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东晋门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以儒学形成了一种“公正”思想。甚至有时还走进极端,如不患贫,而患不均。
由于我国在魏晋南朝是贵族社会,这一时期出现了自由思想,不被后世小农学者理解。社会变了,怎么理解?小农社会号称‘富不过三代’,怎么理解那个‘一富贵就是十几代的时代!
这个自由思想以维护贵族利益为主,也波及到劳苦大众。这和明末以王夫之为代表的自由思想是不同的。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王弼在后面注上:民之远于仁,甚于远水火也,见有蹈水火死者,未尝蹈仁死者也。
这表现出王弼作为高级士族的过度自信与张扬。孔子的意思是:我见过掉进水火之中而死的;没见过掉进仁爱之中而淹死的。王弼却展现出极端的讥讽:我见过踩踏水火而死的,没见过践踏‘仁爱’而死的!
历史就这样和王弼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恰恰他自己就是那个踩踏‘仁爱’而死的一位。王弼依附曹爽,常仗着年轻气盛,能言善辩而欺辱士大夫。司马氏政变成功后,先把他这一伙人革职,打发回家。然后再一个一个的杀,形势再明朗不过。可是还没轮到他,二十三周岁的王弼就先被吓死了。
您有没有被他人的不道德行为伤害过,他们应该在您面前讲道德。所以除了您一个人外,所有人都该讲道德!任何可行的思想学说都要向社会‘道德’妥协。
自由是人的需求,必须由社会维护。道德是人对人类社会的妥协。他人的不道德行为一定会干扰你的自由。
悲催的是,他人的自由行为也可能干扰到您的自由。你的儿子逃学,女儿早恋,媳妇出·轨。不得不说,这也算人家的自由。
道德是人对人类社会的妥协,道德保障了您的自由。道德是人对文明的认知。我的说法和康德不同,康德认为道德是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我认为道德是对他人自由的妥协,最终用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王弼的“以无为本”,支持治国‘清静无为’的观点;而“名教出于自然”的社会观又不否定庄园生产的‘有为’。这被士族广泛认可。因为这维护了士族的利益。政府只需收税,民众由士族庄园来管。
虽然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是玄学社会观的主流。但是玄学还有一左一右两个观点。
左的是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指人性的自然放达是超越儒学的,大胆的否定儒学社会观。
玄学第二个观点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这个观点是说:不把世俗观念放在心上,就能顺应本性,超脱自然。通情达理,所想不拘泥于欲望,便能看透富贵贫贱。
一个贫苦人,家中没了粮食,老婆在闹,三个孩子在哭,你让他去那里‘守静去燥’。个人主义者的的理论是用来指导精英的。那其他人怎么办,其他人跟着精英走就行啦。
嵇康当然也知道,所以他在这句话前面加了一个限制词‘夫君子者’。就是说君子才能这样。小人不行,你还要在农田里拼命。其实就是贵族可以放达,别人不行。
这个观点是向士庶天隔,人分等级又大胆的迈进一步。(士庶天隔这一名词正式提出,是在士族没落之后,刘宋之后)
这个观点就更加个人主义,甚于否定儒学社会观。在晋朝,儒学最衰微时,仍被人们称为圣教。孔子仍被奉为圣人。王弼讽刺儒学,但还认为孔子是圣人,而老子不是圣人。可是‘越名教而任自然’这一派只崇尚庄子。追求自由,放达,富贵长命。任何一个有生命的思想流派,都不能否定社会道德。这一派否定社会道德,不被大多数士族接受。
