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大明军工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杨嗣昌和李邦华自然是忠君爱国的典范,要不朱慈炅也不可能让他们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所以,现在就算是朱慈炅连京察大计这么重大的事情都不知道,他们不认为是皇上的错,而是他们自己的错,是他们从来没跟皇上提及京察大计,皇上才会不知道这回事。
尴尬过后,杨嗣昌连忙详细解释道:“皇上,是这样的,这京察是对两京所有官员的大考察,太祖时规定,三年一查,但先帝弘治时期改定为六年一查,一直延续至今,今年正好是皇上当朝第六年,所以以前都没举行过京察,皇上没听说过也是很正常的。至于大计,则是外察,是对大明所有地方官员的大考察,所以称为大计,大计一般三年一察,崇正三年已经察过一次了。”
原来是京察六年一察,他总共当朝才五年多,难怪没听说过,至于大计,或许有过吧,那时候他正集中精力发展军工,想方设法对付皇太极呢,地方官员的事,他哪里有心思去管。
不过这次京察大计来的正好,他正要整顿吏治呢,真是一瞌睡就有人送枕头,不过到底察些什么呢,他好奇的问道:“这京察大计主要察些什么啊?”
杨嗣昌接着解释道:“京察大计其目有八,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至于考察的重点,主要还是要看皇上的意思,皇上想重点查什么科目都可以,要追加什么课目也可以。”
嗯,对于一般封建王朝的官员来说,这些就够全面的,但是他现在要推行的政策有点偏向于资本主义模式,科目肯定要追加,先问问奖惩力度吧,朱慈炅又接着问道:“那考察完以后官员有什么奖惩?”
杨嗣昌接着解释道:“四品以上是自陈以取圣裁,五品以下则由都察院和吏部先行审查,分为,升迁、降调、致仕、罢归,编制成册后再统一交皇上定夺。”
这意思就是最后都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很好,朱慈炅立马拍板:“恩,这京察大计很好,一定要办,而且要办出实效,具体什么流程,给朕说说,让朕琢磨一下。”
杨嗣昌详细的解释道:“在京官员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联合通查,地方官员由吏部和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联合通查,为期半年,半年后,四品以上官员在向都察院自陈政绩,都察院将通查结果和自陈记录整理交皇上定夺,五品以下官员则由吏部和都察院根据通查情况联合审查,审查结果编辑成册,交皇上定夺。”
听起来这个制度倒是蛮严密的,为什么这么多年下来都没一点实效呢?这主要还是朋党惹的祸,像东林党和阉党都把京察大计当做排除异己、培养亲信的工具,也就是说,不管你政绩如何,站边站对了就升迁,站边站错了就滚蛋。这也是大明官员现在怠政的主要原因,勤勉又没好处,只要站对边就行了,所以,大家都得过且过,到考察的时候直接选个强势的朋党一投靠,就算什么政绩都没有也能升迁!
不过现在可没这么好的事了,给事中和监察御史都差不多换成崇正朝的两科进士了,从名义上来说都是朱慈炅的门生,吏部尚书杨嗣昌又是朱慈炅的亲信,这都察院左都御使李邦华更是个忠君爱国、公正廉明的大忠臣,朋党也基本上被朱慈炅清理干净了,所有官员要通过考察都必须靠实实在在的政绩,旁门左道已然行不通了。
有这样的基础,朱慈炅相信,这次那些牛鬼蛇神必将无所遁形,贪腐问题应该能得到扼制,剩下的就是想办法让那些清廉的官员把心思放在经济发展上了。
该怎么才能让所有官员把心思都放到经济发展上来呢?朱慈炅仔细想了想,便有了主意,他严肃的叮嘱道:“方法很不错,就按这个来吧,不过科目有点偏颇了,都是考察官员品行为主的,对平民百姓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呢?国之根本在民,所谓民为邦本,当官就要以民为本,一天只顾着自己品行高洁,治下的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这样能算好官吗?这次朕给他们加个科目,所有在京官员都写篇奏陈,议议怎样才能使民生富裕,写的好的加分,写的不好的减分;地方官员则将治下所有百姓的情况都好好了解一下,给朕一个报表,治下有多少百姓,有多少耕地,耕地亩产几何,又有多少商户,多少匠户,一年收入几何,写的越详细越好,知道了吗?”
杨嗣昌和李邦华自然连连称是,大赞皇上英明。
朱慈炅在心中得意道:“嘿嘿,这只是开始而已,等这次京察大计完了,奏陈写的好的,就按奏陈推广,报表报上来,就是依据,朕马上宣布下次考察的重点就是平民百姓的增收情况,看你们上不上心。以后京察大计全部三年一察,看你们还敢不敢怠政。朕就不信这样大明的经济还搞不上去!”
