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五戒十善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当我从寺庙中出来,回到上海和北京的时候,却让朋友们都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收到我的信后,竟然都以为我已经出家了。这真让人哭笑不得。原来,他们把我参加受持三皈依和五戒的仪式,误以为就是剃度出家的仪式了。
这可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误会啊!由此可见,现实中的人们对佛教的了解真是太少了。
通常来讲,这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信佛之人,一种是不信佛的人。信佛的人又有两种,一种是初信之人,一种是深信之人。初信是指信佛所说,信佛所教,但还没有进行皈依三宝仪式的人。深信之人就是自觉自愿地皈依三宝并向佛看齐的人。
深信之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家修行的人,一种是出家修行的人。
在家人修行,以从事正当的生产业、供养三宝、鼓励同修和广行度化为主要生活内容。佛经中说过,“一切治生产业皆与佛法不相违背。”而出家人修行则要求更高更严格。
按照佛的制度,出家人应当过着清净无染而俭朴节约的生活,以注重佛教教理的研究和禅定的修习为主。除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外不蓄私财,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等等。在德行上要为在家修行者树立模范,作出榜样,并为他们讲说佛法,劝善止恶,安慰病苦,必要时救人于危难之中。
总之,无论在家还是出家,都是为了求得个人的解脱,为了利益众生的目的。按照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说,“佛教徒本有四众,有出家男女二众,有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和《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需要特别强调一点的是,无论是从佛教的教义来说,还是从佛陀所制定的制度来说,出家都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事实上,出家是有很多限制的,比如,要经过父母允许,不是逃避刑法,也不是逃避负债的等等。尤其是在佛教昌盛时期,出家人的资格要求更是非常严格的。例如,唐朝时著名的玄奘法师出家的时候,就需要经过举荐和考试等很多手续才行。
另外,出家人的主要目的,并非“看破红尘”的消极避世,而是要信奉佛陀的教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像佛陀那样博学多闻,要能够指导人们去走正道,去过清净安乐的幸福生活,要能够帮助人们脱离苦海,求得解脱才行。
实际上,出家的本意其实是出离生死和烦恼的枷锁,目的就是为了求解脱,为了得自在,为了过上清净喜悦的生活。那么,如何才能求得解脱?如何才能获得自在呢?如何才能过上清净喜悦的生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广行布施和勤修智慧。广行布施就是多为人们做好事,多为社会做贡献。勤修智慧就是勤奋修习所有的智慧,而所有的智慧当中,又以般若为最。
《般若波罗蜜》这本书正是专讲般若学的。根据我的个人经验,佛经里的般若学应该是更适合现代社会的人们来修学的。至少在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般若学起到了巨大无比的影响。我希望能与大家一同分享多年来的心得。
当然,个人的能力始终有限。再加上佛法本身博大精深,我也不敢保证我自己受用的,就一定对其他人管用。就像我对一位朋友说过的,佛法就像药一样,最终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看的。一碗药你看来看去,看上一年也看不好病的。而且,不同的病也是要不同的药来治的。如果你把治疗头痛的药用来治胃病,当然就不能如愿以偿。
佛经号称有十二部,内容浩瀚纷纭,无所不容,就是佛陀针对不同的人们和不同的情况来说的。其中,甚至还有佛陀为牧牛人说的如何牧牛的内容。
更确切地说,一方面,《般若波罗蜜》这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学佛参禅的体会。另一方面,这本书也是一种尝试,一种将文言文的佛经通俗易懂化的一种尝试。
所以,这本书尽量做到不用佛教术语来阐述佛法中的关键:“般若波罗蜜”。因为这本书的起因,是作者多年来学佛参禅的一个总结报告。这本书首先是应家人和朋友们的要求所写,而这些人大多很少时间精力去弄懂佛教术语。其次,这本书是为那些刚开始接触佛教的人们所写,希望他们能够吸取我的教训,以尽量避开那些误区和少走不必要的弯路,早日觉悟原来宇宙的真相竟是如此地不可思议,早日体验到生命里的那种无上美妙。
总之,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到佛法的真实面目。第一,佛法不是迷信。第二,佛法是大智慧。第三,学习佛法可以终生受用无穷。第四,佛法可以让人们心生欢喜,永离烦恼痛苦。就像《心经》里所说的:“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归根结底,只要能够让人们记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并试着努力去做,那么,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真心地感谢您!是为序!