嵇康要求社会‘清静无为’,不要认为他自己就是清静无为的。史书记载,两次客人来访时,嵇康都在灼热的火炉边‘炼铁’。绝不是因为他有这个爱好,这只表示庄园主们对优良铁器的渴求。炼铁是那个时代最尖端,最需要的科技,还是军火。
提出这个观点的嵇康,幻想了一整套长命百岁的心法,可是他在39岁时被朝廷杀了。过分自由的无政府主义是不被任何社会认可。西方的自由也是以经济自由为核心的。西方自由的基石是1961年的《资本主义与自由》,这里讲的是自由经济,但是他们对外却宣称自由是普世价值。当你若相信之后,他会把你推进教堂,说十字架上的老头才是普世价值。因为西方的社会观来自宗教。(笔者认为真正的普世价值只能是仁爱、正义和一切围绕人的权益。)
玄学最后一个‘社会观’的观点是郭象提出的‘名教即自然’,指儒学就是玄学这个‘道’。有人说,这个说法使儒玄溶合。其实郭象是在生搬硬套,把玄学往回拉。希望玄学融入儒学。郭象的说法在前期不被人接受,他的说法严重违背玄学的世界观‘以无为本’。可是,永嘉之乱中士族被无情杀戮,使士族看清一心追崇自由,而抛弃责任的危害。‘名教即自然’这一观点开始被看重。后来这一观点影响也不大,因为没多久佛学兴起,佛学社会观相比于儒学的求仁求义,更符合贵族的天命论(士庶天隔)。
玄学着重研究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他和宗教有相通的唯心世界观。玄学缺失社会观;宗教缺失人性论。这样两者又形成互补。这样玄学媾和的目标是宗教。郭象强拉牛回头只是徒劳。可是郭象在玄学中的地位很高,这是因为他发展了玄学的人性论。
早期玄学的人性论还是追求上进的。
《庄子》本游离于百家之外。道家指‘黄老’而并未老庄。到了魏晋时期,玄学家不仅崇尚老子,更崇尚庄子,就是因为庄子从人性论出发,只研究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讨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强调人性顺从自然,则逍遥,忘我。
老子强调社会观服从世界观。王弼强调这是崇本熄末,提出崇本举末。就是不止要顺从,还要利用。
郭象的人性论代表了玄学后期的人性论。郭象在玄学中的崇高地位,还是由他的一句话奠定的---“牛马不辞辛苦者,天命之固当也。虽寄之人事﹐而本区别在乎天也”
这句话表明了:物各有性,而“性各有分”。一切贵贱高下等级,都是“天理自然”,“天性所受”。使玄学向他的终极目标‘士庶天隔,人分等级贵贱’大踏步迈进。
在士族的眼中奴隶和牛马没太大分别,天命就是来给庄园主干活的。由此可见,早期个人主义者的理论缺陷很大,他在和宗教的媾和中处于次一级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了。
以儒学形成了一种“公正”思想。甚至有时还走进极端,如不患贫,而患不均。
由于我国在魏晋南朝是贵族社会,这一时期出现了自由思想,不被后世小农学者理解。社会变了,怎么理解?小农社会号称‘富不过三代’,怎么理解那个‘一富贵就是十几代的时代!
这个自由思想以维护贵族利益为主,也波及到劳苦大众。这和明末以王夫之为代表的自由思想是不同的。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王弼在后面注上:民之远于仁,甚于远水火也,见有蹈水火死者,未尝蹈仁死者也。
这表现出王弼作为高级士族的过度自信与张扬。孔子的意思是:我见过掉进水火之中而死的;没见过掉进仁爱之中而淹死的。王弼却展现出极端的讥讽:我见过踩踏水火而死的,没见过践踏‘仁爱’而死的!
