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带刺的玫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来过后沟古村的人都知道,后沟在一条长长的沟里。
出了榆次市区,沿通往寿阳的公路向东,走到东赵村东再向北一拐,便进入了后沟古村所在的山谷。这时你会立刻产生一种回到从前的感觉,因为那些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景物一下都消失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夹道而立的黄土山峰,如果是在夏天,山峰上的绿树青草会把整个山谷映衬的生机盎然,如果是在冬天,山峰上因枯萎而发黑的草木会给山谷平添原始古朴的气息。
但是,你不要以为后沟马上就到了,其实还早着呢!即便是开车过来,也需在曲曲弯弯的乡村公路上走上十几分钟,而且刚入谷口的时候还能偶尔看到道旁有人家,再往里走沿途却只能看到挺立的黄土山峰。若不是脚下的乡村公路和公路两旁零零碎碎的农田,真会让人以为是走进了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
等到汽车在公路上走过九曲十八弯,让人都辨不清东西南北之时,游人才会在一片枣树林后看到后沟景区若隐若现的票口。其实这也是后沟古村开发成景区之后才有的景象,在这之前古村是完全隐藏在一道山崖之后的。只有等来客绕到山崖背后,层窑叠院、错落有致的后沟村才会豁然呈现在眼前。
当我们走到这里,不禁就会想起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对“武陵人”寻找“桃花源”的描述: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当年的后沟古村就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由于经济不发达,后沟村长期以来都没有专门与外界连通的道路,村民外出就是沿龙门河道往出走,雨季河水上涨后,根本看不到有人走过的痕迹。当时村子完全掩藏在现在票口看到的黄土崖壁之后,不知内情的人根本不知道这里有村子。据说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扫荡走到这里,只看见一道黄土崖,没发现有人烟的迹象,就掉头回去了,使后沟逃过一劫。
后沟古村不仅是地理环境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她的起源也与桃花源十分相似。据后沟村出土的墓志碑记载,后沟古村张姓的始祖张崇晖原是“清河望族”,“避地于兹”来到后沟。墓志铭中虽然没有确切说明来此的原因,但却记载张崇晖卒于唐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享年81岁。那他就应该生于公元738年,即唐开元二十六年。而公元755年,即唐天宝十四年张崇晖17岁时,“安史之乱”暴发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横扫中原大地,包括清河县在内的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人民过的是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的生活。杜甫在他的诗作《无家别》中描绘了当时的景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我们不难推测,张崇晖一定是为躲避“安史之乱”才来到后沟的。这与桃花源中的人为“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如出一辙。
而从我们现在了解到的后沟先民的生活状态,也几乎与桃花源人一样。后沟古村保存有一块记录后沟先民修建“玄天宝殿”的石碑,石碑两面都有字,记录了后沟村民张财禄和妻子胡氏发愿修建“玄天宝殿”,不幸中途亡故,他们的儿子张显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父母心愿的经过。碑上还开列了捐资人和建造工匠的姓名。然而最吸引人的是刻碑的年代,石碑一面的刻录年代是明崇祯十六年七月,另一面刻录的年代是永昌元年三月。崇祯我们比较熟悉,永昌则是闯王李自成的年号,崇祯十六年是1643年,永昌元年则是1644年。从1643年到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发生了大明王朝从崩溃到灭亡,李自成的大顺军入主北京又兵败退出,清军进兵山海关并最终入主中原等大事。大清王朝为夺取中国的统治权,制造过多次屠杀抗清军民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惨杀等,导致中国人口锐减数千万。而这时的后沟村民却在专心地修建一座“玄天宝殿”,可见后沟人的生活是相对安定的。他们虽不像桃花源中的人那样“不知有汉”,但朝代的更迭对他们的生活影响显然是很小的,他们可以好不困难地把新朝和旧朝的年号刻在同一块石碑上。
后沟古村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人们为躲避战乱逃进深山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以前人们说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般都认为桃花源是陶渊明为表达心中理想所做的艺术创造,是陶渊明虚构的村子,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是从后沟古村的历史来看,桃花源应该是有现实原型的。只不过现实中的桃花源少了一些浪漫超脱的幻想,多了一些辛勤劳作的汗水。那么,“桃花源”就不只是中国人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园,还应该是中国人顽强图存的精神写照,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2017年5月8日
