好,犯了不小的错,她跟着就被开除了。
……
这些故事是小电影里没讲的,毕竟在那里头女八号没多少戏份,不多的几个镜头都锁定在八十年代末,当时郁夏已经过上好日子了,她作为久别重逢的高中同学帮助了遇到困难的女主角,也是从女主角的口中,观众才认识了她,这个认识也就是简单的人生概括,并没有细节。
郁夏什么也不知道,她伸手扶着喜极而泣的郁妈,郁妈还在说呢:“国家好啊!社会主义好啊!”
这种镜头就是报社记者需要的,他们赶紧抓拍了两张,省里领导想起来又提醒了说:“你们回头算算郁夏同学一学期要多少口粮,把口粮装上,拿去县里,凭录取通知书兑换全国粮票,拿粮票上京,到学校之后,再用粮票换饭票,拿饭票上食堂吃饭。”
郁家人听得仔细,他们原先以为带上衣物就行了,顶多多备点钱,结果还有这些门道。
领导还提醒说,咱们祖国首都样样都好,就是冬天冷得很,别的都能省,御寒衣物不能省,你以为咬咬牙就撑过去了,反过来想,冻僵了影响学习效率,得不偿失。建议有条件的最好备件羽绒服,不然也弄个厚棉衣。
老太太抢着问:“那羽绒服上哪儿买?”
“咱们南方冬天不咋的冷,落雪天都不多,羽绒服少见,你买到的拿去首都也顶不住,这个要去当地的百货商场,羽绒服比较贵,得要六七十一件。”
能不贵吗?
羽绒制品也就是最近这些年才有的,量少啊,原本他也不该同农村学生说这个,还是因为郁夏是省状元,手上捏着一笔奖金,对她来说负担得起。
既然负担得起,买一件就有必要,羽绒服穿着是真暖和,穿上身不受冻才能更好的学习嘛。
那衣服领导也见过,分里外两层,保暖的是里子,里子不用洗可以穿一冬,外衣脏了只需要把外衣剥下来洗干净。又因为做工好结实耐穿,买来能穿很多年,真的合算。
都是郁夏够优秀,上头领导把能想到的全提醒了一遍,还好心告诉他们早点去买火车票,否则当心没座。再有就是火车上挤,什么人都有,千万注意行李和财物。
郁夏都记住了,她拿着录取通知书和领导们拍了一张合照,又回答了报社记者的问题,送这一行人出去的时候还特别感谢了领导的关心,要不是他们提醒,自家啥也不知道,真是抓瞎。
郁爸郁妈心里压的大石头已经挪开了,把人送走之后回去的脚步都轻快不少,老爷子老太太也高兴,本来还想着读书费钱,办酒席只要过得去,能省还是要省。
现在好了,夏夏手里捏着奖金,那个是她凭本事得来的,就让她带去首都买什么羽绒服。家里办席靠她养猪攒那笔钱就够了,绰绰有余。
“既然录取通知书到了,就明天办席,高家的你看能打上鱼不?”
陈素芳拍拍胸脯:“我这就让高奎跟他爸下网去,郁老太你只管放心!”
“那行,就麻烦你当家的。”
“说啥呢?乡里乡亲有什么麻不麻烦?”她们家红红明年高考,还要指望郁夏的复习资料,这点忙咋能不帮?
本来,高家条件好,陈素芳也没想着一定要高红红考出去,管她读成啥样以后总归差不了。还是刚才让领导洗了脑,大学生那可是国家养的,这待遇实在太好,哪里是厂里的女工能比的?这么看还是要考大学!
不止她一个人这么想,全生产队包括其他生产队来凑热闹的都一样。家里条件好的不用说,条件差点咬咬牙也拼一把,万一考上了呢?
老太太喊住几个手艺好的妇女,请她们明天来帮忙,就怕自家这么几个人张罗不过来,又说可能还要借点碗盆桌椅。
“说了就中!多大点儿事?”
“就是嘛,这可是办状元席,你不开口咱也要来帮忙的!”
“状元席啊,还真没吃过!”
