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要想知道赵云令人无限感慨的后半生,请看下节。
二堂堂勇将
赵云身上最为突出的品质,正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总结为非常准确的“忠勇”二字。赵云的“忠”,上一节已经做了介绍,本节就来专门说赵云的“勇”。赵云的勇,也与一般勇将的勇有所不同,有着更加丰富的层次。那么他的勇究竟有哪些层次?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和闪光点?这位以忠勇著称的名将,又有怎样令人叹惜的人生遭遇呢?
赵云的勇,具有两个层次:基本的层次,当然是战场上对敌人激烈厮杀的英勇,这属于军事;更高的层次,则是朝廷上对君主直言进谏的英勇,这属于国事。一般的勇将,能达到基本的层次,就算尽到了本分。至于还能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蜀汉名将中,赵云就有独具的特色和光彩了。
先说基本的层次。赵云战场上最英勇的表现,要数在汉中唱的一出空城计,这是后来小说戏剧中,诸葛亮空城计的真实原版。那么他这出原版空城计,究竟是怎样唱的呢?
话说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刘备进攻曹魏控制的战略要地汉中郡,斩杀了曹军主帅夏侯渊。当年三月,曹操亲自赶往汉中,要与刘备决一雌雄。赵云唱的空城计,就是在此时上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统领大军,经由褒斜(“斜”在此处作古地名用,读作y)道穿越秦岭,同时也从关中运来上万袋的军粮。曹操将军粮囤积在褒斜道南口的北山之后,向刘备发起猛烈进攻。
这边的刘备,采取固守不战的方针。因为他知道,长达数百里的秦岭褒斜道,极为陡峻崎岖,运输非常困难,所以曹操带来的军粮肯定不多。只要你的军粮吃完,自然就会撤军走人。不过,要想加快曹操的军粮消耗,除了靠对手自己的肚皮之外,还要出奇兵去抢。于是赵云就和黄忠,杀往北山之下抢粮去也。
赵云最先得手,抢到一批粮食回到大营。回来之后,心却放不下,因为黄忠迟迟没有返回。换上其他人,多半会袖手旁观,反正本人任务已经完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赵云就不是这样冷漠的人。他点起数十名骑兵,出大营,顺老路,冒着危险再次冲进敌军的地盘,去寻找黄忠。不料这时曹操亲自指挥大军杀来,敌众我寡,他完全可以立马撤退,安全回返大营。但是,赵云就不是这样胆小的人。只见他快马加鞭,向对方的前锋冲杀过去。正激战间,曹操主力又赶到了,赵云便且战且退。眼看距离大营不远,不料手下的将领张著,身负重伤掉在后边。赵云本可以径自安全回返,但是他就不是这样自私的人。他立即拨转马头,一阵厮杀之后,又把张著也营救回来。
在大营留守的将领,正要关闭营门,却不料赵云下令:把军营大门打开,把中军大帐的主将大旗放下来,把发出冲锋信号的军鼓停下来,全军悄无声息,准备迎接贵客!远处的曹操,见此情景大为疑惑。心想这赵云且战且退,引我到此,莫非是预先设下埋伏?就在两个月前,我的爱将夏侯渊,而且是妻妹的丈夫,就是因为过于轻视对手,牺牲在这汉中的定军山。此前我就一再告诫他:“当将领应该有怯懦软弱的时候,绝不能只知道仗恃勇敢。”今天这番情景,是应该用告诫他的话来告诫我自己了。于是,曹操传令撤军。曹军一撤退,赵云就敲响军鼓,全营将士使用强弓大弩,跟在后面射出一阵又一阵箭雨。曹军的后卫部队突然遭受致命打击,纷纷奔逃,被马踩伤的,掉到汉水河流中淹死的,为数不少。据《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记载,第二天早上刘备前来现场视察,不禁由衷赞叹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从此,蜀军将士奉送赵云一个美名——虎威将军。
这段真实故事,看点有二:一是后世小说和戏剧中,虚构出来的孔明空城计,与它的情节极其相似,连一些措辞也都一样。如果说孔明空城计有原型的话,就是赵云的这场“空营计”,而不是如一些学者所言,出自其他什么人的作战情节。二是赵云不仅显示出非凡的英勇,而且还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呢?关心战友,关心部下的人,生死考验面前,毫不自私自利,境界非常之高尚的人。
赵云在战场上的非凡英勇,我们已经领略到了。那么他在朝廷上,针对国家大事,向君主直言进谏的英勇,又有什么样的动人故事呢?
