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三国第一强兵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义上的主将头衔。泰山军轻军前进,行军速度也很快,太史慈想发号施令,也只能通过于禁,想造反什么,把队伍拉走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什么可担心的?
就算真有什么风险,为了太史慈这样的牛人,也值得了。等他立了功回来,自己顺势封他个校尉。一位名将就不费吹灰之力的收入囊中,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吗?
王羽美滋滋的想着。
……
太史慈此刻正在惊叹,因为于禁正在集结部队。
太史慈还没正式出仕,军略兵法只是学过,还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但这些年他见过的军队却不少,甚至还亲眼旁观过多场战役,对军队强弱精劣。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万变不离其中,一般来说,从一支兵马的军容和反应速度上,就足以分析出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了,这是令行禁止的具体体现。
于禁集结兵马的地方在城外的大校场,三人到达这里的时候,校场上的士卒正在操练。
校场正中,有一个千人方阵在操演阵法,随着点将台上将旗的摇动,方阵中旌旗招展。纷纷发出回应,然后在将令的指挥下,从方阵变圆阵,再变偃月,继而锋矢,演变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阵型。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眼中只见旗号招展。阵型变换;耳中只闻隆隆的脚步声,和铿锵的盔甲碰撞声。
太史慈无暇过多关注泰山军流畅的指挥和阵型转换,在校场一侧,另有两千步卒在进行实战演练。相较于操演阵型的行云流水,这里展现出来的。是另一种风采。
阵列中,大橹、弓弩、矛戈、刀盾、斧钺各式兵器林立,杀气冲天之余,也让人感到一阵眼花缭乱。然而,在实际对抗当中,各式兵种虽然混杂在一起,但却丝毫不显凌乱,每一次阵列的碰撞,都会产生一阵纷乱,但在双方各自的努力下,乱相很快就得到平息。
双方用的都不是真刀真枪,而是各种木棍,可由于对战非常真实、激烈,所以也不断产生伤者。轻伤之人带伤继续作战,重伤之人则由双方自行营救。
太史慈还是第一次看到,演练会打成这种态势,激烈程度,几乎不在他见到的最惨烈的那几场大战之下。
相较于步卒的操练,校场另一边的骑兵训练更加吸引太史慈的目光。
骑兵的训练分成了两处,各自以一群稻草人为假想敌,演练战术。
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呐喊,数百轻骑兵在奔驰中分成了三股,两支白马骑兵冲向“敌军”两翼,风一样从“敌阵”前掠了半个圈子,然后快速撤了回来。中间那股骑兵放缓了马速,待两翼骑兵回撤的瞬间,端起手中强弩,发动了一轮齐射。
太史慈对这种轻骑兵的骑射战术并不陌生,看出来这个战法是以两翼为诱饵,引动敌人阵势后,用强弩齐射,动摇敌军阵型。
齐射后,三支骑兵穿花蝴蝶般交替了位置,弩骑兵后退下马,开始装填弩机。白马骑士化直冲为斜冲,再从斜冲转为横扫,如同两只雨燕一般,飞速的在敌阵两翼前掠过。
一边疾冲,一边弯弓攒射,每人放了差不多三箭之后,他们与敌军的距离也接近到了一定程度,众人同时将马一拨,潮水般撤了回来。在回撤过程中,还有人不断马上转身向后攻击。
几乎同时,弩骑兵装填完毕,再次上马,森寒的弩矢重新指向了敌阵。
太史慈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相应的战局。如果敌人遭受白马骑士的打击后追杀出来,就会被弩骑兵迎头痛击。如果不追,就会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打击下,不断出血,士气降低,最后被磨到死。
纯粹的骑射战术,强是很强,但杀伤力不足,如果遇到斗志坚强的敌人,以步弓强弩加以反击,就会演变成消耗战。
但弩骑兵的存在,可以弥补轻骑施展骑射战术,杀伤力不足的缺点,骑射战术,更加完善,更加恐怖了。
最后那队骑兵人数不多,骑术似乎也比较差,他们演练的是冲阵。
骑兵们在主将的率领下排成三个锋矢形状,一竖两横,竖着的一个迅速穿“敌阵”而过,横着的两个斜向推进,将外层的草人齐齐整整地剔掉一层。
紧接着,为首的骑将从背后抽出一根角旗,用力挥了挥,带着透阵而出的骑兵转向,再度踏入稻草人大阵。其他两支骑兵则倒卷乌龙,从侧翼的侧面纵横穿插。
这是一种骑兵对步兵的典型战术,利用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反复打击敌军关键部位,如中军将旗附近,以期待最大程度上降低对方士气,并打乱对方指挥。
两翼的骑兵则在敌阵之前快速奔跑,寻找对方薄弱点,一旦直冲中军的骑兵完成突击,或者中途受阻,后续的骑兵就根据自己找到的薄弱点进行打击,以期扩大战果或减小主攻方向的损失。
这个战法并不复杂,让太史慈感到震撼的是冲阵骑兵身上的铠甲。这是一支重装骑兵,人和战马身上都配备了铠甲,总重量至少在七八十斤左右,正前方只有人和马的眼睛没被皮革和铁片包裹起来。
太史慈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人,但他确实没想到,在这里可以看到这种水准的操练。
各部兵马各司其职,兵种多样,甲杖俱全,恍惚间,他几乎以为自己回到了汉武时代,在上林苑见到了那支名震天下的御林军。
就在他心神俱颤的时候,身边于禁已经发出了号令,令众军集结起来,然后向太史慈请令道:“太史将军,请登台点将,下令出兵吧。”
义上的主将头衔。泰山军轻军前进,行军速度也很快,太史慈想发号施令,也只能通过于禁,想造反什么,把队伍拉走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什么可担心的?