老太太牙豁子都笑出来了,方方面面都说到了她就拉着郁夏回屋,想仔细看看录取通知书长啥样。乡亲们有眼力劲儿,没跟进屋,倒是自家几个亲戚跟了,还催着郁夏开信封看看,上头领导奖励她啥。
“是钱吧?不知道装了多少。”
这种事也没必要瞒,你瞒着给人瞎猜反而要传出夸张的谣言,这么一想,她就当着几个亲戚面把信封拆了,将里头的票子取出来点了点,四个信封加一块儿统共六百五十块钱。
那几个亲戚瞪成了牛眼:“咋这么多?”
还有人咽了咽口水,真羡慕坏了。
郁夏又把多的装回去,取了二百递给老太太,老太太跟着就要推回去:“这钱你自己拿着,到京市还要买那什么羽绒服,要添置的不少,给我干啥?我一个农村老太婆有几个花钱的时候?”
郁夏坚持:“没地方使就存起来,想吃口啥就拿去买。我想着自己带二百五十块上京,奶拿二百,这里头有一百是给爷的;妈拿二百,拿着供家里周转。”
“那你咋够?”
“人家没这笔奖金都能读,我咋不够?我非但够,还能有剩呢!您没听省里的领导说大学生是国家养的?读书不花钱!”
郁夏这么说,老太太才收了,跟着她妈也收了二百。边上几个亲戚真是羡慕。别人家闺女出息不说,良心好孝心也好,从不叫人担心,还变着法给家里挣脸面。
回头看看自家的,心里想的是啥时候能添件新衣裳吃口肉,多大的人还不懂事,真是让人操碎了心。
了,干啥搁外头装孙子活受罪?回家看到老婆忙里忙外又忍下来,他这辈子好运都用在娶媳妇上,娶回这么个好老婆,咋能叫她吃苦受罪呢?
说是机遇遍地的年代,发家之路也是有很多坎坷的,受过委屈,吃过苦头,经受过诱惑,之后才有城里的厂房城里的别墅。
要说上辈子的郁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可以说是老天爷总心疼这种踏实勤勉的好孩子,哪怕在这里受了挫折,转身也有机遇。
郁春呢,后来不顺意的生活也算是为她浮躁虚荣黑心肝买了单。她上大学的时候挂过好几科,好在补考通过了,这才拿到学位证。哪怕有学位证,因为教授不喜欢她,后来给分配工作的时候她那个岗位就不咋的好。
看着那些学习好讨教授喜欢的去了好岗位,她能甘心?
她当然不甘心!
因为不甘心做事难免带上怨气,当时是没有随便开除的说法,只不过就这个工作态度和效率,升职加薪没你份,干十年还是个小职员……后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步入社会,各行各业就不缺人了,又赶上郁春工作没做好,犯了不小的错,她跟着就被开除了。
……
这些故事是小电影里没讲的,毕竟在那里头女八号没多少戏份,不多的几个镜头都锁定在八十年代末,当时郁夏已经过上好日子了,她作为久别重逢的高中同学帮助了遇到困难的女主角,也是从女主角的口中,观众才认识了她,这个认识也就是简单的人生概括,并没有细节。
郁夏什么也不知道,她伸手扶着喜极而泣的郁妈,郁妈还在说呢:“国家好啊!社会主义好啊!”
这种镜头就是报社记者需要的,他们赶紧抓拍了两张,省里领导想起来又提醒了说:“你们回头算算郁夏同学一学期要多少口粮,把口粮装上,拿去县里,凭录取通知书兑换全国粮票,拿粮票上京,到学校之后,再用粮票换饭票,拿饭票上食堂吃饭。”
郁家人听得仔细,他们原先以为带上衣物就行了,顶多多备点钱,结果还有这些门道。
领导还提醒说,咱们祖国首都样样都好,就是冬天冷得很,别的都能省,御寒衣物不能省,你以为咬咬牙就撑过去了,反过来想,冻僵了影响学习效率,得不偿失。建议有条件的最好备件羽绒服,不然也弄个厚棉衣。
老太太抢着问:“那羽绒服上哪儿买?”
“咱们南方冬天不咋的冷,落雪天都不多,羽绒服少见,你买到的拿去首都也顶不住,这个要去当地的百货商场,羽绒服比较贵,得要六七十一件。”
能不贵吗?