直言进谏的英勇,集中表现在两件事情上。先来说第一件事。
建安十九年(214)夏天,刘备打下成都占领益州。益州被誉为天府之国,繁盛富庶,加之又长期平静安定,所以积累起相当可观的财富。刘备下令把州政府官方仓库中,储存的大批黄金、白银,铜钱、丝锦,用来赏赐有功之臣。头等功臣诸葛亮、法正、关羽和张飞,每人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丝锦一千匹;其余部下,按等级领取大红包。黄闪闪的金子,白花花的银子,刺激起不少人的贪心。他们不满足只是瓜分浮财和动产,还盯上了不动产。什么不动产呢?城内的,是房屋,是豪宅;城外的,是田地,是庄园。原来,刘备进攻成都,大批民众跑到外地避难,他们的房屋空了,田地荒了,就被这些贪婪的眼睛盯上了。据上面提到的《赵云别传》记载,这些人纷纷向刘备建议:要分就分到底嘛,把这些空了的房屋,荒芜的田地,统统也弄来分了嘛。
按照《三国志》卷七《吕布传》的记载,从前的刘备,对于买房置地的行为,那是充满鄙视的。当初他在荆州,出席刘表邀请的社交聚会,与一个叫做许汜的人碰面。许汜是极度虚伪的两面派,一方面他贪婪,聚敛钱财,买田买房,起劲倒腾房地产,用刘备的话来说,叫做“求田问舍”;另一方面,他又清高,假清高,总是装出一副特别儒雅高深的文化精英领袖模样,居高临下,指手画脚,抱怨别人如何如何不尊重他。刘备实在看不惯他那丑恶嘴脸,就辛辣嘲讽他:“你不是号称社会精英吗?现今天下大乱,皇上流离失所,大家希望你忧国忘家,挽救时局,可是你却到处求田问舍,难怪别人瞧不起你,我就更瞧不起你!”成语“求田问舍”,就由此而来。许汜求田问舍,刘备瞧不起。现今自己的部下也要来求田问舍,他内心虽然很不欣赏,却没有断然拒绝。为什么呢?因为他如今的地位变了,变成了君主。君主必须有人拥护,断然拒绝,就会影响自己的统治基础,政治上不合算。刘备感到为难,所以没有明确表态。
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坚决反对这种求田问舍的想法,他就是赵云。他说:“从前霍去病就认为,匈奴未灭,不能考虑家庭。现今的国贼,是比匈奴还要厉害的曹操,更不是追求安逸生活的时候。益州的民众,因为战乱背井离乡,现今应当把田地、房屋都归还原主,让他们回来安居乐业,然后我们才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赋税资源,才能得到他们由衷的拥护啊!”
他的这番话,首先是警醒众人,我们是一个有明确政治目标的群体,目标就是打倒曹操,兴复汉室。我们到益州,是来实现政治目标的,不是来抢房屋、占田地,谋取个人私利的。其次是警醒众人,如果损害本地民众的切身利益,必定得不到他们的拥护,最后就实现不了我们的政治目标。他的这番话,道理堂堂正正,刘备立即表态,按子龙的意见办。一场抢夺成都房地产的狂欢,就此掐死在萌芽状态。
赵云在这件事情上的闪光亮点,是两个“非凡”。非凡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一是赵云非凡的政治见识。你想,七年前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在隆中对策里,已经建议刘备拿下益州。主要理由是什么?就是《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所说的:“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统治益州的刘璋昏庸软弱,人口众多地方富庶而他不知道关心爱护,具有智慧才能的人士都想得到一位英明的领导人。好了,现今新的领导人来了。一来就下令把老百姓的田产、房产,全部夺过来分了,而且一分钱不花,空手套白狼,直接霸占,这能算是英明君主领导的政权吗?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如果还想在益州得到民众的拥护,如果还想完成“兴复汉室”的政治大业,这种土匪行为就绝对不能干!赵云的话,实际上已经把问题提高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我们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显然,他在胜利面前,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头脑依然保持高度的清醒,而且具有远见卓识。
二是赵云非凡的政治勇气。他敢于站出来说上面这段话,需要的勇气,并不比在战场上玩空城计的勇气小。为什么呢?战场上那是针对敌人,人际关系很简单,只要不怕死就行,最多不过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然而朝廷上这是针对同僚,甚至是地位比自己高的同僚,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别人一心想发财,当地主又当房主,你却公开站出来断了人家的财路,今后怎么相处呢?别人难道不会孤立你,把你边缘化吗?在一个群体当中被孤立,滋味好比钝刀割肉,那是好受的吗?因此,整个蜀汉朝廷衮衮诸公当中,别人都对此不表态,就很可理解了。别人都世故,都圆滑,都会做人呀!但是,赵云就不是这种八面玲珑的不粘锅,他敢说敢当,问心无愧,因为这是出于公心,为蜀汉的发展大局考虑。可见这位赵子龙,是一个具有非凡政治勇气的人,而不是眼看别人做事不地道,却昧良心跟着别人大捞一把同流合污的小人。
在军事和国事两方面都一心为公,勇于承当,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要说在蜀汉,就是在整个三国的名将当中,赵云赵子龙也是非常难得的标兵模范。
赵云针向君主直言进谏的英勇,还充分表现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他又有什么样的英勇表现和闪光点呢?
