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家长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寓言的方式来达到委婉批评孩子的目的。
有位聪明的妈妈,当她那上幼儿园的儿子做错事而且不认错时,她总是耐心地坐下来讲个故事给儿子听,故事时里总有个孩子或者什么小动物做了类似的错事。
讲完后,妈妈就问儿子:“故事里那个孩子(那个动物)错在哪里?”
儿子按照妈妈的引导去批评故事里的孩子(动物)。过了一会儿,儿子领悟道:“妈妈,刚才我也做错了事。”
运用含蓄暗示的方式传达批评的意思,表明一个道理,既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又不使孩子尴尬乃至反感,容易被诚恳接受。家长何乐而不为呢?
4.人前不教子,给孩子“面子”
有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这么小,哪来的面子?这种想法实在大错特错!孩子一出生,他的面子就开始有了,并且大得很,比大人的大,比父母的大!
中国有这样一句家教谚语,叫做“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意思是说,孩子没有什么面子,在什么地方教育都可以;而妻子有面子,应该在“枕边”这种隐秘的地方才能教育。中国还有一句这样的老话:“官打不羞,父母打不羞,老师打不羞。”这也是不顾及孩子面子的“混账话”。
虽说中国人都爱念叨“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和外人在一起时,还是要数说自己孩子的不足。“我们家小胖儿不如你家黑子聪明”,“我们妞妞不像你们闺女那么秀气。”其实每个父母心里都想说“我们家的孩子最好”,可嘴里硬是要贬低自己孩子,找找毛病,假装谦虚。
在西方,这种情况却截然相反,父母从不在别人的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而是为自己的孩子感到自豪。
妈妈带五岁半的杰克去上他的第一次游泳课,小杰克没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勇敢地跳进水里,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母亲。杰克妈妈觉得很有趣,她没有当着许多同学和教师的面批评儿子,而是鼓励孩子说:“没关系的!我真高兴有你这样的孩子,你会学会游泳的。我小时候学游泳比你还胆小,后来也很快就学会了。”
后来,当别的孩子还用手扶着浮漂游泳时,杰克已经能自如地空手游了。
父母想让孩子听进自己批评的“逆耳之言”,就必须注意处处给孩子留有余地留足面子。尽量做到“人前不教子”,特别是不要在孩子的同学面前批评孩子,使孩子“颜面大失”。
调查表明,很多孩子都认为在大人面前挨父母批评,即使是“大批特批”也能忍受,可是在自己同学、同伴面前被父母指责,那是很难受的。这是孩子的心声,家长一定要记在心上。
要着重提醒父母的是:千万不要在孩子的异性同伴和同学面前批评孩子,说孩子的缺点。因为很多事实证明,在异性同伴面前,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面子管教他们,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异常强烈。
即使在大人面前,聪明的家长也不能对孩子加以“指责”,更不要说“大批特批”。孩子为什么能够忍受在大人前面被父母指责呢?这是“习惯成自然”,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可是家长能不能不给孩子提供这种选择的机会呢?因为这样的选择会破坏和谐的亲子关系,使父母的批评语言适得其反,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5.不“扩大化”,不“翻旧账”
家长要就某一问题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就事论事,有什么问题谈什么问题,干净利索,切勿借题发挥、把问题扩大化,甚至揪住历史问题不放。
有些家长在气头上就容易联想,喜欢把孩子过去的老底都翻出来,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这样做只会加大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孩子的反感。
以下是一对父子的谈话:
“你到哪里去?”
“和朋友出去。”
“到底和谁去?”
“初中的老同学、王姨家的巍巍、八楼的德胜和后街的顺子。”
“顺子?是不是在毕业前出事的那个顺子?”
“老爸记性真好。”
“我告诉过你,不要和顺子来往。那孩子太捣蛋了,差一点没被开除。上次你们几个就是因为他,差点闯大祸。你们这次去哪里?”
“我们去商场。”
“不买不卖到商场干什么?”
“不干什么,就是逛逛。”
“简直是浪费时间!年轻人不在家好好学习,到处闲逛,再加上那个顺子不出事才怪呢。你功课做完了没有?上次考成那个样子还好意思出去闲逛。”
“老爸,有完没完?您想象力真丰富,不就是出去玩吗?嗦嗦,你烦不烦?”
“小子你听着,给我说话放尊重点。老老实实早点回来,要不然有你好看的。”
这样的对话可能在很多家长和孩子身上都发生过。在有些家长看来,这也许正是个批评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可这样的教育效果会好吗?正如对话中的儿子所说的,不就是出去逛逛吗?本来就是件小事,却被父亲上纲上线,弄得这么复杂。复杂化的主要原因是父亲没有做到就事论事。如果父亲意识到无限的引申只会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这位父亲肯定会控制自己的联想力。
在这段短短的谈话中,联想力丰富的父亲有两处就翻了儿子的旧账:上次你们几个一起……、上次考成那个样子……
孩子最厌恶父母只要他一犯错误,就把陈年老账翻出来。
有的父母喜欢一旦孩子犯了... -->>
家长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寓言的方式来达到委婉批评孩子的目的。
有位聪明的妈妈,当她那上幼儿园的儿子做错事而且不认错时,她总是耐心地坐下来讲个故事给儿子听,故事时里总有个孩子或者什么小动物做了类似的错事。
讲完后,妈妈就问儿子:“故事里那个孩子(那个动物)错在哪里?”
