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大国崛起1857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李鸿章来说,这才是大麻烦。
日本人在台湾闹事,李鸿章自认为不会脱离自己的掌控,尽管当时受限于清廷没有合格的海军,没办法对抗日本人租用的两艘英美军舰,但李鸿章还是用商船运送了六千淮军,从其他地方登陆,赶往琅峤十八社一带,在汉藩边界的牛栏线附近驻扎,所以哪怕日本武士跟生番打的多么激烈,也没有影响到汉界的安宁。
李鸿章自认为日本人翻不了天,可大明就不一样了,现在长江一线正在阻击长毛北犯,此时招惹了大明,万一大明和太平天国逆匪结盟北犯,那可就不是清廷能够承受的了。
到时候长毛从上江北犯,大明海军直接北上大沽口,哪怕大沽口要塞群是李鸿章主持修建,他也不想冒险,尽管他给朝廷打了包票,说哪里万无一失,真有个意外,最后肯定是他李鸿章一个人承担责任。
李鸿章犯不着冒这个险。另外他从心里就认为,台湾那地方得之并无多少益处,失去了也没有什么可惜。一块汉人和生番杂处的小岛而已,与整个大清国土相比,九牛而失一毛。
因此李鸿章马上将大明公使的态度转告给朝廷,请皇太后和皇帝定夺,李鸿章则提出了放弃台湾的建议。当然直接这么说,肯定会遭到朝中清流的弹劾,当年俄国人在东北跟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割让了一大片荒地,最后奕山还不是被问罪撤职。奕山堂堂八旗权贵,尚且如此,他李鸿章如果丢了台湾,那更没有什么好下场。要知道朝中满汉大臣,现在看他们这些手握重兵的汉人大臣为眼中钉的,可不在少数。
因此放弃台湾李鸿章不在乎,但他得给朝中的御史清流一个理由,让他们不至于将屎盆子都扣在他李鸿章头上。他李鸿章顶不住这些弹劾,但有一个人顶得住,那就是曾国藩。
反正天下骂曾国藩的人多了去了,但曾国藩还是好好的在安庆,因为谁都知道,现在离不开曾国藩,曾国藩这个大个来顶丢失台湾的责任,真是太合适不过。
所以李鸿章在给清廷提建议之前,他先给他的老师曾国藩去了一封信,详细诉说了自己的苦衷,最后求曾国藩跟自己一起上书,让朝廷放弃台湾,得保大局。
曾国藩叹了口气,明知道这又是自己的学生将自己架在火上烤,他也必须跳到火坑里去,只要他跟李鸿章一起上书,告诉朝廷说放弃台湾,到时候天下人骂的最多的,肯定还是他曾国藩。
这时候曾国藩索性也不跟李鸿章一起上书了,他直接以自己的名义上书,写了一篇长长的奏折,告诉朝廷说,台湾这个地方,一直都由福健管辖,伪明既然占了福健,当然不会对台湾视而不见。此次日本蕞尔小国竟敢犯境台湾,实属离奇之事。未必不是大明从中挑唆,目的就是挑起争端。
曾国藩建议,当此危难之时,不应让大明有任何借口挑起边衅,台湾不过一贫瘠孤岛,不若放弃,顾全大局。待东南危局化解,方可与大明一较长短。
曾国藩的上书,顿时就引起了满朝非议,显然大家对他的软弱十分不满,立刻招致骂声一片,其实要是换个人,也不会有这么大的非议了,所谓树大招风就是这个道理。
但李鸿章的工作立马就好做了,曾国藩上书之后,李鸿章才向清廷建议放弃台湾,也写来一封洋洋洒洒的奏疏。李鸿章得到的骂声就笑多了,甚至他上书之后,凡是骂他的,也都会连带上曾国藩。说曾国藩畏敌如虎的有,说曾国藩以地侍贼的有,还有人联系到曾国藩曾在大明待过两年,直指曾国藩变节投敌,而且说的头头是道,大言不惭说是听谁谁亲口所言云云,反正这些清流只负责骂人,不用负责任。
就这样曾国藩吸引了所有火力,给身后的其他人趟开了一条路,他似乎也知道他的作用就是作为一面旗子,是负责挨骂的,所以对那些苛责、谩骂和弹劾,一概都不辩驳,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倒是让那些清流恼怒不已,觉得人家根本就没把自己当回事。
除了李鸿章之外,在曾国藩这面挨骂的旗子冲在前面之后,很快各地的地方官也都上书清廷,希望朝廷顾全大局,不要为海外穷极之地与强敌交恶,什么丁汝昌了,沈葆桢了,郭柏荫了一大批因曾国藩、李鸿章而起的地方官员纷纷上书,其中沈葆桢的话力度很大,因为沈葆桢正是因为这次日本侵台,而带领淮军进入台湾,他说台湾不可守很有说服力。
最后连奕欣这样的满人权臣都支持割让台湾。
到这个时候,已经是水到渠成,此时李鸿章才再次开始他的谋略,他的老师帮他趟了一条路,他也得给老师铺铺路了,他正式接受大明的谈判要求,同时也提出了清廷的要求,那就是大明必须放弃对太平天国的支持,尤其是停止向太平天国出售军火物资!
显然太平军之所以有能力北犯,清廷上下都认为是因为太平军逆匪购买了太多大明生产的坚船利炮。如果能达成这样的协议,曾国藩肯定会明白这是他的弟子在帮自己,长江沿线的驻军也会认为对他们有好处。
可李鸿章的谋划只是如此简单吗?
