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大国崛起1857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那是一个北欧学者,哪国的,叫什么朱敬伦都记不起来了,甚至可能不止一国,不止一个人跟他说过,那些年北欧人喜欢全世界输出他们的世界观,有一大批这样的学者。
朱敬伦记得有人说,所谓高福利的负效应,其实东亚国家最低。因为他们研究发现,新加坡提高了社会福利,新加坡人没有变懒,日本人提高了社会福利,日本人也没有变懒,韩国人如此,台湾人也是如此。
西方学者通过研究一些非洲国家,东南亚的热带国家后发现。有的外资公司,为了让当地人增加工作时间,提高了小时工资收入,但得到的结果让人不可思议,因为当地人不是增加了工作时间来挣更多的钱,而是减少了工作时间,他们挣够了生活费之后,就不在工作了,小时工资提升,让他们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赚到更多的工作。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欧洲国家中,西班牙、法国等天主教国家的工人,都是倾向于缩减工作时间,而不是增加工作收入。
西方学者从宗教文化上论证这种现象,他们认为西方天主教和新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追求的价值观不一样,天主教追求的是闲暇最大化,新教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
跟东方国家进行对比后他们发现,东亚国家在这方面,表现的最好。不管是韩国也好,日本也好,新加坡也好,都出现了一种现象。那些明显退休后可以享受丰厚退休金的老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不去过闲暇时光,而是通过返聘等形势,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一边拿着返聘工资,一边拿着退休金,他们追求的,是极端的利益最大化。至于休息,很多人都说死了有休息的时候。
东亚的特殊文化,并不是以享乐为主,所以这一地区的储蓄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在房地产发展成为产业之前,很少有家庭会负债,有闲钱都存着,也不去追求过分的享受。即便存够了自己一辈子的花销,依然存着,给子孙存,给后代存。
这种带有工作狂性质的文化,当然跟西方不一样,掌握话语权的新教国家,看不惯那些有钱就花的天主教国家,也看不惯有钱就存的中国人。所以他们一边批判天主教徒没有节俭意识,一边骂中国人是工作机器。
撇开这些世界观争执,东亚文化是最适合搞福利的文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日本有学者提出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在西方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东亚地区在进行一种叫做“勤业革命”的社会调整。在人口和资源极不对等的情况下,东亚国家不是像西方那样向外扩张,而是深挖内部潜力,将劳动力极大的投入到有限的国内资源开发中。也就是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土地上,让单位土地增加更大的产出,从而养活西方不可能养活的人口基数。
在这种现实压力下,东亚文化中开始诞生各种强调勤奋的文化,将“勤劳”上升到了道德高度。
所以即便不工作也可以活下去,可是道德是谴责这种行为的,你一个年轻人不去工作,整天赖在家里,即便你父母养得起,但也会被人说闲话,当所有人都在说你懒得时候,年轻人也就不敢待在家中了。
这种文化给了朱敬伦坚定的信心,让他决定推动社会财富再分配,至于高福利后的负效应问题,他决定参考北欧的解决方法。
大概在1970年代以后,吃光了二战战争财福利的瑞典等国的高福利政策开始难以为继,因为太多人开始不愿意工作,工人党政府又不敢降低福利,结果导致政府债务激增,即便不工作也能拿到相当多的收入,甚至请病假比工作的收入还高的时候,新教文化也不好使。
同样,中国人即便再追求勤劳,一旦不工作也可以活的很好的时候,也就没人工作了,他们喜欢储蓄是因为对未来充满不确定,一旦国家能保障他们的未来,勤文化也就没有了。
当福利国家的福利太过优渥,失业补助接近正常薪水,税收又太高,努力赚的钱都成了税金,谁还会去工作。没有人工作,没有人赚钱缴税,又如何维持福利。
北欧的办法是通过教育,不是教育民众努力工作的道德观,而是通过各种特殊的职业教育,让人能在工作中找到快乐,人是需要工作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大多数人如果真的不工作的,反而会感到不自在。大家不喜欢工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工作没有乐趣可言,尤其是工业时代,要求人跟机器一样工作,更是泯灭人的天性。