儿子按照妈妈的引导去批评故事里的孩子(动物)。过了一会儿,儿子领悟道:“妈妈,刚才我也做错了事。”
运用含蓄暗示的方式传达批评的意思,表明一个道理,既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又不使孩子尴尬乃至反感,容易被诚恳接受。家长何乐而不为呢?
4.人前不教子,给孩子“面子”
有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这么小,哪来的面子?这种想法实在大错特错!孩子一出生,他的面子就开始有了,并且大得很,比大人的大,比父母的大!
中国有这样一句家教谚语,叫做“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意思是说,孩子没有什么面子,在什么地方教育都可以;而妻子有面子,应该在“枕边”这种隐秘的地方才能教育。中国还有一句这样的老话:“官打不羞,父母打不羞,老师打不羞。”这也是不顾及孩子面子的“混账话”。
虽说中国人都爱念叨“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和外人在一起时,还是要数说自己孩子的不足。“我们家小胖儿不如你家黑子聪明”,“我们妞妞不像你们闺女那么秀气。”其实每个父母心里都想说“我们家的孩子最好”,可嘴里硬是要贬低自己孩子,找找毛病,假装谦虚。
在西方,这种情况却截然相反,父母从不在别人的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而是为自己的孩子感到自豪。
妈妈带五岁半的杰克去上他的第一次游泳课,小杰克没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勇敢地跳进水里,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母亲。杰克妈妈觉得很有趣,她没有当着许多同学和教师的面批评儿子,而是鼓励孩子说:“没关系的!我真高兴有你这样的孩子,你会学会游泳的。我小时候学游泳比你还胆小,后来也很快就学会了。”
后来,当别的孩子还用手扶着浮漂游泳时,杰克已经能自如地空手游了。
父母想让孩子听进自己批评的“逆耳之言”,就必须注意处处给孩子留有余地留足面子。尽量做到“人前不教子”,特别是不要在孩子的同学面前批评孩子,使孩子“颜面大失”。
调查表明,很多孩子都认为在大人面前挨父母批评,即使是“大批特批”也能忍受,可是在自己同学、同伴面前被父母指责,那是很难受的。这是孩子的心声,家长一定要记在心上。
要着重提醒父母的是:千万不要在孩子的异性同伴和同学面前批评孩子,说孩子的缺点。因为很多事实证明,在异性同伴面前,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面子管教他们,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异常强烈。
即使在大人面前,聪明的家长也不能对孩子加以“指责”,更不要说“大批特批”。孩子为什么能够忍受在大人前面被父母指责呢?这是“习惯成自然”,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可是家长能不能不给孩子提供这种选择的机会呢?因为这样的选择会破坏和谐的亲子关系,使父母的批评语言适得其反,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5.不“扩大化”,不“翻旧账”
家长要就某一问题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就事论事,有什么问题谈什么问题,干净利索,切勿借题发挥、把问题扩大化,甚至揪住历史问题不放。
有些家长在气头上就容易联想,喜欢把孩子过去的老底都翻出来,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这样做只会加大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孩子的反感。
以下是一对父子的谈话:
“你到哪里去?”
“和朋友出去。”
“到底和谁去?”
“初中的老同学、王姨家的巍巍、八楼的德胜和后街的顺子。”
“顺子?是不是在毕业前出事的那个顺子?”
“老爸记性真好。”
“我告诉过你,不要和顺子来往。那孩子太捣蛋了,差一点没被开除。上次你们几个就是因为他,差点闯大祸。你们这次去哪里?”
“我们去商场。”
“不买不卖到商场干什么?”
“不干什么,就是逛逛。”
“简直是浪费时间!年轻人不在家好好学习,到处闲逛,再加上那个顺子不出事才怪呢。你功课做完了没有?上次考成那个样子还好意思出去闲逛。”
“老爸,有完没完?您想象力真丰富,不就是出去玩吗?嗦嗦,你烦不烦?”
“小子你听着,给我说话放尊重点。老老实实早点回来,要不然有你好看的。”
这样的对话可能在很多家长和孩子身上都发生过。在有些家长看来,这也许正是个批评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可这样的教育效果会好吗?正如对话中的儿子所说的,不就是出去逛逛吗?本来就是件小事,却被父亲上纲上线,弄得这么复杂。复杂化的主要原因是父亲没有做到就事论事。如果父亲意识到无限的引申只会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这位父亲肯定会控制自己的联想力。
在这段短短的谈话中,联想力丰富的父亲有两处就翻了儿子的旧账:上次你们几个一起……、上次考成那个样子……
孩子最厌恶父母只要他一犯错误,就把陈年老账翻出来。
有的父母喜欢一旦孩子犯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