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碍是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艾语然很小的时候,因为感觉不到父母的爱而变得比同龄人叛逆很多。
小区有一个关于她的传言,说是有这么个调皮孩子,不知受了什么样的委屈,拿着棍子把大门口的葡萄几乎全部打落了,导致大家一年也没吃上果子……
那天艾语然和家里生闷气,出来就做了这个错误的举动。年纪轻轻,根本就分不清事情的好坏,但是看着外公动真格的惩罚自己,才慢慢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宁城和满听对于艾语然来说就是无数个团聚与暂别,很多年了,这种规律从未打破。
新年过后,艾语然就回老家了,这次从宁城回去,有艾伊然跟着。她海外归来,没有选择在大城市发展,只是去到了一个有潜力的三线城市。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只有还在等待开发的地方才有更多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方便照顾自己的妹妹,高三下学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父母帮不上忙,自己对知识还有一些了解。
艾语然能走到今天,和她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很大的关系。人生历历万物,本来就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她不是大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同时也没有扮演坏孩子的角色。
很多个夜晚,艾语然的脑海里都会浮现自己想要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零碎的片段开始慢慢组建,在她心里根深蒂固。
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她享受着人生第一个没有作业的假期,于是一个人偷偷买了张车票,带着一部翻盖手机,收拾好行李,把省内逛了个遍。范平省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地区,几乎每个地方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每走到一个地方,她都会特别感慨,积极参与大家的活动,尽力融入他们的生活,过得特别的快活。
那年,艾语然来到一个叫增崇的地方,立刻被这里的侗族文化,侗族建筑给吸引了。那天这个寨子在举办活动,女人们一张嘴,天籁般的声音便散播在空气中缓缓流进人们的耳朵。他们穿着自制的衣服,头顶带着自制的银饰,画着淡淡的妆,每一个人看上去都精致至极。
这里的房子是木制的,每一户人家都有一栋三四层的木房子,外观看上去十分大气,走进去会有一个大厅供人平时活动,而楼上则是睡觉的房间。这个地方还没有受到世俗的感染,人们会在平时穿自己的民族服饰,犁地靠牛,吃饭靠生火,女人们会绣花,会染布,会唱歌,会没事的时候就聚在一起用自己的语言聊天……
艾语然住的那户人家特别热情,每一顿都是好酒好肉的招待(尽管艾语然不喝酒),这里的酸汤鱼,酸汤是自己家弄的,鱼是自家稻田里的,一切的美味都来自于原生态,却丢不掉“妙”的标签。
最令艾语然感动的是,艾语然没喝完的酒,被男主人倒进自己的杯子一饮而尽。他说倒掉太可惜了,这是用自家粮食酿的。在这个“讲究”的时代,别人喝过的一口水,就像是染上某种病毒一样,很多人都不会碰一下,一个外人,能有这样举动,确实足以打动人心。这代表了他们没把艾语然当外人,而是时时刻刻都在体现她是一名贵客。无时无刻,他们的做法都在感动着这个外乡人。
夜晚,艾语然跟着他们在鼓楼下聊天,听说头顶上这个东西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这里的语言很难让外界的人听懂,一开始,也只是从他们的语言形态中了解一点点。和他们待在一起很快乐,虽然都在讲一些琐事,却都是实实在在的记录了生活。这里的人都特别了解寨中人的性格,大概就是从这些聊天中,慢慢的将彼此的灵魂融合。
艾语然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夜晚,青蛙在不远的地方鸣叫,知了也在树上迎合,人的聊天声有多热闹,它们的伴奏就有多响亮。似乎是一首奏乐,伴奏,永远附和着主唱的歌声。这种场合,艾语然还是跟外公外婆回乡下的时候见过,那时候二老放心不下老屋,周末经常回去打理。
二老好像是村里的名人,听说他们回来之后,到了大家就陆陆续续的坐在院子里聊着村里新发生的事情。年纪大的老人总会说二老命好哦,个个子女都有出息,如今在城里,过的那都是“上层人”的生活。听说在城里住的还是独栋,在乡下修都得花好一笔钱,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中国有一个词语叫冷暖自知,城里舒不舒服,艾语然从来都没有问过他们。她会经常看到外公深夜在院子里坐很久,抽着从老家带来的叶子烟,衣着干干净净,甚至在灯光下还会反光,眼里却流露出种种孤独;外婆把院子里养花的空地种上了蔬菜,清晨傍晚、有事无事都在打理,每每吃到来自院子里的蔬菜,外婆总会骄傲的强调无数遍那是她亲手种下的,无污染的上等蔬菜。
故事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好像都变得那么的光鲜亮丽,外公总是说,原来在村里人的眼中,自己的生活已经达到了这么高的水平。想起那些闹饥荒的年... -->>