北欧通过各种合理的职业培训,让每个人都拥... -->>
那是一个北欧学者,哪国的,叫什么朱敬伦都记不起来了,甚至可能不止一国,不止一个人跟他说过,那些年北欧人喜欢全世界输出他们的世界观,有一大批这样的学者。
朱敬伦记得有人说,所谓高福利的负效应,其实东亚国家最低。因为他们研究发现,新加坡提高了社会福利,新加坡人没有变懒,日本人提高了社会福利,日本人也没有变懒,韩国人如此,台湾人也是如此。
西方学者通过研究一些非洲国家,东南亚的热带国家后发现。有的外资公司,为了让当地人增加工作时间,提高了小时工资收入,但得到的结果让人不可思议,因为当地人不是增加了工作时间来挣更多的钱,而是减少了工作时间,他们挣够了生活费之后,就不在工作了,小时工资提升,让他们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赚到更多的工作。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欧洲国家中,西班牙、法国等天主教国家的工人,都是倾向于缩减工作时间,而不是增加工作收入。
西方学者从宗教文化上论证这种现象,他们认为西方天主教和新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追求的价值观不一样,天主教追求的是闲暇最大化,新教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
跟东方国家进行对比后他们发现,东亚国家在这方面,表现的最好。不管是韩国也好,日本也好,新加坡也好,都出现了一种现象。那些明显退休后可以享受丰厚退休金的老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不去过闲暇时光,而是通过返聘等形势,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一边拿着返聘工资,一边拿着退休金,他们追求的,是极端的利益最大化。至于休息,很多人都说死了有休息的时候。
东亚的特殊文化,并不是以享乐为主,所以这一地区的储蓄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在房地产发展成为产业之前,很少有家庭会负债,有闲钱都存着,也不去追求过分的享受。即便存够了自己一辈子的花销,依然存着,给子孙存,给后代存。
这种带有工作狂性质的文化,当然跟西方不一样,掌握话语权的新教国家,看不惯那些有钱就花的天主教国家,也看不惯有钱就存的中国人。所以他们一边批判天主教徒没有节俭意识,一边骂中国人是工作机器。
撇开这些世界观争执,东亚文化是最适合搞福利的文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日本有学者提出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在西方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东亚地区在进行一种叫做“勤业革命”的社会调整。在人口和资源极不对等的情况下,东亚国家不是像西方那样向外扩张,而是深挖内部潜力,将劳动力极大的投入到有限的国内资源开发中。也就是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土地上,让单位土地增加更大的产出,从而养活西方不可能养活的人口基数。
在这种现实压力下,东亚文化中开始诞生各种强调勤奋的文化,将“勤劳”上升到了道德高度。
所以即便不工作也可以活下去,可是道德是谴责这种行为的,你一个年轻人不去工作,整天赖在家里,即便你父母养得起,但也会被人说闲话,当所有人都在说你懒得时候,年轻人也就不敢待在家中了。
这种文化给了朱敬伦坚定的信心,让他决定推动社会财富再分配,至于高福利后的负效应问题,他决定参考北欧的解决方法。
大概在1970年代以后,吃光了二战战争财福利的瑞典等国的高福利政策开始难以为继,因为太多人开始不愿意工作,工人党政府又不敢降低福利,结果导致政府债务激增,即便不工作也能拿到相当多的收入,甚至请病假比工作的收入还高的时候,新教文化也不好使。
同样,中国人即便再追求勤劳,一旦不工作也可以活的很好的时候,也就没人工作了,他们喜欢储蓄是因为对未来充满不确定,一旦国家能保障他们的未来,勤文化也就没有了。
当福利国家的福利太过优渥,失业补助接近正常薪水,税收又太高,努力赚的钱都成了税金,谁还会去工作。没有人工作,没有人赚钱缴税,又如何维持福利。
北欧的办法是通过教育,不是教育民众努力工作的道德观,而是通过各种特殊的职业教育,让人能在工作中找到快乐,人是需要工作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大多数人如果真的不工作的,反而会感到不自在。大家不喜欢工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工作没有乐趣可言,尤其是工业时代,要求人跟机器一样工作,更是泯灭人的天性。
北欧通过各种合理的职业培训,让每个人都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