历史就这样和王弼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恰恰他自己就是那个踩踏‘仁爱’而死的一位。王弼依附曹爽,常仗着年轻气盛,能言善辩而欺辱士大夫。司马氏政变成功后,先把他这一伙人革职,打发回家。然后再一个一个的杀,形势再明朗不过。可是还没轮到他,二十三周岁的王弼就先被吓死了。
您有没有被他人的不道德行为伤害过,他们应该在您面前讲道德。所以除了您一个人外,所有人都该讲道德!任何可行的思想学说都要向社会‘道德’妥协。
自由是人的需求,必须由社会维护。道德是人对人类社会的妥协。他人的不道德行为一定会干扰你的自由。
悲催的是,他人的自由行为也可能干扰到您的自由。你的儿子逃学,女儿早恋,媳妇出·轨。不得不说,这也算人家的自由。
道德是人对人类社会的妥协,道德保障了您的自由。道德是人对文明的认知。我的说法和康德不同,康德认为道德是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我认为道德是对他人自由的妥协,最终用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王弼的“以无为本”,支持治国‘清静无为’的观点;而“名教出于自然”的社会观又不否定庄园生产的‘有为’。这被士族广泛认可。因为这维护了士族的利益。政府只需收税,民众由士族庄园来管。
虽然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是玄学社会观的主流。但是玄学还有一左一右两个观点。
左的是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指人性的自然放达是超越儒学的,大胆的否定儒学社会观。
玄学第二个观点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这个观点是说:不把世俗观念放在心上,就能顺应本性,超脱自然。通情达理,所想不拘泥于欲望,便能看透富贵贫贱。
一个贫苦人,家中没了粮食,老婆在闹,三个孩子在哭,你让他去那里‘守静去燥’。个人主义者的的理论是用来指导精英的。那其他人怎么办,其他人跟着精英走就行啦。
嵇康当然也知道,所以他在这句话前面加了一个限制词‘夫君子者’。就是说君子才能这样。小人不行,你还要在农田里拼命。其实就是贵族可以放达,别人不行。
这个观点是向士庶天隔,人分等级又大胆的迈进一步。(士庶天隔这一名词正式提出,是在士族没落之后,刘宋之后)
这个观点就更加个人主义,甚于否定儒学社会观。在晋朝,儒学最衰微时,仍被人们称为圣教。孔子仍被奉为圣人。王弼讽刺儒学,但还认为孔子是圣人,而老子不是圣人。可是‘越名教而任自然’这一派只崇尚庄子。追求自由,放达,富贵长命。任何一个有生命的思想流派,都不能否定社会道德。这一派否定社会道德,不被大多数士族接受。
嵇康要求社会‘清静无为’,不要认为他自己就是清静无为的。史书记载,两次客人来访时,嵇康都在灼热的火炉边‘炼铁’。绝不是因为他有这个爱好,这只表示庄园主们对优良铁器的渴求。炼铁是那个时代最尖端,最需要的科技,还是军火。
提出这个观点的嵇康,幻想了一整套长命百岁的心法,可是他在39岁时被朝廷杀了。过分自由的无政府主义是不被任何社会认可。西方的自由也是以经济自由为核心的。西方自由的基石是1961年的《资本主义与自由》,这里讲的是自由经济,但是他们对外却宣称自由是普世价值。当你若相信之后,他会把你推进教堂,说十字架上的老头才是普世价值。因为西方的社会观来自宗教。(笔者认为真正的普世价值只能是仁爱、正义和一切围绕人的权益。)
玄学最后一个‘社会观’的观点是郭象提出的‘名教即自然’,指儒学就是玄学这个‘道’。有人说,这个说法使儒玄溶合。其实郭象是在生搬硬套,把玄学往回拉。希望玄学融入儒学。郭象的说法在前期不被人接受,他的说法严重违背玄学的世界观‘以无为本’。可是,永嘉之乱中士族被无情杀戮,使士族看清一心追崇自由,而抛弃责任的危害。‘名教即自然’这一观点开始被看重。后来这一观点影响也不大,因为没多久佛学兴起,佛学社会观相比于儒学的求仁求义,更符合贵族的天命论(士庶天隔)。
玄学着重研究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他和宗教有相通的唯心世界观。玄学缺失社会观;宗教缺失人性论。这样两者又形成互补。这样玄学媾和的目标是宗教。郭象强拉牛回头只是徒劳。可是郭象在玄学中的地位很高,这是因为他发展了玄学的人性论。
早期玄学的人性论还是追求上进的。
《庄子》本游离于百家之外。道家指‘黄老’而并未老庄。到了魏晋时期,玄学家不仅崇尚老子,更崇尚庄子,就是因为庄子从人性论出发,只研究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讨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强调人性顺从自然,则逍遥,忘我。
老子强调社会观服从世界观。王弼强调这是崇本熄末,提出崇本举末。就是不止要顺从,还要利用。
郭象的人性论代表了玄学后期的人性论。郭象在玄学中的崇高地位,还是由他的一句话奠定的---“牛马不辞辛苦者,天命之固当也。虽寄之人事﹐而本区别在乎天也”
这句话表明了:物各有性,而“性各有分”。一切贵贱高下等级,都是“天理自然”,“天性所受”。使玄学向他的终极目标‘士庶天隔,人分等级贵贱’大踏步迈进。
在士族的眼中奴隶和牛马没太大分别,天命就是来给庄园主干活的。由此可见,早期个人主义者的理论缺陷很大,他在和宗教的媾和中处于次一级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