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文科大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可是时不凡赶紧摇头说:“不,不能够如此!我认为接下来,应该要削减产量,主动削减粮食产量,这样保证粮食价格的稳定。记住,趁着今年农闲的时候,让百姓去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学习种植一些经济作物的技术,明年开始种植经济作物了。如果明年还继续种粮食,那你们一定会亏大了,到时候你们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时不凡赶紧劝阻百姓继续种植粮食的想法,今年也许是北方粮食丰收获得粮食利益最大的一年了,因为如果明年继续种植粮食,那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时不凡目前已经知道大唐的“粮食局”太府寺的各家仓库已经是不堪重负了。其实唐朝初年并不缺乏粮食,相反粮食非常的多。如果继续种植粮食,太府寺一旦无法足够快速的消化,也都会变得谷贱伤农了。
尤其是时不凡采用了新式的种植方式,把过去的小农经济已经逐步转变成为了合作社的农垦公司的经济模式。虽然表面看这个土地还是挂靠在普通百姓身上,可是事实上土地已经是集中使用,成为了农垦公司的财产。而这个土地已经是成了大家“入股”的手段,早就已经不是小农经济了。在未来的粮食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那必然要遵守商品价值的规律。一旦谷贱伤农,伤害的农民利益可是非常巨大的。
时不凡想起了当年所学的课本《多收了三五斗米》的故事,这样故事说了关于本地商人和外国商人一起盘剥中国农民。可是时不凡却明显看出来了,外国的大米质量好并且数量多,从价格上压垮了本地百姓的粮食价格,造成了多收了粮食反而造成了增产不增收。这个增产不增收,其实归根究底也是市场规律。那个《多收了三五斗米》的故事,其实也是符合基本的经济规律的。外国的粮食产量高质量好并且运输过来成本低。可是本土农民的粮食种植成本高,这样肯定不占据优势了。
其实如果是时不凡在那个“故事”里面,最有效的办法也就是主动的提高关税,提高外国粮食进口关税,这样维护本土农民利益。不过,那个“故事”里面的背景,不提也罢,关税不是在自己手里,自然本土农民利益受损了。
不过时不凡既然能在这里决定,那他也都要主张主动削减粮食产量,去种植经济作物,避免了农民利益受损。
“据我所知,南康都督府长史刘洎已经派人乘船去南越去寻找一种叫做占城稻的稻种。而这种占城稻一年三季稻,一旦被引种回来了之后,那我们江淮的平原,还有江南等地也都可以一年三季稻啊!三季稻啊,你们想清楚了,这样一旦整个江南都有了三季稻,并且采用了我们的合作社的方式耕种,那我们也都必然会……”
那些种植粮食的合作社管理者,立马差点一屁股做到了地上,如果江南大量种植粮食,那这样对于北方中原的粮食价格必然会惊人的跳水。那个时候增产不增收,这样是必然的。一旦这个占城稻被引种回来,那对于北方的粮食产业那打击是惊人的巨大,这样他们当然会害怕。何况这个可是三季稻大,光是江南地区的粮食,都可以彻底冲垮了整个粮食价格了。
“所以明白了吗?我相信以刘洎的办事能力吗,半年之内完全可能去把这种占城稻大量引种回来。甚至可以开辟我们大唐到南越的商路,那个时候粮食价格一旦暴跌,对于你们肯定会损失惨重。而我也会去主动跟江南豪族们进行通气,让他们有计划的种植,保证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利益。不过,我们目前大唐人口不足以消化这么多粮食,所以我们必然要想办法转变一下种植思维,我们可以保证双发的利益都可以保持稳定。”时不凡说。
时不凡劝说这些北方的人改种一些经济作物,这样主动削减粮食产量,维持粮食价格不要暴跌。时不凡不会幼稚到认为粮食价格越低越好,因为谷贱伤农,粮食价格低不代表是好事。尤其是一个国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需要靠着粮食来维持,所以他认为粮食价格过低会是好事。
有些后世人思维就是这么奇葩,直接看到了唐朝粮食价格很便宜,就以为是唐朝人很幸福。可是却完全忽略了,一个国家最少八成以上的人都是耕种粮食的农民,一旦粮食价格太过于便宜,那真的是好事吗?如果粮食价格过低,那意味着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都要血本无归,都要受到谷贱伤农的后果。
所以粮食价格低并不是绝对的好事,谷贱伤农可不是说着玩的。有些人在因为那个《多收了三五斗米》的故事而感觉农民粮价过低悲痛的同时,可是却同样拿着唐朝的粮食价格很低,就拍脑袋的认为唐朝百姓生活很幸福了。
呵呵,一旦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的粮食价格过低也就是很悲惨,可是唐朝的粮食价格过低,反而是“很幸福”了?狗屁不通,完全是民族思维在作祟,连基本的经济学基础都不懂了!唐朝初期农业人口占据了最少九成以上,中期经济最巅峰时候农民也都不会低于八成,粮价过低等于是全国农民都受害,绝对不是某些人思维当中的那种很幸福。如果粮食价格越低越幸福,那国家为什么还要制定粮食收购保护价,保护农民利益?
