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汉末召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护好众臣,也就是维护好张辽这一系臣子就行,其他不要有任何动作,不必明着与天子和董承对峙。
荀彧心知,这是张辽体谅和尊重他,不教他夹在中间为难,免得素来以忠贞自守的他落个逆贼的恶名,张辽这个主公如此气度和胸襟,直把他当作兄长一般看待,怎能不让荀彧感激和敬服。
相比之下,天子刘协几番咄咄逼迫,高下远近立见,让荀彧心灰心寒之余,反而坚定了心中的抉择。
案台上的请辞表,代表着他心中已有抉择。
事实上这几年他跟随张辽,很多理念都在不知不觉变化着,比如民本思想,是为天子还是为了天下?施政在君还是在民?
这些问题荀彧已经多次思考过,尤其是张辽的一句话让他触动很深,为官者,权力与责任不可分,权力越重,责任越重。这与董卓、李傕乃至袁绍、袁术那些热衷权势的权臣截然不同。
在荀彧看来,张辽虽然年轻,但他近乎那种生而知之的贤人,他的襟怀、才识和眼界是前所未有的,他的很多理念堪比圣贤,启人奋发,他对待天子同样尊敬,这样的人也被天子那般不公正的对待,荀彧心中绝不认同。
只是站在张辽一方,就意味着与天子对立。
要背离一向坚守的立场,尤其是对于他这般严于律己之人,哪有那般轻松,所以他心中倍感煎熬。
唐氏看丈夫忧思难解,犹豫了下,问道:“此番有性命之忧麽?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夫君该躲避才是。”
荀彧摇了摇头:“哪能躲避,再说大将军早已安排,并无危险。”
十常侍为祸时,他是个守宫令,那时候他还年轻,所以遵从叔父荀爽之言,抛弃官职回了家乡躲避,如今他却是朝廷尚书令,实际权力比三公还要大,在张辽麾下是文臣之首,他可以辞去朝廷的尚书令,但却不能推卸张辽交给他的责任。
对于他这样的人而言,已经逃避过一次,如今绝不想再逃避一次。
唐氏忍不住又问了一句:“那夫君是在为大将军担忧麽?”
荀彧嘴角露出苦涩,摇了摇头,话没有说出来,实际上他是为天子而叹息。
天子刘协聪慧,但毕竟年轻,眼界不足,为董承蛊惑而谋算大将军,却根本看不清形势
事实上从天子执意从长安回都雒阳后,放弃了关中,交由张辽掌控,加上张辽原本掌控的并州与河东,可以说,整个雒阳的安危和朝廷的存亡都在张辽一念之间。
如此情形下,张辽没有任何逾越,反倒是刘协和董承反过来算计张辽,荀彧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是谁给了他们信心?
如果他们把张辽当作董卓之流看待,以为除掉张辽就能万事大吉的话,那他们就想错了。
荀彧深知,张辽对手下将领和兵马的掌控远远不是董卓、李傕之流可比的,高顺、典韦、赵云无不为张辽效死,那些兵马更不是乌合之众,一旦张辽出了任何差错,朝廷的麻烦就大了,雒阳很可能被愤怒的将士移为平地!谋算他的人更是绝无生路!
而且张辽在朝臣中威望很高,他身边有一大批跟从的能臣,朝廷若害张辽,即便那些兵马被掌控,朝臣也会有大半离心。
想到这里,荀彧忽然又有些明白了,或许正是因为张辽权势和影响力如此之大,才令天子和董承寝食不安,亟不可待的谋算张辽。
对此荀彧只能叹息,如果天子有光武皇帝的襟怀和气度,与张辽君臣相得,必然能开辟一个盛世,得一千古佳话。
荀彧能肯定这一点,是因为他了解张辽,如果刘协不负张辽,那么张辽就绝不会负了刘协,肯定尽心辅佐,因为张辽对权势并不是那么看重,对皇权也不会觊觎。
可惜没有如果。
可惜,可叹。
护好众臣,也就是维护好张辽这一系臣子就行,其他不要有任何动作,不必明着与天子和董承对峙。
荀彧心知,这是张辽体谅和尊重他,不教他夹在中间为难,免得素来以忠贞自守的他落个逆贼的恶名,张辽这个主公如此气度和胸襟,直把他当作兄长一般看待,怎能不让荀彧感激和敬服。
相比之下,天子刘协几番咄咄逼迫,高下远近立见,让荀彧心灰心寒之余,反而坚定了心中的抉择。
案台上的请辞表,代表着他心中已有抉择。
事实上这几年他跟随张辽,很多理念都在不知不觉变化着,比如民本思想,是为天子还是为了天下?施政在君还是在民?
