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2/2)
笔下文学 www.wbxwx.com,安吴商妇(晚清女首富周莹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周莹忙说:“看骆叔说的,你老举一个例子,侄女哪次驳过你老的教训?”
骆荣笑笑说:“似乎不曾有过。”
周莹也笑道:“那你老还担心个啥?只管讲好了。”
骆荣说:“从今日起,你每天少挥霍一点,把省下来的银两用在赈济灾民身上,让拥到安吴堡的灾民人人有饭吃,只要安吴堡内外见不到一具饿死的尸骨,安吴堡就会平安度过灾害带来的危机,你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骆叔敢说,周莹的名字和积德善行将会不翼而飞,用不了多久,便会传遍渭水南北,甚至传出潼关,传进北京城。”
周莹起身一把抓住骆荣的胳膊说:“骆叔,你是让我开仓放粮,设置粥场,赈济灾民?”
“你记住,救人一命,积德一生。骆荣活到今天,已是耄耋老朽了,还指望什么?我只指望,吴尉文老爷的事业承继人少奶奶你在有生之年,能多做些于安吴堡人和泾阳百姓有益有利的善事好事,不要把老爷遗留下的财富挥霍了,令人非议甚至心寒。”
周莹被骆荣的话说得脸上飞起了一片红晕,许久了,她还是头一次听到如此坦荡剖腹的实在话。毕竟,她曾有过一颗崇尚节俭过日子的心,只是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增多,亲身体会了帝王权贵们生活奢华和享受乐趣之后,才把自身存在的美德忘掉在脑后,变成一个挥金如土的贵妇。
周莹汗颜中对骆荣说:“谢谢骆叔教训,我会按照你老的话办事,绝不会让你老感到失望和伤心。”
周莹当机立断,让书童传来总管家王坚,账房先生莫人杰,谋士、武师史明,厨师邱明,仓房主管洪进等有关人员开会,研究赈济的具体措施。在意见一致后,周莹决定,由王坚总管赈济灾民工作,分别在高陵、三原、泾阳、淳化、斗鸡台、口镇等有吴氏字号的地方开设粥棚,让泾阳、淳化、乾州、三原、蒲城、富平等米粮店开仓放粮,在安吴堡外辟出五亩地设立日夜粥场,将库存粮食分给周边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
王坚办事从来都是风雨无阻,事不过夜,周莹的话音一落他便开始了行动,先后派出马匹信使,持他手书分赴各地传令实施。当一切筹备停当后,他向周莹报告说:“从账面看,各地米粮店和安吴堡内仓房,共存粮三百万斤出头,仅够分布在十一个县的粥场用二十天,若不能保证后续粮源,赈灾善施就有可能半途而废。”
“你立即派信差连夜入川,让余江鱼火速购米五百石,设法在一个月内运进安吴堡,以解燃眉之急。”周莹决心要大展身手,买人心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说道:“哪里有粮,你便派人吃进,花多少银子我都不会心疼,你先拿出五万银两,把拥到安吴堡的灾民打发走。安吴堡压力没有了,你我才能安心睡稳觉。”
骆荣见周莹雷厉风行地投入赈灾,高兴得眉开眼笑,说:“少奶奶如此做,虽然要花去一大笔银两,但得到的人心,比支出的银子重万斤呀!”
周莹开心地笑道:“要不是你老提醒与教训,我咋能想到这一点呢?”
周莹在十一个县开仓放粮,开设粥场,亲自为灾民打饭,为有病的灾民治疗,了解民情灾情。赈济灾民的事,随着灾民的流动,迅速传遍了关中各地,得到她赈济的灾民无不感她恩德,颂扬声从东到西由南至北,不断地传播着。各州府县衙由于压力减轻,也对周莹的善举赞不绝口,说她办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反过来又拿她当刀背,迫使地方富户效仿周莹而为。如此一来,饥民闹事的势头迅速被削弱,地方治安有了保证,社会秩序好转,减轻了地方官吏的压力,同时负担也减轻了。周莹可谓是一举多得,既买到了人心,得到百姓称颂,又获得官府的表彰。泾阳县在修县志时,特别写了一段,将周莹善举记入史册,以供后人学习仿效。
周莹获得民众拥戴,成为家喻户晓的女善人,吴氏家族中再无人敢和她抗争,吴尉武、吴尉梦、吴尉龙兄弟,逐渐从吴氏家族的政治经济舞台淡出人们的视线,给周莹放开手脚施展抱负,扫清了羁绊。
赈济灾民共耗去周莹三百六十多万斤粮食,等于是她拥有土地三料收成的总和,为弥补空虚的仓库,保证米粮店正常营业,她先后从四川、湖北调进米粮谷物,虽然长途运价增加,但她守信于民,仍以平价出售,不但平稳了市场,而且把一些乘机哄抬粮价的粮店生意抢到了手,增加了一些新的客户。干旱过后,第二年粮棉收成未见大起色,由于她事前与农民签了购粮合约并预付了定金,当市场粮价升高时,她收进仓的粮棉价格并未上涨,而进仓的原棉却比头年多了一倍。她将棉花销往甘肃、青海、四川缺棉区后,获得了丰厚利润,一下填补了因赈济灾民而花去银两造成的亏损。
周莹忙说:“看骆叔说的,你老举一个例子,侄女哪次驳过你老的教训?”