这些东西,时不凡在中学时候也就学会了,所以时不凡要主动主张削减粮食产量,避免谷贱伤农的后果。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国家继续发展下去,不然谷贱伤农之后反而会让百姓对于合作社的公司模式失去信心,造成合作社模式的集体公司解体。
(未完待续。)
可是时不凡赶紧摇头说:“不,不能够如此!我认为接下来,应该要削减产量,主动削减粮食产量,这样保证粮食价格的稳定。记住,趁着今年农闲的时候,让百姓去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学习种植一些经济作物的技术,明年开始种植经济作物了。如果明年还继续种粮食,那你们一定会亏大了,到时候你们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时不凡赶紧劝阻百姓继续种植粮食的想法,今年也许是北方粮食丰收获得粮食利益最大的一年了,因为如果明年继续种植粮食,那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时不凡目前已经知道大唐的“粮食局”太府寺的各家仓库已经是不堪重负了。其实唐朝初年并不缺乏粮食,相反粮食非常的多。如果继续种植粮食,太府寺一旦无法足够快速的消化,也都会变得谷贱伤农了。
尤其是时不凡采用了新式的种植方式,把过去的小农经济已经逐步转变成为了合作社的农垦公司的经济模式。虽然表面看这个土地还是挂靠在普通百姓身上,可是事实上土地已经是集中使用,成为了农垦公司的财产。而这个土地已经是成了大家“入股”的手段,早就已经不是小农经济了。在未来的粮食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那必然要遵守商品价值的规律。一旦谷贱伤农,伤害的农民利益可是非常巨大的。
时不凡想起了当年所学的课本《多收了三五斗米》的故事,这样故事说了关于本地商人和外国商人一起盘剥中国农民。可是时不凡却明显看出来了,外国的大米质量好并且数量多,从价格上压垮了本地百姓的粮食价格,造成了多收了粮食反而造成了增产不增收。这个增产不增收,其实归根究底也是市场规律。那个《多收了三五斗米》的故事,其实也是符合基本的经济规律的。外国的粮食产量高质量好并且运输过来成本低。可是本土农民的粮食种植成本高,这样肯定不占据优势了。
其实如果是时不凡在那个“故事”里面,最有效的办法也就是主动的提高关税,提高外国粮食进口关税,这样维护本土农民利益。不过,那个“故事”里面的背景,不提也罢,关税不是在自己手里,自然本土农民利益受损了。
不过时不凡既然能在这里决定,那他也都要主张主动削减粮食产量,去种植经济作物,避免了农民利益受损。
“据我所知,南康都督府长史刘洎已经派人乘船去南越去寻找一种叫做占城稻的稻种。而这种占城稻一年三季稻,一旦被引种回来了之后,那我们江淮的平原,还有江南等地也都可以一年三季稻啊!三季稻啊,你们想清楚了,这样一旦整个江南都有了三季稻,并且采用了我们的合作社的方式耕种,那我们也都必然会……”
那些种植粮食的合作社管理者,立马差点一屁股做到了地上,如果江南大量种植粮食,那这样对于北方中原的粮食价格必然会惊人的跳水。那个时候增产不增收,这样是必然的。一旦这个占城稻被引种回来,那对于北方的粮食产业那打击是惊人的巨大,这样他们当然会害怕。何况这个可是三季稻大,光是江南地区的粮食,都可以彻底冲垮了整个粮食价格了。
“所以明白了吗?我相信以刘洎的办事能力吗,半年之内完全可能去把这种占城稻大量引种回来。甚至可以开辟我们大唐到南越的商路,那个时候粮食价格一旦暴跌,对于你们肯定会损失惨重。而我也会去主动跟江南豪族们进行通气,让他们有计划的种植,保证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利益。不过,我们目前大唐人口不足以消化这么多粮食,所以我们必然要想办法转变一下种植思维,我们可以保证双发的利益都可以保持稳定。”时不凡说。
时不凡劝说这些北方的人改种一些经济作物,这样主动削减粮食产量,维持粮食价格不要暴跌。时不凡不会幼稚到认为粮食价格越低越好,因为谷贱伤农,粮食价格低不代表是好事。尤其是一个国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需要靠着粮食来维持,所以他认为粮食价格过低会是好事。
有些后世人思维就是这么奇葩,直接看到了唐朝粮食价格很便宜,就以为是唐朝人很幸福。可是却完全忽略了,一个国家最少八成以上的人都是耕种粮食的农民,一旦粮食价格太过于便宜,那真的是好事吗?如果粮食价格过低,那意味着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都要血本无归,都要受到谷贱伤农的后果。
所以粮食价格低并不是绝对的好事,谷贱伤农可不是说着玩的。有些人在因为那个《多收了三五斗米》的故事而感觉农民粮价过低悲痛的同时,可是却同样拿着唐朝的粮食价格很低,就拍脑袋的认为唐朝百姓生活很幸福了。
呵呵,一旦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的粮食价格过低也就是很悲惨,可是唐朝的粮食价格过低,反而是“很幸福”了?狗屁不通,完全是民族思维在作祟,连基本的经济学基础都不懂了!唐朝初期农业人口占据了最少九成以上,中期经济最巅峰时候农民也都不会低于八成,粮价过低等于是全国农民都受害,绝对不是某些人思维当中的那种很幸福。如果粮食价格越低越幸福,那国家为什么还要制定粮食收购保护价,保护农民利益?
这些东西,时不凡在中学时候也就学会了,所以时不凡要主动主张削减粮食产量,避免谷贱伤农的后果。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国家继续发展下去,不然谷贱伤农之后反而会让百姓对于合作社的公司模式失去信心,造成合作社模式的集体公司解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