五戒十善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当我从寺庙中出来,回到上海和北京的时候,却让朋友们都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收到我的信后,竟然都以为我已经出家了。这真让人哭笑不得。原来,他们把我参加受持三皈依和五戒的仪式,误以为就是剃度出家的仪式了。
这可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误会啊!由此可见,现实中的人们对佛教的了解真是太少了。
通常来讲,这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信佛之人,一种是不信佛的人。信佛的人又有两种,一种是初信之人,一种是深信之人。初信是指信佛所说,信佛所教,但还没有进行皈依三宝仪式的人。深信之人就是自觉自愿地皈依三宝并向佛看齐的人。
深信之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家修行的人,一种是出家修行的人。
在家人修行,以从事正当的生产业、供养三宝、鼓励同修和广行度化为主要生活内容。佛经中说过,“一切治生产业皆与佛法不相违背。”而出家人修行则要求更高更严格。
按照佛的制度,出家人应当过着清净无染而俭朴节约的生活,以注重佛教教理的研究和禅定的修习为主。除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外不蓄私财,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等等。在德行上要为在家修行者树立模范,作出榜样,并为他们讲说佛法,劝善止恶,安慰病苦,必要时救人于危难之中。
总之,无论在家还是出家,都是为了求得个人的解脱,为了利益众生的目的。按照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说,“佛教徒本有四众,有出家男女二众,有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和《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需要特别强调一点的是,无论是从佛教的教义来说,还是从佛陀所制定的制度来说,出家都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事实上,出家是有很多限制的,比如,要经过父母允许,不是逃避刑法,也不是逃避负债的等等。尤其是在佛教昌盛时期,出家人的资格要求更是非常严格的。例如,唐朝时著名的玄奘法师出家的时候,就需要经过举荐和考试等很多手续才行。
另外,出家人的主要目的,并非“看破红尘”的消极避世,而是要信奉佛陀的教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像佛陀那样博学多闻,要能够指导人们去走正道,去过清净安乐的幸福生活,要能够帮助人们脱离苦海,求得解脱才行。
实际上,出家的本意其实是出离生死和烦恼的枷锁,目的就是为了求解脱,为了得自在,为了过上清净喜悦的生活。那么,如何才能求得解脱?如何才能获得自在呢?如何才能过上清净喜悦的生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广行布施和勤修智慧。广行布施就是多为人们做好事,多为社会做贡献。勤修智慧就是勤奋修习所有的智慧,而所有的智慧当中,又以般若为最。
《般若波罗蜜》这本书正是专讲般若学的。根据我的个人经验,佛经里的般若学应该是更适合现代社会的人们来修学的。至少在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般若学起到了巨大无比的影响。我希望能与大家一同分享多年来的心得。
当然,个人的能力始终有限。再加上佛法本身博大精深,我也不敢保证我自己受用的,就一定对其他人管用。就像我对一位朋友说过的,佛法就像药一样,最终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看的。一碗药你看来看去,看上一年也看不好病的。而且,不同的病也是要不同的药来治的。如果你把治疗头痛的药用来治胃病,当然就不能如愿以偿。
佛经号称有十二部,内容浩瀚纷纭,无所不容,就是佛陀针对不同的人们和不同的情况来说的。其中,甚至还有佛陀为牧牛人说的如何牧牛的内容。
更确切地说,一方面,《般若波罗蜜》这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学佛参禅的体会。另一方面,这本书也是一种尝试,一种将文言文的佛经通俗易懂化的一种尝试。
所以,这本书尽量做到不用佛教术语来阐述佛法中的关键:“般若波罗蜜”。因为这本书的起因,是作者多年来学佛参禅的一个总结报告。这本书首先是应家人和朋友们的要求所写,而这些人大多很少时间精力去弄懂佛教术语。其次,这本书是为那些刚开始接触佛教的人们所写,希望他们能够吸取我的教训,以尽量避开那些误区和少走不必要的弯路,早日觉悟原来宇宙的真相竟是如此地不可思议,早日体验到生命里的那种无上美妙。
总之,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到佛法的真实面目。第一,佛法不是迷信。第二,佛法是大智慧。第三,学习佛法可以终生受用无穷。第四,佛法可以让人们心生欢喜,永离烦恼痛苦。就像《心经》里所说的:“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归根结底,只要能够让人们记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并试着努力去做,那么,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真心地感谢您!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