骆荣笑笑说:“似乎不曾有过。”
周莹也笑道:“那你老还担心个啥?只管讲好了。”
骆荣说:“从今日起,你每天少挥霍一点,把省下来的银两用在赈济灾民身上,让拥到安吴堡的灾民人人有饭吃,只要安吴堡内外见不到一具饿死的尸骨,安吴堡就会平安度过灾害带来的危机,你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骆叔敢说,周莹的名字和积德善行将会不翼而飞,用不了多久,便会传遍渭水南北,甚至传出潼关,传进北京城。”
周莹起身一把抓住骆荣的胳膊说:“骆叔,你是让我开仓放粮,设置粥场,赈济灾民?”
“你记住,救人一命,积德一生。骆荣活到今天,已是耄耋老朽了,还指望什么?我只指望,吴尉文老爷的事业承继人少奶奶你在有生之年,能多做些于安吴堡人和泾阳百姓有益有利的善事好事,不要把老爷遗留下的财富挥霍了,令人非议甚至心寒。”
周莹被骆荣的话说得脸上飞起了一片红晕,许久了,她还是头一次听到如此坦荡剖腹的实在话。毕竟,她曾有过一颗崇尚节俭过日子的心,只是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增多,亲身体会了帝王权贵们生活奢华和享受乐趣之后,才把自身存在的美德忘掉在脑后,变成一个挥金如土的贵妇。
周莹汗颜中对骆荣说:“谢谢骆叔教训,我会按照你老的话办事,绝不会让你老感到失望和伤心。”
周莹当机立断,让书童传来总管家王坚,账房先生莫人杰,谋士、武师史明,厨师邱明,仓房主管洪进等有关人员开会,研究赈济的具体措施。在意见一致后,周莹决定,由王坚总管赈济灾民工作,分别在高陵、三原、泾阳、淳化、斗鸡台、口镇等有吴氏字号的地方开设粥棚,让泾阳、淳化、乾州、三原、蒲城、富平等米粮店开仓放粮,在安吴堡外辟出五亩地设立日夜粥场,将库存粮食分给周边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
王坚办事从来都是风雨无阻,事不过夜,周莹的话音一落他便开始了行动,先后派出马匹信使,持他手书分赴各地传令实施。当一切筹备停当后,他向周莹报告说:“从账面看,各地米粮店和安吴堡内仓房,共存粮三百万斤出头,仅够分布在十一个县的粥场用二十天,若不能保证后续粮源,赈灾善施就有可能半途而废。”
“你立即派信差连夜入川,让余江鱼火速购米五百石,设法在一个月内运进安吴堡,以解燃眉之急。”周莹决心要大展身手,买人心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说道:“哪里有粮,你便派人吃进,花多少银子我都不会心疼,你先拿出五万银两,把拥到安吴堡的灾民打发走。安吴堡压力没有了,你我才能安心睡稳觉。”
骆荣见周莹雷厉风行地投入赈灾,高兴得眉开眼笑,说:“少奶奶如此做,虽然要花去一大笔银两,但得到的人心,比支出的银子重万斤呀!”
周莹开心地笑道:“要不是你老提醒与教训,我咋能想到这一点呢?”
周莹在十一个县开仓放粮,开设粥场,亲自为灾民打饭,为有病的灾民治疗,了解民情灾情。赈济灾民的事,随着灾民的流动,迅速传遍了关中各地,得到她赈济的灾民无不感她恩德,颂扬声从东到西由南至北,不断地传播着。各州府县衙由于压力减轻,也对周莹的善举赞不绝口,说她办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反过来又拿她当刀背,迫使地方富户效仿周莹而为。如此一来,饥民闹事的势头迅速被削弱,地方治安有了保证,社会秩序好转,减轻了地方官吏的压力,同时负担也减轻了。周莹可谓是一举多得,既买到了人心,得到百姓称颂,又获得官府的表彰。泾阳县在修县志时,特别写了一段,将周莹善举记入史册,以供后人学习仿效。
周莹获得民众拥戴,成为家喻户晓的女善人,吴氏家族中再无人敢和她抗争,吴尉武、吴尉梦、吴尉龙兄弟,逐渐从吴氏家族的政治经济舞台淡出人们的视线,给周莹放开手脚施展抱负,扫清了羁绊。
赈济灾民共耗去周莹三百六十多万斤粮食,等于是她拥有土地三料收成的总和,为弥补空虚的仓库,保证米粮店正常营业,她先后从四川、湖北调进米粮谷物,虽然长途运价增加,但她守信于民,仍以平价出售,不但平稳了市场,而且把一些乘机哄抬粮价的粮店生意抢到了手,增加了一些新的客户。干旱过后,第二年粮棉收成未见大起色,由于她事前与农民签了购粮合约并预付了定金,当市场粮价升高时,她收进仓的粮棉价格并未上涨,而进仓的原棉却比头年多了一倍。她将棉花销往甘肃、青海、四川缺棉区后,获得了丰厚利润,一下填补了因赈济灾民而花去银两造成的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