第二件事,发生在七年之后。章武元年(221)秋天,刘备准备出动全国的精锐兵马,进攻孙吴,目的是为死去的关羽报仇。这是蜀汉王朝命运攸关的头等大事,按理说,应当先在朝廷中进行充分讨论和周密考量。但是,这时的刘备,情绪激动,怒火冲天,就连丞相诸葛亮,也都不敢出面劝阻。据上面提到的《赵云别传》记载,关键时刻,又是赵云,站出来对刘备直言进谏说:“我们要消灭的国贼是曹操,而非孙权。先消灭了曹魏,孙吴自然会来服从。现今曹操虽死,他的儿子曹丕,却篡夺了汉朝的皇帝权位。我们应当顺应民众心意,尽早北伐曹魏。北方有正义感的民众,必定会踊跃支持我们。所以不应当放过曹魏,先去进攻孙吴;如果战端一开,势必就难以迅速收兵了!”客观而论,赵云这番话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同“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宏伟政治目标相比,伐吴报仇的举动,肯定处于次要的地位。但是,这一次的刘备,完全失去了以往从善如流的风度,把赵云逆耳的忠言,当作一阵耳旁风,径自启程,东下三峡去也。
赵云这次直言进谏,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的表现依然具有闪光点。具体来说,是三个“非凡”。
第一个非凡,依然是非凡的政治见识。“兴复汉室”的既定政治目标,在重大胜利面前他没有忘记,在重大挫折面前他同样没有忘记。他在政治上始终保持的清醒头脑,就连号称政治家的刘备,也比不上他。
第二个非凡,依然是非凡的政治勇气。向君主直言进谏,从来就是一种高危险性的行动,李白的诗句形容为“犯龙鳞”,就好比触犯龙身上的鳞甲那么可怕。向盛怒之下的君主直言进谏,危险程度还更高。因此,整个蜀汉朝廷衮衮诸公当中,一些人对此不表态,就很可理解了,明哲保身呀!但是,赵云为了国家的大局,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在政治上始终保持的非凡勇气,就连政治家诸葛亮,也不免相形见绌。
还有新的第三个非凡,就是非凡的军事预见性。他预见到一旦同势均力敌的孙吴开了战,战事就绝对不会很快顺利结束。而后来战况的发展,也完全如他所料。刘备不仅没有能很快打垮孙吴,反而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大伤元气,连自己的生命也搭上了。三国时就有人说过:“良药苦口,唯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这见于《三国志》卷五十九《孙奋传》。良药苦口,只有生病的人觉得味道甘美;忠言逆耳,只有通达的人能够欣然接受。刘备的气度胸襟,哪怕已经是年过花甲,也还没有修炼到通达的境界。由此看来,我们从来不缺乏正确的道理,而是缺乏对正确道理的认真践行力。
以上在战场和朝廷的三件事,所有闪光点汇合起来,就完整而清晰地展现出赵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什么样的人呢?怎样形容他最准确、最恰当呢?
笔者个人认为,用林则徐的两句诗来形容他,最准确,最恰当,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无论生死,都一定全力以赴毫不推辞;绝对不会把是否对自身有利,作为取舍的标准和考量。因此,如果评比勇敢境界的高低,赵云完全可以评为蜀汉勇敢境界最高的名将。
前面我已经讲了关羽、张飞两位,把他们评定为蜀汉战将型名将的前两名。让他们在一起比拼,是因为具有可比性,他们都在重大战役中担当过头牌演员。而赵云与他们不一样,不是因为赵云没有担当头牌演员的才能,而是因为刘备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他的角色很特殊,很重要,不是保护刘备的家眷,就是镇守刘备的留守大本营,或者去抢敌人的军粮。他也绝对服从上级安排,不去争抢头牌角色。要论对蜀汉王朝的贡献,他不仅远远超过马超,就是与张飞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要是把他同关、张放在一起,比拼谁的头牌角色演得好,对他就很不公平了。因此,我要对他进行专门的评判。我的最后评语是:就忠诚和英勇两方面展现出来的完美境界而论,赵云不仅是蜀汉,而且是三国名将中的第一名。要论对蜀汉王朝的贡献,他足以与张飞并列第二名。
值得注意的是,赵云的人生境遇,与他的顶级表现非常不相称。当刘备自称汉中王,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位,一起高升为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的时候,赵云却依然是原来的官职——翊军将军,没有得到任何晋升。在他极力劝阻进攻孙吴为关羽复仇之后,刘备就把他留在后方的江州(今重庆市市区),不让他上前线。前线的总指挥和先锋官,宁可用冯习、张南这样的无名之辈,也不用沙场名将赵子龙。忠勇双全的一代名将,面临如此的境遇,赵云本人却能淡然处之。这种对名利潇洒超脱的人生态度,也是蜀汉名将中难得一见的风景。忠勇,是儒家提倡的品质;而超脱,是道家重视的素养。赵云作为一员武将,却能集儒道两家的文化精华于一身:对人性的品质,坚持;对名利的枷锁,超脱。这是我对他最为欣赏和倾心的地方了。这正是:
勇气忠诚昭日月,千秋公道在人心。
关于赵云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蜀汉战将型名将的第四名马超。
战将型名将第四名——马超
他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后裔,本人却有一位羌族祖母;他最初为曹操流血效劳,后来却打得曹操差点命丧黄河。他与曹操有着什么样的恩怨情仇?为何他后半生一心想到的就是报仇?这位叱咤风云的名将,又在蜀汉度过了怎样的寂寞余生呢?
一三国悍马
本节讲的这位名将,他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后裔,本人却有一位羌族祖母;他最初为曹操流血效劳,后来却打得曹操差点命丧黄河。他,就是著名的三国悍将马超,名副其实的“三国悍马”。马超在沙场舞台上的重头戏,就是在潼关大战中激战曹操。那么马超与曹操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潼关大战因何而爆发?马超在大战中又有什么样的精彩表演和意外结局呢?