就算真有什么风险,为了太史慈这样的牛人,也值得了。等他立了功回来,自己顺势封他个校尉。一位名将就不费吹灰之力的收入囊中,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吗?
王羽美滋滋的想着。
……
太史慈此刻正在惊叹,因为于禁正在集结部队。
太史慈还没正式出仕,军略兵法只是学过,还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但这些年他见过的军队却不少,甚至还亲眼旁观过多场战役,对军队强弱精劣。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万变不离其中,一般来说,从一支兵马的军容和反应速度上,就足以分析出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了,这是令行禁止的具体体现。
于禁集结兵马的地方在城外的大校场,三人到达这里的时候,校场上的士卒正在操练。
校场正中,有一个千人方阵在操演阵法,随着点将台上将旗的摇动,方阵中旌旗招展。纷纷发出回应,然后在将令的指挥下,从方阵变圆阵,再变偃月,继而锋矢,演变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阵型。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眼中只见旗号招展。阵型变换;耳中只闻隆隆的脚步声,和铿锵的盔甲碰撞声。
太史慈无暇过多关注泰山军流畅的指挥和阵型转换,在校场一侧,另有两千步卒在进行实战演练。相较于操演阵型的行云流水,这里展现出来的。是另一种风采。
阵列中,大橹、弓弩、矛戈、刀盾、斧钺各式兵器林立,杀气冲天之余,也让人感到一阵眼花缭乱。然而,在实际对抗当中,各式兵种虽然混杂在一起,但却丝毫不显凌乱,每一次阵列的碰撞,都会产生一阵纷乱,但在双方各自的努力下,乱相很快就得到平息。
双方用的都不是真刀真枪,而是各种木棍,可由于对战非常真实、激烈,所以也不断产生伤者。轻伤之人带伤继续作战,重伤之人则由双方自行营救。
太史慈还是第一次看到,演练会打成这种态势,激烈程度,几乎不在他见到的最惨烈的那几场大战之下。
相较于步卒的操练,校场另一边的骑兵训练更加吸引太史慈的目光。
骑兵的训练分成了两处,各自以一群稻草人为假想敌,演练战术。
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呐喊,数百轻骑兵在奔驰中分成了三股,两支白马骑兵冲向“敌军”两翼,风一样从“敌阵”前掠了半个圈子,然后快速撤了回来。中间那股骑兵放缓了马速,待两翼骑兵回撤的瞬间,端起手中强弩,发动了一轮齐射。
太史慈对这种轻骑兵的骑射战术并不陌生,看出来这个战法是以两翼为诱饵,引动敌人阵势后,用强弩齐射,动摇敌军阵型。
齐射后,三支骑兵穿花蝴蝶般交替了位置,弩骑兵后退下马,开始装填弩机。白马骑士化直冲为斜冲,再从斜冲转为横扫,如同两只雨燕一般,飞速的在敌阵两翼前掠过。
一边疾冲,一边弯弓攒射,每人放了差不多三箭之后,他们与敌军的距离也接近到了一定程度,众人同时将马一拨,潮水般撤了回来。在回撤过程中,还有人不断马上转身向后攻击。
几乎同时,弩骑兵装填完毕,再次上马,森寒的弩矢重新指向了敌阵。
太史慈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相应的战局。如果敌人遭受白马骑士的打击后追杀出来,就会被弩骑兵迎头痛击。如果不追,就会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打击下,不断出血,士气降低,最后被磨到死。
纯粹的骑射战术,强是很强,但杀伤力不足,如果遇到斗志坚强的敌人,以步弓强弩加以反击,就会演变成消耗战。
但弩骑兵的存在,可以弥补轻骑施展骑射战术,杀伤力不足的缺点,骑射战术,更加完善,更加恐怖了。
最后那队骑兵人数不多,骑术似乎也比较差,他们演练的是冲阵。
骑兵们在主将的率领下排成三个锋矢形状,一竖两横,竖着的一个迅速穿“敌阵”而过,横着的两个斜向推进,将外层的草人齐齐整整地剔掉一层。
紧接着,为首的骑将从背后抽出一根角旗,用力挥了挥,带着透阵而出的骑兵转向,再度踏入稻草人大阵。其他两支骑兵则倒卷乌龙,从侧翼的侧面纵横穿插。
这是一种骑兵对步兵的典型战术,利用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反复打击敌军关键部位,如中军将旗附近,以期待最大程度上降低对方士气,并打乱对方指挥。
两翼的骑兵则在敌阵之前快速奔跑,寻找对方薄弱点,一旦直冲中军的骑兵完成突击,或者中途受阻,后续的骑兵就根据自己找到的薄弱点进行打击,以期扩大战果或减小主攻方向的损失。
这个战法并不复杂,让太史慈感到震撼的是冲阵骑兵身上的铠甲。这是一支重装骑兵,人和战马身上都配备了铠甲,总重量至少在七八十斤左右,正前方只有人和马的眼睛没被皮革和铁片包裹起来。
太史慈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人,但他确实没想到,在这里可以看到这种水准的操练。
各部兵马各司其职,兵种多样,甲杖俱全,恍惚间,他几乎以为自己回到了汉武时代,在上林苑见到了那支名震天下的御林军。
就在他心神俱颤的时候,身边于禁已经发出了号令,令众军集结起来,然后向太史慈请令道:“太史将军,请登台点将,下令出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