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大国崛起1857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虽然依靠大明救济生活的灾民数量突破到了四千万,但在铁路公司组织之下,灾民们并不是完全吃闲饭,除了帮助铁路公司施工之外,铁路公司积极组织灾民开展自救。
灾区的百姓积极投身于手工业制造,制造的产品都用来跟大明商人换取物资。
后世的中国人很羡慕日本好德国的工匠精神,可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其实中国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手工业第一大国,只有印度勉强能跟中国相比一二,西方最强大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奴隶手工业只能望其项背。
历史上的丁戌奇荒对中国打击最大的,其实就是手工业,根据海关灾前灾后的统计,灾前虽然要为鴉片支付大量的金银,但大体上中国地区的出口还是少量顺差,弥补出口的,正是庞大的手工业。
铁路公司救济站给灾民们带去了粮食,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铁路公司分发的粮食只能维持每天两碗稀粥,饿不死而已,想吃饱饭要么给铁路公司干活,要么就得用其他方法弥补。
更何况,不止粮食是必须物资,穿衣也是刚需,没有保暖的衣物,很多人都无法挺过冬天,就算挤在铁路公司修建的茅草屋里的破被子中硬挺,可是他们还得吃盐啊。
事实上,即便是灾民,大家的需求也相当旺盛,尽管只是一些针头线脑的需求,可五千万人加起来,那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于是沿着铁路线,原本在水边、要道等处设置的救济站,竟然因为人多,变成了一个个集市。
灾民中头脑灵活的人,竟然还做起了小生意。他们从那些有手艺的灾民手里,买来各种手工艺品,转手销售给来这里贸易的大明商人,利润颇丰。为了把生意做大,有的人还借钱给灾民工匠采购工具,和原料。甚至直接从大明商人手里购买原料,交给灾民加工,在收上来卖给大明商人,只给灾民一点加工费。
尽管这种形势的剥削是非常狠辣的,灾民辛辛苦苦一天,很可能只能吃个半饱,但在刚刚从濒死状态中活过来的灾民来说,对这种生活他们就很满足了。
于是救济站上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手工作坊,大明商人贩卖来的大量棉纱,通过这些人的手变成了质地优良的土布,之后转售大明市场,或者出口到东北地区。或则是用大明的生丝跟当地的土丝混纺生产绸缎。也有就地取材,用草茎编织各种草编工艺品出售的,至于草根那可是食物绝不浪费。
不但传统工艺在救济站出现,甚至还有创新,聪明的手工艺人们,将铁路带来的天南海北的原料,结合他们的手工艺,进行创新性的加工,比如他们能将北方的羊毛、当地的榨蚕灰丝,南方的生丝,江南的辑里湖丝,各种鸟毛混纺出花色复杂显眼的特殊纺织品,深受洋人的欢迎。
是因为他们聪明吗,是因为他们勤劳吗,当然是,但更重要的恐怕是生存的压力逼迫。
地球上,总是北方更发达,北方较冷的地区人越勤劳,越是靠近赤道,当地人就越懒,其实只是因为生存压力而已。
救济站看到这种自发的情况后,很快就有人开始建议支持这种自救活动,给当地出现的家庭作坊提供贷款,让他们能够买来更好的,或者自制更好的工具,不久连雇佣人帮忙生产的作坊都出现了。
这种普遍发生的情况,甚至对历史形成了影响,那就是灾荒之后,这些沿着铁路的救济站并没有关闭,而是变成了一个个市镇,大量手工艺人定居下来,成为了市民,沿着铁路线出现了上百个新的小城镇。
这都是后话了。
铁路公司除了办救济站,施粥,分发粮食,鼓励手工生产自救等方式之外,最大的救灾方式是迁移过多的灾民。
东北是接受灾民最多的地方。
仅仅一年时间,五百万人就输送到了这里。
清政府承受不了压力,采取了主动出击的办法,在黑龙江、吉林都设置了府县,调派年轻官员去哪里进行管理。
别说,满清政府的管理机构十分落后,但中国传统的封建政府有一种优点,那就是对于编户齐民,组织流民固定下来进行农业生产非常有经验,因为每一次动乱之后,他们都能练习一次,而中国历史上的动乱何止百次。