马超,字孟起,东汉右扶风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氏。这茂陵县马家,在东汉前期那是响当当的家族:马援身为开国功臣,又是光武帝刘秀的亲家。可惜到了东汉末年,这马氏家族衰败了。马超的爷爷只当上小官,还下了岗,只好娶了一个羌族妻子,生下马超的父亲马腾。东汉灵帝时黄巾军起事,河西走廊所在的凉州出现动乱。这马腾平定凉州的动乱有功,崛起为关陇地区的军事强人之一。马超作为马腾的长子,也在这时登上历史舞台。
马超在军事舞台上的处女秀,就是去为曹操血战沙场,从此与曹操结下了一辈子的恩怨情仇。马超为何会去给曹操效劳呢?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曹操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之后,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北方强敌袁绍,就对西面关陇地区的地方军将领马腾等人,采取“先安抚,后利用”的政策。接受安抚的马腾,派儿子马超率领一万多精兵,帮助曹操攻打属于袁绍阵营的郭援。双方在汾河西岸的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交手。马超趁对方渡河时发起猛攻,脚被流矢射中,鲜血长流。他拔出箭头裹住伤口,继续带头冲锋,打败郭援,将其斩首。马超首次露脸,就以大胜利向曹操献上厚礼。曹操也以东汉朝廷名义发布重赏,任命他为徐州刺史,又封他为都亭侯。
两人关系的开局很美好,不料世事多变,接下来一场来自曹操的无情打击,降临到马超的头上。
建安十六年(211),已经称霸中原的曹操,把矛头转向西北。他宣布派出大军,经过关中,翻越秦岭,讨伐割据在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的张鲁。他的下属纷纷前来劝阻他说:“关中的军事将领,现今得到朝廷的官职爵位,比较安分。如果大军进入关中,虽然说是路过,也会引起他们怀疑和不安,从而引发动乱啊!”曹操的反应,据《资治通鉴》卷五十八记载是两个字:“不从。”为何不听从呢?因为这时候的关中诸将,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曹操已经打定主意,要把关中这块大蛋糕抢到手。怎么抢呢?就是先用上面的办法,逼迫马超等关中将领起来造反,然后名正言顺地动用自己的中央军,把关中的所有杂牌军一锅端了。曹操这一手招数很厉害,立刻就使马超面临非常棘手的两难选择,为什么呢?
原来,马超的老父亲马腾,此前听从曹操的命令,去了曹操控制的朝廷,当上九卿之一的卫尉,还带上一大批亲属,包括自己小家庭的,马家大宗族的,多达二百人以上。事实上,他们就是曹操手里的人质。马腾上路时,把手下的军队交给马超统领,驻扎在关中,作为在外边保障人质安全的砝码。现今曹操要翻脸动手了,马超如果断然反抗,老父亲和一大家子亲属,肯定凶多吉少。但是,如果乖乖举手投降,就能消灾免难了吗?马超心中没有底。因为自己的马家军,素来不是曹操的嫡系部队;得不到信任的杂牌军,注定是被消灭的对象。而曹操素来又心狠手辣,常常翻脸不认人,自己从前那么起劲为他卖命,血染沙场,连自己的军事处女秀都献给了他,结果怎么样?现今依然要置你于死地。所以举手投降,等于是去送死。理智的盘算没有底,沙场悍马的倔强个性就占了上风。反正都是死,留下一个,总比全家死光要强。再说眼下的关中将领,人多势众兵精粮足,大家齐心反抗,还有取胜的希望。一旦灭了曹操,全家人不就翻身得自由了吗?冒险赌一把,就是他最后的选择。
马超在举兵反抗上打了勾。一场激烈的大战,就在著名的潼关上演了。那么马超在潼关之战中,能够实现他战胜曹操的希望吗?
话说这年春三月,马超等十员杂牌军将领,起兵十万对抗曹操,扼守在关中地区的东大门潼关。讲解战争,必须紧扣地理,否则就点不中要害。当时的潼关,在现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面黄河的南岸边,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五十年前笔者在西安交通大学读工科,多次爬上运输煤炭的火车,到潼关一带寻访古迹,并且把此处独特的险要形势,用两个“一控制三”来形容:
第一个“一控制三”,是一座华山控制三条河。哪三条河?一是滔滔黄河,从北向南流,到了这里被西岳华山阻挡,急剧转向,往东流去。二是从西面八百里秦川流过来的渭河,先接收了从陕北高原流下来的第三条河洛河,然后在此汇入黄河。
第二个“一控制三”,是一座潼关控制三条路。哪三条路?一是从中原到关中的东西干线陆路,二是从黄河进入渭河的水上通路,三是连接陕西与山西两省的黄河风陵渡渡口通路。
如此奇特险要的地形,堪称天下少有。现今马超联军扼守在此,使得曹操委派的主帅曹仁,无计可施,前进不得。
曹仁打不开局面,曹操只得亲自粉墨登场。八月间,曹操一到潼关前线,部下就说:“对方的关陇军团,擅长骑骏马,使长矛,骁悍无比,很不好对付啊!”曹操听了,决心使出一手奇招来打破局面。
奇招是什么呢?原来他的大将徐晃,就是黄河东岸附近的人,对此处的地理非常熟悉。他向曹操献上一条妙计,就是避实就虚,采用两次强渡黄河的办法,避开潼关的阻碍,绕道杀进关中。具体来说,就是派一批先遣部队,从潼关的东边渡过黄河,前往北面六十里外的蒲坂县(今山西省永济市)之后,向西再次强渡黄河,在河西岸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得手之后,在先遣部队的掩护之下,主力军团再按这条路线如法炮制,就可以全部杀进关中了。曹操依计而行,当年闰八月,先遣部队果然得手,曹操自己统领的主力,也开始从潼关的东边北渡黄河。
对于曹操的这一手,马超早就有所担... -->>
要想知道赵云令人无限感慨的后半生,请看下节。
二堂堂勇将
赵云身上最为突出的品质,正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总结为非常准确的“忠勇”二字。赵云的“忠”,上一节已经做了介绍,本节就来专门说赵云的“勇”。赵云的勇,也与一般勇将的勇有所不同,有着更加丰富的层次。那么他的勇究竟有哪些层次?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和闪光点?这位以忠勇著称的名将,又有怎样令人叹惜的人生遭遇呢?