这些问题荀彧已经多次思考过,尤其是张辽的一句话让他触动很深,为官者,权力与责任不可分,权力越重,责任越重。这与董卓、李傕乃至袁绍、袁术那些热衷权势的权臣截然不同。
在荀彧看来,张辽虽然年轻,但他近乎那种生而知之的贤人,他的襟怀、才识和眼界是前所未有的,他的很多理念堪比圣贤,启人奋发,他对待天子同样尊敬,这样的人也被天子那般不公正的对待,荀彧心中绝不认同。
只是站在张辽一方,就意味着与天子对立。
要背离一向坚守的立场,尤其是对于他这般严于律己之人,哪有那般轻松,所以他心中倍感煎熬。
唐氏看丈夫忧思难解,犹豫了下,问道:“此番有性命之忧麽?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夫君该躲避才是。”
荀彧摇了摇头:“哪能躲避,再说大将军早已安排,并无危险。”
十常侍为祸时,他是个守宫令,那时候他还年轻,所以遵从叔父荀爽之言,抛弃官职回了家乡躲避,如今他却是朝廷尚书令,实际权力比三公还要大,在张辽麾下是文臣之首,他可以辞去朝廷的尚书令,但却不能推卸张辽交给他的责任。
对于他这样的人而言,已经逃避过一次,如今绝不想再逃避一次。
唐氏忍不住又问了一句:“那夫君是在为大将军担忧麽?”
荀彧嘴角露出苦涩,摇了摇头,话没有说出来,实际上他是为天子而叹息。
天子刘协聪慧,但毕竟年轻,眼界不足,为董承蛊惑而谋算大将军,却根本看不清形势
事实上从天子执意从长安回都雒阳后,放弃了关中,交由张辽掌控,加上张辽原本掌控的并州与河东,可以说,整个雒阳的安危和朝廷的存亡都在张辽一念之间。
如此情形下,张辽没有任何逾越,反倒是刘协和董承反过来算计张辽,荀彧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是谁给了他们信心?
如果他们把张辽当作董卓之流看待,以为除掉张辽就能万事大吉的话,那他们就想错了。
荀彧深知,张辽对手下将领和兵马的掌控远远不是董卓、李傕之流可比的,高顺、典韦、赵云无不为张辽效死,那些兵马更不是乌合之众,一旦张辽出了任何差错,朝廷的麻烦就大了,雒阳很可能被愤怒的将士移为平地!谋算他的人更是绝无生路!
而且张辽在朝臣中威望很高,他身边有一大批跟从的能臣,朝廷若害张辽,即便那些兵马被掌控,朝臣也会有大半离心。
想到这里,荀彧忽然又有些明白了,或许正是因为张辽权势和影响力如此之大,才令天子和董承寝食不安,亟不可待的谋算张辽。
对此荀彧只能叹息,如果天子有光武皇帝的襟怀和气度,与张辽君臣相得,必然能开辟一个盛世,得一千古佳话。
荀彧能肯定这一点,是因为他了解张辽,如果刘协不负张辽,那么张辽就绝不会负了刘协,肯定尽心辅佐,因为张辽对权势并不是那么看重,对皇权也不会觊觎。
可惜没有如果。
可惜,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