虽然依靠大明救济生活的灾民数量突破到了四千万,但在铁路公司组织之下,灾民们并不是完全吃闲饭,除了帮助铁路公司施工之外,铁路公司积极组织灾民开展自救。
灾区的百姓积极投身于手工业制造,制造的产品都用来跟大明商人换取物资。
后世的中国人很羡慕日本好德国的工匠精神,可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其实中国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手工业第一大国,只有印度勉强能跟中国相比一二,西方最强大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奴隶手工业只能望其项背。
历史上的丁戌奇荒对中国打击最大的,其实就是手工业,根据海关灾前灾后的统计,灾前虽然要为鴉片支付大量的金银,但大体上中国地区的出口还是少量顺差,弥补出口的,正是庞大的手工业。
铁路公司救济站给灾民们带去了粮食,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铁路公司分发的粮食只能维持每天两碗稀粥,饿不死而已,想吃饱饭要么给铁路公司干活,要么就得用其他方法弥补。
更何况,不止粮食是必须物资,穿衣也是刚需,没有保暖的衣物,很多人都无法挺过冬天,就算挤在铁路公司修建的茅草屋里的破被子中硬挺,可是他们还得吃盐啊。
事实上,即便是灾民,大家的需求也相当旺盛,尽管只是一些针头线脑的需求,可五千万人加起来,那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于是沿着铁路线,原本在水边、要道等处设置的救济站,竟然因为人多,变成了一个个集市。
灾民中头脑灵活的人,竟然还做起了小生意。他们从那些有手艺的灾民手里,买来各种手工艺品,转手销售给来这里贸易的大明商人,利润颇丰。为了把生意做大,有的人还借钱给灾民工匠采购工具,和原料。甚至直接从大明商人手里购买原料,交给灾民加工,在收上来卖给大明商人,只给灾民一点加工费。
尽管这种形势的剥削是非常狠辣的,灾民辛辛苦苦一天,很可能只能吃个半饱,但在刚刚从濒死状态中活过来的灾民来说,对这种生活他们就很满足了。
于是救济站上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手工作坊,大明商人贩卖来的大量棉纱,通过这些人的手变成了质地优良的土布,之后转售大明市场,或者出口到东北地区。或则是用大明的生丝跟当地的土丝混纺生产绸缎。也有就地取材,用草茎编织各种草编工艺品出售的,至于草根那可是食物绝不浪费。
不但传统工艺在救济站出现,甚至还有创新,聪明的手工艺人们,将铁路带来的天南海北的原料,结合他们的手工艺,进行创新性的加工,比如他们能将北方的羊毛、当地的榨蚕灰丝,南方的生丝,江南的辑里湖丝,各种鸟毛混纺出花色复杂显眼的特殊纺织品,深受洋人的欢迎。
是因为他们聪明吗,是因为他们勤劳吗,当然是,但更重要的恐怕是生存的压力逼迫。
地球上,总是北方更发达,北方较冷的地区人越勤劳,越是靠近赤道,当地人就越懒,其实只是因为生存压力而已。
救济站看到这种自发的情况后,很快就有人开始建议支持这种自救活动,给当地出现的家庭作坊提供贷款,让他们能够买来更好的,或者自制更好的工具,不久连雇佣人帮忙生产的作坊都出现了。
这种普遍发生的情况,甚至对历史形成了影响,那就是灾荒之后,这些沿着铁路的救济站并没有关闭,而是变成了一个个市镇,大量手工艺人定居下来,成为了市民,沿着铁路线出现了上百个新的小城镇。
这都是后话了。
铁路公司除了办救济站,施粥,分发粮食,鼓励手工生产自救等方式之外,最大的救灾方式是迁移过多的灾民。
东北是接受灾民最多的地方。
仅仅一年时间,五百万人就输送到了这里。
清政府承受不了压力,采取了主动出击的办法,在黑龙江、吉林都设置了府县,调派年轻官员去哪里进行管理。
别说,满清政府的管理机构十分落后,但中国传统的封建政府有一种优点,那就是对于编户齐民,组织流民固定下来进行农业生产非常有经验,因为每一次动乱之后,他们都能练习一次,而中国历史上的动乱何止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