赵云的勇,具有两个层次:基本的层次,当然是战场上对敌人激烈厮杀的英勇,这属于军事;更高的层次,则是朝廷上对君主直言进谏的英勇,这属于国事。一般的勇将,能达到基本的层次,就算尽到了本分。至于还能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蜀汉名将中,赵云就有独具的特色和光彩了。
先说基本的层次。赵云战场上最英勇的表现,要数在汉中唱的一出空城计,这是后来小说戏剧中,诸葛亮空城计的真实原版。那么他这出原版空城计,究竟是怎样唱的呢?
话说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刘备进攻曹魏控制的战略要地汉中郡,斩杀了曹军主帅夏侯渊。当年三月,曹操亲自赶往汉中,要与刘备决一雌雄。赵云唱的空城计,就是在此时上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统领大军,经由褒斜(“斜”在此处作古地名用,读作y)道穿越秦岭,同时也从关中运来上万袋的军粮。曹操将军粮囤积在褒斜道南口的北山之后,向刘备发起猛烈进攻。
这边的刘备,采取固守不战的方针。因为他知道,长达数百里的秦岭褒斜道,极为陡峻崎岖,运输非常困难,所以曹操带来的军粮肯定不多。只要你的军粮吃完,自然就会撤军走人。不过,要想加快曹操的军粮消耗,除了靠对手自己的肚皮之外,还要出奇兵去抢。于是赵云就和黄忠,杀往北山之下抢粮去也。
赵云最先得手,抢到一批粮食回到大营。回来之后,心却放不下,因为黄忠迟迟没有返回。换上其他人,多半会袖手旁观,反正本人任务已经完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赵云就不是这样冷漠的人。他点起数十名骑兵,出大营,顺老路,冒着危险再次冲进敌军的地盘,去寻找黄忠。不料这时曹操亲自指挥大军杀来,敌众我寡,他完全可以立马撤退,安全回返大营。但是,赵云就不是这样胆小的人。只见他快马加鞭,向对方的前锋冲杀过去。正激战间,曹操主力又赶到了,赵云便且战且退。眼看距离大营不远,不料手下的将领张著,身负重伤掉在后边。赵云本可以径自安全回返,但是他就不是这样自私的人。他立即拨转马头,一阵厮杀之后,又把张著也营救回来。
在大营留守的将领,正要关闭营门,却不料赵云下令:把军营大门打开,把中军大帐的主将大旗放下来,把发出冲锋信号的军鼓停下来,全军悄无声息,准备迎接贵客!远处的曹操,见此情景大为疑惑。心想这赵云且战且退,引我到此,莫非是预先设下埋伏?就在两个月前,我的爱将夏侯渊,而且是妻妹的丈夫,就是因为过于轻视对手,牺牲在这汉中的定军山。此前我就一再告诫他:“当将领应该有怯懦软弱的时候,绝不能只知道仗恃勇敢。”今天这番情景,是应该用告诫他的话来告诫我自己了。于是,曹操传令撤军。曹军一撤退,赵云就敲响军鼓,全营将士使用强弓大弩,跟在后面射出一阵又一阵箭雨。曹军的后卫部队突然遭受致命打击,纷纷奔逃,被马踩伤的,掉到汉水河流中淹死的,为数不少。据《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记载,第二天早上刘备前来现场视察,不禁由衷赞叹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从此,蜀军将士奉送赵云一个美名——虎威将军。
这段真实故事,看点有二:一是后世小说和戏剧中,虚构出来的孔明空城计,与它的情节极其相似,连一些措辞也都一样。如果说孔明空城计有原型的话,就是赵云的这场“空营计”,而不是如一些学者所言,出自其他什么人的作战情节。二是赵云不仅显示出非凡的英勇,而且还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呢?关心战友,关心部下的人,生死考验面前,毫不自私自利,境界非常之高尚的人。
赵云在战场上的非凡英勇,我们已经领略到了。那么他在朝廷上,针对国家大事,向君主直言进谏的英勇,又有什么样的动人故事呢?
