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佛音弘龙门
笔下文学 www.wbxwx.com,赤非6666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周朝平王东迁,至石敬瑭灭后唐李从珂,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建都洛阳。据此,洛阳被史学家称之为十三朝古都。在洛阳这块皇天厚土之上,文物遗址可谓林林总总,枚不胜举。正如秦腔苟家滩所唱的那样:“彦章打马上北坡,新坟更比旧坟多。新坟埋的汉光武,旧坟又埋汉萧何。青龙背上埋韩信,五丈原前埋诸葛”
在繁多的历史文物遗址中,龙门石窟是研究佛学在中国传播发展不可多得的佐证。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据史料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代,雕凿时间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两山现存大小洞窟2345个,佛像l0万余尊,碑刻题记2840余块,石刻佛塔60余座。
佛教从公元元年传入中国,经过近四百余年的兴兴衰衰,到拓跋氏建立北魏,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像、壁画、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现存的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麦基山石窟以及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就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开凿成功的。可以想像,在佛教鼎盛的北魏王朝,不论是皇帝太后、王公大臣,还是士农工商、平民百姓,人人对观音菩萨吟经楫手,顶礼膜拜,在伊河两岸应该算是“梵语佛音弘龙门”了。
在对龙门石窟游览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参观了宾阳中洞。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是北魏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个,后因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仅完成了一所,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时才完成的主要造像。
参观完宾阳中洞,我们又游览了莲花洞。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此洞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它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到了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徒将主像释迦牟尼涂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讹传老子曾在这儿练丹,所以古阳洞又叫老君洞。
我们在对龙门石窟的游览中,还参观擂鼓台北洞。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属于中国佛教的派别之一,它源于印度,产生于公元七世纪以后,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后一个派别,密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弘扬,乃至远播日本、朝鲜,还有密宗领袖和他们的宗教活动,都和洛阳及龙门石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
龙门石窟工程浩翰。我们游览完西山诸洞,因东山脚下的公路未能开通,没有如愿以尝。但“观一斑可知全豹”从西山诸洞的雕塑看,洛阳的龙门石窟已经抛弃了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那种线条粗放,影像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造型。
自周朝平王东迁,至石敬瑭灭后唐李从珂,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建都洛阳。据此,洛阳被史学家称之为十三朝古都。在洛阳这块皇天厚土之上,文物遗址可谓林林总总,枚不胜举。正如秦腔苟家滩所唱的那样:“彦章打马上北坡,新坟更比旧坟多。新坟埋的汉光武,旧坟又埋汉萧何。青龙背上埋韩信,五丈原前埋诸葛”
在繁多的历史文物遗址中,龙门石窟是研究佛学在中国传播发展不可多得的佐证。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据史料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代,雕凿时间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两山现存大小洞窟2345个,佛像l0万余尊,碑刻题记2840余块,石刻佛塔60余座。
佛教从公元元年传入中国,经过近四百余年的兴兴衰衰,到拓跋氏建立北魏,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像、壁画、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现存的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麦基山石窟以及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就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开凿成功的。可以想像,在佛教鼎盛的北魏王朝,不论是皇帝太后、王公大臣,还是士农工商、平民百姓,人人对观音菩萨吟经楫手,顶礼膜拜,在伊河两岸应该算是“梵语佛音弘龙门”了。
在对龙门石窟游览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参观了宾阳中洞。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是北魏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个,后因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仅完成了一所,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时才完成的主要造像。
参观完宾阳中洞,我们又游览了莲花洞。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此洞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它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到了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徒将主像释迦牟尼涂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讹传老子曾在这儿练丹,所以古阳洞又叫老君洞。
我们在对龙门石窟的游览中,还参观擂鼓台北洞。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属于中国佛教的派别之一,它源于印度,产生于公元七世纪以后,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后一个派别,密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弘扬,乃至远播日本、朝鲜,还有密宗领袖和他们的宗教活动,都和洛阳及龙门石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
龙门石窟工程浩翰。我们游览完西山诸洞,因东山脚下的公路未能开通,没有如愿以尝。但“观一斑可知全豹”从西山诸洞的雕塑看,洛阳的龙门石窟已经抛弃了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那种线条粗放,影像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