来过后沟古村的人都知道,后沟在一条长长的沟里。
出了榆次市区,沿通往寿阳的公路向东,走到东赵村东再向北一拐,便进入了后沟古村所在的山谷。这时你会立刻产生一种回到从前的感觉,因为那些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景物一下都消失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夹道而立的黄土山峰,如果是在夏天,山峰上的绿树青草会把整个山谷映衬的生机盎然,如果是在冬天,山峰上因枯萎而发黑的草木会给山谷平添原始古朴的气息。
但是,你不要以为后沟马上就到了,其实还早着呢!即便是开车过来,也需在曲曲弯弯的乡村公路上走上十几分钟,而且刚入谷口的时候还能偶尔看到道旁有人家,再往里走沿途却只能看到挺立的黄土山峰。若不是脚下的乡村公路和公路两旁零零碎碎的农田,真会让人以为是走进了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
等到汽车在公路上走过九曲十八弯,让人都辨不清东西南北之时,游人才会在一片枣树林后看到后沟景区若隐若现的票口。其实这也是后沟古村开发成景区之后才有的景象,在这之前古村是完全隐藏在一道山崖之后的。只有等来客绕到山崖背后,层窑叠院、错落有致的后沟村才会豁然呈现在眼前。
当我们走到这里,不禁就会想起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对“武陵人”寻找“桃花源”的描述: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当年的后沟古村就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由于经济不发达,后沟村长期以来都没有专门与外界连通的道路,村民外出就是沿龙门河道往出走,雨季河水上涨后,根本看不到有人走过的痕迹。当时村子完全掩藏在现在票口看到的黄土崖壁之后,不知内情的人根本不知道这里有村子。据说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扫荡走到这里,只看见一道黄土崖,没发现有人烟的迹象,就掉头回去了,使后沟逃过一劫。
后沟古村不仅是地理环境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她的起源也与桃花源十分相似。据后沟村出土的墓志碑记载,后沟古村张姓的始祖张崇晖原是“清河望族”,“避地于兹”来到后沟。墓志铭中虽然没有确切说明来此的原因,但却记载张崇晖卒于唐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享年81岁。那他就应该生于公元738年,即唐开元二十六年。而公元755年,即唐天宝十四年张崇晖17岁时,“安史之乱”暴发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横扫中原大地,包括清河县在内的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人民过的是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的生活。杜甫在他的诗作《无家别》中描绘了当时的景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我们不难推测,张崇晖一定是为躲避“安史之乱”才来到后沟的。这与桃花源中的人为“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如出一辙。
而从我们现在了解到的后沟先民的生活状态,也几乎与桃花源人一样。后沟古村保存有一块记录后沟先民修建“玄天宝殿”的石碑,石碑两面都有字,记录了后沟村民张财禄和妻子胡氏发愿修建“玄天宝殿”,不幸中途亡故,他们的儿子张显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父母心愿的经过。碑上还开列了捐资人和建造工匠的姓名。然而最吸引人的是刻碑的年代,石碑一面的刻录年代是明崇祯十六年七月,另一面刻录的年代是永昌元年三月。崇祯我们比较熟悉,永昌则是闯王李自成的年号,崇祯十六年是1643年,永昌元年则是1644年。从1643年到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发生了大明王朝从崩溃到灭亡,李自成的大顺军入主北京又兵败退出,清军进兵山海关并最终入主中原等大事。大清王朝为夺取中国的统治权,制造过多次屠杀抗清军民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惨杀等,导致中国人口锐减数千万。而这时的后沟村民却在专心地修建一座“玄天宝殿”,可见后沟人的生活是相对安定的。他们虽不像桃花源中的人那样“不知有汉”,但朝代的更迭对他们的生活影响显然是很小的,他们可以好不困难地把新朝和旧朝的年号刻在同一块石碑上。
后沟古村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人们为躲避战乱逃进深山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以前人们说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般都认为桃花源是陶渊明为表达心中理想所做的艺术创造,是陶渊明虚构的村子,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是从后沟古村的历史来看,桃花源应该是有现实原型的。只不过现实中的桃花源少了一些浪漫超脱的幻想,多了一些辛勤劳作的汗水。那么,“桃花源”就不只是中国人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园,还应该是中国人顽强图存的精神写照,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2017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