直言进谏的英勇,集中表现在两件事情上。先来说第一件事。
建安十九年(214)夏天,刘备打下成都占领益州。益州被誉为天府之国,繁盛富庶,加之又长期平静安定,所以积累起相当可观的财富。刘备下令把州政府官方仓库中,储存的大批黄金、白银,铜钱、丝锦,用来赏赐有功之臣。头等功臣诸葛亮、法正、关羽和张飞,每人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丝锦一千匹;其余部下,按等级领取大红包。黄闪闪的金子,白花花的银子,刺激起不少人的贪心。他们不满足只是瓜分浮财和动产,还盯上了不动产。什么不动产呢?城内的,是房屋,是豪宅;城外的,是田地,是庄园。原来,刘备进攻成都,大批民众跑到外地避难,他们的房屋空了,田地荒了,就被这些贪婪的眼睛盯上了。据上面提到的《赵云别传》记载,这些人纷纷向刘备建议:要分就分到底嘛,把这些空了的房屋,荒芜的田地,统统也弄来分了嘛。
按照《三国志》卷七《吕布传》的记载,从前的刘备,对于买房置地的行为,那是充满鄙视的。当初他在荆州,出席刘表邀请的社交聚会,与一个叫做许汜的人碰面。许汜是极度虚伪的两面派,一方面他贪婪,聚敛钱财,买田买房,起劲倒腾房地产,用刘备的话来说,叫做“求田问舍”;另一方面,他又清高,假清高,总是装出一副特别儒雅高深的文化精英领袖模样,居高临下,指手画脚,抱怨别人如何如何不尊重他。刘备实在看不惯他那丑恶嘴脸,就辛辣嘲讽他:“你不是号称社会精英吗?现今天下大乱,皇上流离失所,大家希望你忧国忘家,挽救时局,可是你却到处求田问舍,难怪别人瞧不起你,我就更瞧不起你!”成语“求田问舍”,就由此而来。许汜求田问舍,刘备瞧不起。现今自己的部下也要来求田问舍,他内心虽然很不欣赏,却没有断然拒绝。为什么呢?因为他如今的地位变了,变成了君主。君主必须有人拥护,断然拒绝,就会影响自己的统治基础,政治上不合算。刘备感到为难,所以没有明确表态。
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坚决反对这种求田问舍的想法,他就是赵云。他说:“从前霍去病就认为,匈奴未灭,不能考虑家庭。现今的国贼,是比匈奴还要厉害的曹操,更不是追求安逸生活的时候。益州的民众,因为战乱背井离乡,现今应当把田地、房屋都归还原主,让他们回来安居乐业,然后我们才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赋税资源,才能得到他们由衷的拥护啊!”
他的这番话,首先是警醒众人,我们是一个有明确政治目标的群体,目标就是打倒曹操,兴复汉室。我们到益州,是来实现政治目标的,不是来抢房屋、占田地,谋取个人私利的。其次是警醒众人,如果损害本地民众的切身利益,必定得不到他们的拥护,最后就实现不了我们的政治目标。他的这番话,道理堂堂正正,刘备立即表态,按子龙的意见办。一场抢夺成都房地产的狂欢,就此掐死在萌芽状态。
赵云在这件事情上的闪光亮点,是两个“非凡”。非凡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一是赵云非凡的政治见识。你想,七年前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在隆中对策里,已经建议刘备拿下益州。主要理由是什么?就是《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所说的:“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统治益州的刘璋昏庸软弱,人口众多地方富庶而他不知道关心爱护,具有智慧才能的人士都想得到一位英明的领导人。好了,现今新的领导人来了。一来就下令把老百姓的田产、房产,全部夺过来分了,而且一分钱不花,空手套白狼,直接霸占,这能算是英明君主领导的政权吗?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如果还想在益州得到民众的拥护,如果还想完成“兴复汉室”的政治大业,这种土匪行为就绝对不能干!赵云的话,实际上已经把问题提高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我们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显然,他在胜利面前,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头脑依然保持高度的清醒,而且具有远见卓识。
二是赵云非凡的政治勇气。他敢于站出来说上面这段话,需要的勇气,并不比在战场上玩空城计的勇气小。为什么呢?战场上那是针对敌人,人际关系很简单,只要不怕死就行,最多不过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然而朝廷上这是针对同僚,甚至是地位比自己高的同僚,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别人一心想发财,当地主又当房主,你却公开站出来断了人家的财路,今后怎么相处呢?别人难道不会孤立你,把你边缘化吗?在一个群体当中被孤立,滋味好比钝刀割肉,那是好受的吗?因此,整个蜀汉朝廷衮衮诸公当中,别人都对此不表态,就很可理解了。别人都世故,都圆滑,都会做人呀!但是,赵云就不是这种八面玲珑的不粘锅,他敢说敢当,问心无愧,因为这是出于公心,为蜀汉的发展大局考虑。可见这位赵子龙,是一个具有非凡政治勇气的人,而不是眼看别人做事不地道,却昧良心跟着别人大捞一把同流合污的小人。
在军事和国事两方面都一心为公,勇于承当,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要说在蜀汉,就是在整个三国的名将当中,赵云赵子龙也是非常难得的标兵模范。
赵云针向君主直言进谏的英勇,还充分表现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他又有什么样的英勇表现和闪光点呢?