杨嗣昌和李邦华自然是忠君爱国的典范,要不朱慈炅也不可能让他们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所以,现在就算是朱慈炅连京察大计这么重大的事情都不知道,他们不认为是皇上的错,而是他们自己的错,是他们从来没跟皇上提及京察大计,皇上才会不知道这回事。
尴尬过后,杨嗣昌连忙详细解释道:“皇上,是这样的,这京察是对两京所有官员的大考察,太祖时规定,三年一查,但先帝弘治时期改定为六年一查,一直延续至今,今年正好是皇上当朝第六年,所以以前都没举行过京察,皇上没听说过也是很正常的。至于大计,则是外察,是对大明所有地方官员的大考察,所以称为大计,大计一般三年一察,崇正三年已经察过一次了。”
原来是京察六年一察,他总共当朝才五年多,难怪没听说过,至于大计,或许有过吧,那时候他正集中精力发展军工,想方设法对付皇太极呢,地方官员的事,他哪里有心思去管。
不过这次京察大计来的正好,他正要整顿吏治呢,真是一瞌睡就有人送枕头,不过到底察些什么呢,他好奇的问道:“这京察大计主要察些什么啊?”
杨嗣昌接着解释道:“京察大计其目有八,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至于考察的重点,主要还是要看皇上的意思,皇上想重点查什么科目都可以,要追加什么课目也可以。”
嗯,对于一般封建王朝的官员来说,这些就够全面的,但是他现在要推行的政策有点偏向于资本主义模式,科目肯定要追加,先问问奖惩力度吧,朱慈炅又接着问道:“那考察完以后官员有什么奖惩?”
杨嗣昌接着解释道:“四品以上是自陈以取圣裁,五品以下则由都察院和吏部先行审查,分为,升迁、降调、致仕、罢归,编制成册后再统一交皇上定夺。”
这意思就是最后都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很好,朱慈炅立马拍板:“恩,这京察大计很好,一定要办,而且要办出实效,具体什么流程,给朕说说,让朕琢磨一下。”
杨嗣昌详细的解释道:“在京官员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联合通查,地方官员由吏部和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联合通查,为期半年,半年后,四品以上官员在向都察院自陈政绩,都察院将通查结果和自陈记录整理交皇上定夺,五品以下官员则由吏部和都察院根据通查情况联合审查,审查结果编辑成册,交皇上定夺。”
听起来这个制度倒是蛮严密的,为什么这么多年下来都没一点实效呢?这主要还是朋党惹的祸,像东林党和阉党都把京察大计当做排除异己、培养亲信的工具,也就是说,不管你政绩如何,站边站对了就升迁,站边站错了就滚蛋。这也是大明官员现在怠政的主要原因,勤勉又没好处,只要站对边就行了,所以,大家都得过且过,到考察的时候直接选个强势的朋党一投靠,就算什么政绩都没有也能升迁!
不过现在可没这么好的事了,给事中和监察御史都差不多换成崇正朝的两科进士了,从名义上来说都是朱慈炅的门生,吏部尚书杨嗣昌又是朱慈炅的亲信,这都察院左都御使李邦华更是个忠君爱国、公正廉明的大忠臣,朋党也基本上被朱慈炅清理干净了,所有官员要通过考察都必须靠实实在在的政绩,旁门左道已然行不通了。
有这样的基础,朱慈炅相信,这次那些牛鬼蛇神必将无所遁形,贪腐问题应该能得到扼制,剩下的就是想办法让那些清廉的官员把心思放在经济发展上了。
该怎么才能让所有官员把心思都放到经济发展上来呢?朱慈炅仔细想了想,便有了主意,他严肃的叮嘱道:“方法很不错,就按这个来吧,不过科目有点偏颇了,都是考察官员品行为主的,对平民百姓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呢?国之根本在民,所谓民为邦本,当官就要以民为本,一天只顾着自己品行高洁,治下的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这样能算好官吗?这次朕给他们加个科目,所有在京官员都写篇奏陈,议议怎样才能使民生富裕,写的好的加分,写的不好的减分;地方官员则将治下所有百姓的情况都好好了解一下,给朕一个报表,治下有多少百姓,有多少耕地,耕地亩产几何,又有多少商户,多少匠户,一年收入几何,写的越详细越好,知道了吗?”
杨嗣昌和李邦华自然连连称是,大赞皇上英明。
朱慈炅在心中得意道:“嘿嘿,这只是开始而已,等这次京察大计完了,奏陈写的好的,就按奏陈推广,报表报上来,就是依据,朕马上宣布下次考察的重点就是平民百姓的增收情况,看你们上不上心。以后京察大计全部三年一察,看你们还敢不敢怠政。朕就不信这样大明的经济还搞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