艾语然很小的时候,因为感觉不到父母的爱而变得比同龄人叛逆很多。
小区有一个关于她的传言,说是有这么个调皮孩子,不知受了什么样的委屈,拿着棍子把大门口的葡萄几乎全部打落了,导致大家一年也没吃上果子……
那天艾语然和家里生闷气,出来就做了这个错误的举动。年纪轻轻,根本就分不清事情的好坏,但是看着外公动真格的惩罚自己,才慢慢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宁城和满听对于艾语然来说就是无数个团聚与暂别,很多年了,这种规律从未打破。
新年过后,艾语然就回老家了,这次从宁城回去,有艾伊然跟着。她海外归来,没有选择在大城市发展,只是去到了一个有潜力的三线城市。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只有还在等待开发的地方才有更多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方便照顾自己的妹妹,高三下学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父母帮不上忙,自己对知识还有一些了解。
艾语然能走到今天,和她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很大的关系。人生历历万物,本来就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她不是大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同时也没有扮演坏孩子的角色。
很多个夜晚,艾语然的脑海里都会浮现自己想要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零碎的片段开始慢慢组建,在她心里根深蒂固。
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她享受着人生第一个没有作业的假期,于是一个人偷偷买了张车票,带着一部翻盖手机,收拾好行李,把省内逛了个遍。范平省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地区,几乎每个地方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每走到一个地方,她都会特别感慨,积极参与大家的活动,尽力融入他们的生活,过得特别的快活。
那年,艾语然来到一个叫增崇的地方,立刻被这里的侗族文化,侗族建筑给吸引了。那天这个寨子在举办活动,女人们一张嘴,天籁般的声音便散播在空气中缓缓流进人们的耳朵。他们穿着自制的衣服,头顶带着自制的银饰,画着淡淡的妆,每一个人看上去都精致至极。
这里的房子是木制的,每一户人家都有一栋三四层的木房子,外观看上去十分大气,走进去会有一个大厅供人平时活动,而楼上则是睡觉的房间。这个地方还没有受到世俗的感染,人们会在平时穿自己的民族服饰,犁地靠牛,吃饭靠生火,女人们会绣花,会染布,会唱歌,会没事的时候就聚在一起用自己的语言聊天……
艾语然住的那户人家特别热情,每一顿都是好酒好肉的招待(尽管艾语然不喝酒),这里的酸汤鱼,酸汤是自己家弄的,鱼是自家稻田里的,一切的美味都来自于原生态,却丢不掉“妙”的标签。
最令艾语然感动的是,艾语然没喝完的酒,被男主人倒进自己的杯子一饮而尽。他说倒掉太可惜了,这是用自家粮食酿的。在这个“讲究”的时代,别人喝过的一口水,就像是染上某种病毒一样,很多人都不会碰一下,一个外人,能有这样举动,确实足以打动人心。这代表了他们没把艾语然当外人,而是时时刻刻都在体现她是一名贵客。无时无刻,他们的做法都在感动着这个外乡人。
夜晚,艾语然跟着他们在鼓楼下聊天,听说头顶上这个东西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这里的语言很难让外界的人听懂,一开始,也只是从他们的语言形态中了解一点点。和他们待在一起很快乐,虽然都在讲一些琐事,却都是实实在在的记录了生活。这里的人都特别了解寨中人的性格,大概就是从这些聊天中,慢慢的将彼此的灵魂融合。
艾语然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夜晚,青蛙在不远的地方鸣叫,知了也在树上迎合,人的聊天声有多热闹,它们的伴奏就有多响亮。似乎是一首奏乐,伴奏,永远附和着主唱的歌声。这种场合,艾语然还是跟外公外婆回乡下的时候见过,那时候二老放心不下老屋,周末经常回去打理。
二老好像是村里的名人,听说他们回来之后,到了大家就陆陆续续的坐在院子里聊着村里新发生的事情。年纪大的老人总会说二老命好哦,个个子女都有出息,如今在城里,过的那都是“上层人”的生活。听说在城里住的还是独栋,在乡下修都得花好一笔钱,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中国有一个词语叫冷暖自知,城里舒不舒服,艾语然从来都没有问过他们。她会经常看到外公深夜在院子里坐很久,抽着从老家带来的叶子烟,衣着干干净净,甚至在灯光下还会反光,眼里却流露出种种孤独;外婆把院子里养花的空地种上了蔬菜,清晨傍晚、有事无事都在打理,每每吃到来自院子里的蔬菜,外婆总会骄傲的强调无数遍那是她亲手种下的,无污染的上等蔬菜。
故事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好像都变得那么的光鲜亮丽,外公总是说,原来在村里人的眼中,自己的生活已经达到了这么高的水平。想起那些闹饥荒的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