第二件事,发生在七年之后。章武元年(221)秋天,刘备准备出动全国的精锐兵马,进攻孙吴,目的是为死去的关羽报仇。这是蜀汉王朝命运攸关的头等大事,按理说,应当先在朝廷中进行充分讨论和周密考量。但是,这时的刘备,情绪激动,怒火冲天,就连丞相诸葛亮,也都不敢出面劝阻。据上面提到的《赵云别传》记载,关键时刻,又是赵云,站出来对刘备直言进谏说:“我们要消灭的国贼是曹操,而非孙权。先消灭了曹魏,孙吴自然会来服从。现今曹操虽死,他的儿子曹丕,却篡夺了汉朝的皇帝权位。我们应当顺应民众心意,尽早北伐曹魏。北方有正义感的民众,必定会踊跃支持我们。所以不应当放过曹魏,先去进攻孙吴;如果战端一开,势必就难以迅速收兵了!”客观而论,赵云这番话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同“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宏伟政治目标相比,伐吴报仇的举动,肯定处于次要的地位。但是,这一次的刘备,完全失去了以往从善如流的风度,把赵云逆耳的忠言,当作一阵耳旁风,径自启程,东下三峡去也。
赵云这次直言进谏,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的表现依然具有闪光点。具体来说,是三个“非凡”。
第一个非凡,依然是非凡的政治见识。“兴复汉室”的既定政治目标,在重大胜利面前他没有忘记,在重大挫折面前他同样没有忘记。他在政治上始终保持的清醒头脑,就连号称政治家的刘备,也比不上他。
第二个非凡,依然是非凡的政治勇气。向君主直言进谏,从来就是一种高危险性的行动,李白的诗句形容为“犯龙鳞”,就好比触犯龙身上的鳞甲那么可怕。向盛怒之下的君主直言进谏,危险程度还更高。因此,整个蜀汉朝廷衮衮诸公当中,一些人对此不表态,就很可理解了,明哲保身呀!但是,赵云为了国家的大局,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在政治上始终保持的非凡勇气,就连政治家诸葛亮,也不免相形见绌。
还有新的第三个非凡,就是非凡的军事预见性。他预见到一旦同势均力敌的孙吴开了战,战事就绝对不会很快顺利结束。而后来战况的发展,也完全如他所料。刘备不仅没有能很快打垮孙吴,反而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大伤元气,连自己的生命也搭上了。三国时就有人说过:“良药苦口,唯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这见于《三国志》卷五十九《孙奋传》。良药苦口,只有生病的人觉得味道甘美;忠言逆耳,只有通达的人能够欣然接受。刘备的气度胸襟,哪怕已经是年过花甲,也还没有修炼到通达的境界。由此看来,我们从来不缺乏正确的道理,而是缺乏对正确道理的认真践行力。
以上在战场和朝廷的三件事,所有闪光点汇合起来,就完整而清晰地展现出赵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什么样的人呢?怎样形容他最准确、最恰当呢?
笔者个人认为,用林则徐的两句诗来形容他,最准确,最恰当,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无论生死,都一定全力以赴毫不推辞;绝对不会把是否对自身有利,作为取舍的标准和考量。因此,如果评比勇敢境界的高低,赵云完全可以评为蜀汉勇敢境界最高的名将。
前面我已经讲了关羽、张飞两位,把他们评定为蜀汉战将型名将的前两名。让他们在一起比拼,是因为具有可比性,他们都在重大战役中担当过头牌演员。而赵云与他们不一样,不是因为赵云没有担当头牌演员的才能,而是因为刘备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他的角色很特殊,很重要,不是保护刘备的家眷,就是镇守刘备的留守大本营,或者去抢敌人的军粮。他也绝对服从上级安排,不去争抢头牌角色。要论对蜀汉王朝的贡献,他不仅远远超过马超,就是与张飞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要是把他同关、张放在一起,比拼谁的头牌角色演得好,对他就很不公平了。因此,我要对他进行专门的评判。我的最后评语是:就忠诚和英勇两方面展现出来的完美境界而论,赵云不仅是蜀汉,而且是三国名将中的第一名。要论对蜀汉王朝的贡献,他足以与张飞并列第二名。
值得注意的是,赵云的人生境遇,与他的顶级表现非常不相称。当刘备自称汉中王,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位,一起高升为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的时候,赵云却依然是原来的官职——翊军将军,没有得到任何晋升。在他极力劝阻进攻孙吴为关羽复仇之后,刘备就把他留在后方的江州(今重庆市市区),不让他上前线。前线的总指挥和先锋官,宁可用冯习、张南这样的无名之辈,也不用沙场名将赵子龙。忠勇双全的一代名将,面临如此的境遇,赵云本人却能淡然处之。这种对名利潇洒超脱的人生态度,也是蜀汉名将中难得一见的风景。忠勇,是儒家提倡的品质;而超脱,是道家重视的素养。赵云作为一员武将,却能集儒道两家的文化精华于一身:对人性的品质,坚持;对名利的枷锁,超脱。这是我对他最为欣赏和倾心的地方了。这正是:
勇气忠诚昭日月,千秋公道在人心。
关于赵云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蜀汉战将型名将的第四名马超。
战将型名将第四名——马超
他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后裔,本人却有一位羌族祖母;他最初为曹操流血效劳,后来却打得曹操差点命丧黄河。他与曹操有着什么样的恩怨情仇?为何他后半生一心想到的就是报仇?这位叱咤风云的名将,又在蜀汉度过了怎样的寂寞余生呢?
一三国悍马
本节讲的这位名将,他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后裔,本人却有一位羌族祖母;他最初为曹操流血效劳,后来却打得曹操差点命丧黄河。他,就是著名的三国悍将马超,名副其实的“三国悍马”。马超在沙场舞台上的重头戏,就是在潼关大战中激战曹操。那么马超与曹操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潼关大战因何而爆发?马超在大战中又有什么样的精彩表演和意外结局呢?