对李鸿章来说,这才是大麻烦。
日本人在台湾闹事,李鸿章自认为不会脱离自己的掌控,尽管当时受限于清廷没有合格的海军,没办法对抗日本人租用的两艘英美军舰,但李鸿章还是用商船运送了六千淮军,从其他地方登陆,赶往琅峤十八社一带,在汉藩边界的牛栏线附近驻扎,所以哪怕日本武士跟生番打的多么激烈,也没有影响到汉界的安宁。
李鸿章自认为日本人翻不了天,可大明就不一样了,现在长江一线正在阻击长毛北犯,此时招惹了大明,万一大明和太平天国逆匪结盟北犯,那可就不是清廷能够承受的了。
到时候长毛从上江北犯,大明海军直接北上大沽口,哪怕大沽口要塞群是李鸿章主持修建,他也不想冒险,尽管他给朝廷打了包票,说哪里万无一失,真有个意外,最后肯定是他李鸿章一个人承担责任。
李鸿章犯不着冒这个险。另外他从心里就认为,台湾那地方得之并无多少益处,失去了也没有什么可惜。一块汉人和生番杂处的小岛而已,与整个大清国土相比,九牛而失一毛。
因此李鸿章马上将大明公使的态度转告给朝廷,请皇太后和皇帝定夺,李鸿章则提出了放弃台湾的建议。当然直接这么说,肯定会遭到朝中清流的弹劾,当年俄国人在东北跟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割让了一大片荒地,最后奕山还不是被问罪撤职。奕山堂堂八旗权贵,尚且如此,他李鸿章如果丢了台湾,那更没有什么好下场。要知道朝中满汉大臣,现在看他们这些手握重兵的汉人大臣为眼中钉的,可不在少数。
因此放弃台湾李鸿章不在乎,但他得给朝中的御史清流一个理由,让他们不至于将屎盆子都扣在他李鸿章头上。他李鸿章顶不住这些弹劾,但有一个人顶得住,那就是曾国藩。
反正天下骂曾国藩的人多了去了,但曾国藩还是好好的在安庆,因为谁都知道,现在离不开曾国藩,曾国藩这个大个来顶丢失台湾的责任,真是太合适不过。
所以李鸿章在给清廷提建议之前,他先给他的老师曾国藩去了一封信,详细诉说了自己的苦衷,最后求曾国藩跟自己一起上书,让朝廷放弃台湾,得保大局。
曾国藩叹了口气,明知道这又是自己的学生将自己架在火上烤,他也必须跳到火坑里去,只要他跟李鸿章一起上书,告诉朝廷说放弃台湾,到时候天下人骂的最多的,肯定还是他曾国藩。
这时候曾国藩索性也不跟李鸿章一起上书了,他直接以自己的名义上书,写了一篇长长的奏折,告诉朝廷说,台湾这个地方,一直都由福健管辖,伪明既然占了福健,当然不会对台湾视而不见。此次日本蕞尔小国竟敢犯境台湾,实属离奇之事。未必不是大明从中挑唆,目的就是挑起争端。
曾国藩建议,当此危难之时,不应让大明有任何借口挑起边衅,台湾不过一贫瘠孤岛,不若放弃,顾全大局。待东南危局化解,方可与大明一较长短。
曾国藩的上书,顿时就引起了满朝非议,显然大家对他的软弱十分不满,立刻招致骂声一片,其实要是换个人,也不会有这么大的非议了,所谓树大招风就是这个道理。
但李鸿章的工作立马就好做了,曾国藩上书之后,李鸿章才向清廷建议放弃台湾,也写来一封洋洋洒洒的奏疏。李鸿章得到的骂声就笑多了,甚至他上书之后,凡是骂他的,也都会连带上曾国藩。说曾国藩畏敌如虎的有,说曾国藩以地侍贼的有,还有人联系到曾国藩曾在大明待过两年,直指曾国藩变节投敌,而且说的头头是道,大言不惭说是听谁谁亲口所言云云,反正这些清流只负责骂人,不用负责任。
就这样曾国藩吸引了所有火力,给身后的其他人趟开了一条路,他似乎也知道他的作用就是作为一面旗子,是负责挨骂的,所以对那些苛责、谩骂和弹劾,一概都不辩驳,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倒是让那些清流恼怒不已,觉得人家根本就没把自己当回事。
除了李鸿章之外,在曾国藩这面挨骂的旗子冲在前面之后,很快各地的地方官也都上书清廷,希望朝廷顾全大局,不要为海外穷极之地与强敌交恶,什么丁汝昌了,沈葆桢了,郭柏荫了一大批因曾国藩、李鸿章而起的地方官员纷纷上书,其中沈葆桢的话力度很大,因为沈葆桢正是因为这次日本侵台,而带领淮军进入台湾,他说台湾不可守很有说服力。
最后连奕欣这样的满人权臣都支持割让台湾。
到这个时候,已经是水到渠成,此时李鸿章才再次开始他的谋略,他的老师帮他趟了一条路,他也得给老师铺铺路了,他正式接受大明的谈判要求,同时也提出了清廷的要求,那就是大明必须放弃对太平天国的支持,尤其是停止向太平天国出售军火物资!
显然太平军之所以有能力北犯,清廷上下都认为是因为太平军逆匪购买了太多大明生产的坚船利炮。如果能达成这样的协议,曾国藩肯定会明白这是他的弟子在帮自己,长江沿线的驻军也会认为对他们有好处。
可李鸿章的谋划只是如此简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