羽绒制品也就是最近这些年才有的,量少啊,原本他也不该同农村学生说这个,还是因为郁夏是省状元,手上捏着一笔奖金,对她来说负担得起。
既然负担得起,买一件就有必要,羽绒服穿着是真暖和,穿上身不受冻才能更好的学习嘛。
那衣服领导也见过,分里外两层,保暖的是里子,里子不用洗可以穿一冬,外衣脏了只需要把外衣剥下来洗干净。又因为做工好结实耐穿,买来能穿很多年,真的合算。
都是郁夏够优秀,上头领导把能想到的全提醒了一遍,还好心告诉他们早点去买火车票,否则当心没座。再有就是火车上挤,什么人都有,千万注意行李和财物。
郁夏都记住了,她拿着录取通知书和领导们拍了一张合照,又回答了报社记者的问题,送这一行人出去的时候还特别感谢了领导的关心,要不是他们提醒,自家啥也不知道,真是抓瞎。
郁爸郁妈心里压的大石头已经挪开了,把人送走之后回去的脚步都轻快不少,老爷子老太太也高兴,本来还想着读书费钱,办酒席只要过得去,能省还是要省。
现在好了,夏夏手里捏着奖金,那个是她凭本事得来的,就让她带去首都买什么羽绒服。家里办席靠她养猪攒那笔钱就够了,绰绰有余。
“既然录取通知书到了,就明天办席,高家的你看能打上鱼不?”
陈素芳拍拍胸脯:“我这就让高奎跟他爸下网去,郁老太你只管放心!”
“那行,就麻烦你当家的。”
“说啥呢?乡里乡亲有什么麻不麻烦?”她们家红红明年高考,还要指望郁夏的复习资料,这点忙咋能不帮?
本来,高家条件好,陈素芳也没想着一定要高红红考出去,管她读成啥样以后总归差不了。还是刚才让领导洗了脑,大学生那可是国家养的,这待遇实在太好,哪里是厂里的女工能比的?这么看还是要考大学!
不止她一个人这么想,全生产队包括其他生产队来凑热闹的都一样。家里条件好的不用说,条件差点咬咬牙也拼一把,万一考上了呢?
老太太喊住几个手艺好的妇女,请她们明天来帮忙,就怕自家这么几个人张罗不过来,又说可能还要借点碗盆桌椅。
“说了就中!多大点儿事?”
“就是嘛,这可是办状元席,你不开口咱也要来帮忙的!”
“状元席啊,还真没吃过!”
老太太牙豁子都笑出来了,方方面面都说到了她就拉着郁夏回屋,想仔细看看录取通知书长啥样。乡亲们有眼力劲儿,没跟进屋,倒是自家几个亲戚跟了,还催着郁夏开信封看看,上头领导奖励她啥。
“是钱吧?不知道装了多少。”
这种事也没必要瞒,你瞒着给人瞎猜反而要传出夸张的谣言,这么一想,她就当着几个亲戚面把信封拆了,将里头的票子取出来点了点,四个信封加一块儿统共六百五十块钱。
那几个亲戚瞪成了牛眼:“咋这么多?”
还有人咽了咽口水,真羡慕坏了。
郁夏又把多的装回去,取了二百递给老太太,老太太跟着就要推回去:“这钱你自己拿着,到京市还要买那什么羽绒服,要添置的不少,给我干啥?我一个农村老太婆有几个花钱的时候?”
郁夏坚持:“没地方使就存起来,想吃口啥就拿去买。我想着自己带二百五十块上京,奶拿二百,这里头有一百是给爷的;妈拿二百,拿着供家里周转。”
“那你咋够?”
“人家没这笔奖金都能读,我咋不够?我非但够,还能有剩呢!您没听省里的领导说大学生是国家养的?读书不花钱!”
郁夏这么说,老太太才收了,跟着她妈也收了二百。边上几个亲戚真是羡慕。别人家闺女出息不说,良心好孝心也好,从不叫人担心,还变着法给家里挣脸面。
回头看看自家的,心里想的是啥时候能添件新衣裳吃口肉,多大的人还不懂事,真是让人操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