马超,字孟起,东汉右扶风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氏。这茂陵县马家,在东汉前期那是响当当的家族:马援身为开国功臣,又是光武帝刘秀的亲家。可惜到了东汉末年,这马氏家族衰败了。马超的爷爷只当上小官,还下了岗,只好娶了一个羌族妻子,生下马超的父亲马腾。东汉灵帝时黄巾军起事,河西走廊所在的凉州出现动乱。这马腾平定凉州的动乱有功,崛起为关陇地区的军事强人之一。马超作为马腾的长子,也在这时登上历史舞台。
马超在军事舞台上的处女秀,就是去为曹操血战沙场,从此与曹操结下了一辈子的恩怨情仇。马超为何会去给曹操效劳呢?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曹操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之后,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北方强敌袁绍,就对西面关陇地区的地方军将领马腾等人,采取“先安抚,后利用”的政策。接受安抚的马腾,派儿子马超率领一万多精兵,帮助曹操攻打属于袁绍阵营的郭援。双方在汾河西岸的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交手。马超趁对方渡河时发起猛攻,脚被流矢射中,鲜血长流。他拔出箭头裹住伤口,继续带头冲锋,打败郭援,将其斩首。马超首次露脸,就以大胜利向曹操献上厚礼。曹操也以东汉朝廷名义发布重赏,任命他为徐州刺史,又封他为都亭侯。
两人关系的开局很美好,不料世事多变,接下来一场来自曹操的无情打击,降临到马超的头上。
建安十六年(211),已经称霸中原的曹操,把矛头转向西北。他宣布派出大军,经过关中,翻越秦岭,讨伐割据在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的张鲁。他的下属纷纷前来劝阻他说:“关中的军事将领,现今得到朝廷的官职爵位,比较安分。如果大军进入关中,虽然说是路过,也会引起他们怀疑和不安,从而引发动乱啊!”曹操的反应,据《资治通鉴》卷五十八记载是两个字:“不从。”为何不听从呢?因为这时候的关中诸将,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曹操已经打定主意,要把关中这块大蛋糕抢到手。怎么抢呢?就是先用上面的办法,逼迫马超等关中将领起来造反,然后名正言顺地动用自己的中央军,把关中的所有杂牌军一锅端了。曹操这一手招数很厉害,立刻就使马超面临非常棘手的两难选择,为什么呢?
原来,马超的老父亲马腾,此前听从曹操的命令,去了曹操控制的朝廷,当上九卿之一的卫尉,还带上一大批亲属,包括自己小家庭的,马家大宗族的,多达二百人以上。事实上,他们就是曹操手里的人质。马腾上路时,把手下的军队交给马超统领,驻扎在关中,作为在外边保障人质安全的砝码。现今曹操要翻脸动手了,马超如果断然反抗,老父亲和一大家子亲属,肯定凶多吉少。但是,如果乖乖举手投降,就能消灾免难了吗?马超心中没有底。因为自己的马家军,素来不是曹操的嫡系部队;得不到信任的杂牌军,注定是被消灭的对象。而曹操素来又心狠手辣,常常翻脸不认人,自己从前那么起劲为他卖命,血染沙场,连自己的军事处女秀都献给了他,结果怎么样?现今依然要置你于死地。所以举手投降,等于是去送死。理智的盘算没有底,沙场悍马的倔强个性就占了上风。反正都是死,留下一个,总比全家死光要强。再说眼下的关中将领,人多势众兵精粮足,大家齐心反抗,还有取胜的希望。一旦灭了曹操,全家人不就翻身得自由了吗?冒险赌一把,就是他最后的选择。
马超在举兵反抗上打了勾。一场激烈的大战,就在著名的潼关上演了。那么马超在潼关之战中,能够实现他战胜曹操的希望吗?
话说这年春三月,马超等十员杂牌军将领,起兵十万对抗曹操,扼守在关中地区的东大门潼关。讲解战争,必须紧扣地理,否则就点不中要害。当时的潼关,在现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面黄河的南岸边,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五十年前笔者在西安交通大学读工科,多次爬上运输煤炭的火车,到潼关一带寻访古迹,并且把此处独特的险要形势,用两个“一控制三”来形容:
第一个“一控制三”,是一座华山控制三条河。哪三条河?一是滔滔黄河,从北向南流,到了这里被西岳华山阻挡,急剧转向,往东流去。二是从西面八百里秦川流过来的渭河,先接收了从陕北高原流下来的第三条河洛河,然后在此汇入黄河。
第二个“一控制三”,是一座潼关控制三条路。哪三条路?一是从中原到关中的东西干线陆路,二是从黄河进入渭河的水上通路,三是连接陕西与山西两省的黄河风陵渡渡口通路。
如此奇特险要的地形,堪称天下少有。现今马超联军扼守在此,使得曹操委派的主帅曹仁,无计可施,前进不得。
曹仁打不开局面,曹操只得亲自粉墨登场。八月间,曹操一到潼关前线,部下就说:“对方的关陇军团,擅长骑骏马,使长矛,骁悍无比,很不好对付啊!”曹操听了,决心使出一手奇招来打破局面。
奇招是什么呢?原来他的大将徐晃,就是黄河东岸附近的人,对此处的地理非常熟悉。他向曹操献上一条妙计,就是避实就虚,采用两次强渡黄河的办法,避开潼关的阻碍,绕道杀进关中。具体来说,就是派一批先遣部队,从潼关的东边渡过黄河,前往北面六十里外的蒲坂县(今山西省永济市)之后,向西再次强渡黄河,在河西岸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得手之后,在先遣部队的掩护之下,主力军团再按这条路线如法炮制,就可以全部杀进关中了。曹操依计而行,当年闰八月,先遣部队果然得手,曹操自己统领的主力,也开始从潼关的东边北渡黄河。
对于曹操的这一手,马超早就有所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