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人间多一点祝福与快乐
笔下文学 www.wbxwx.com,ccc11113333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到了,这两天一直收到朋友的祝福,当然自己也在忙着祝福他人。虽然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的节日,同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关联,但是自从圣诞节进入中国,被很多儿童和年轻人接受后,我也开始关注起这个节日来了。
今天无意间看见一篇文章——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作者是北大等中国名校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由于倡议者身份特殊,加上标题吓人,于是看了下去。看完后掩卷沉思,觉得文过其实,有些危言耸听,便想唠叨几句。
这份倡议书第一句话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文章接着说,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凡此种种,皆表明我们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 “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圣诞节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文章还写到,西方“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也是圣诞节越来越多受到中国青年人热捧的重要原因。因此,希望“国人能幡然醒悟”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
博士们发出倡议的用意无疑是好的,因为很少有人不看重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文化与传统,每个人都希望祖国和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得到发扬光大。然而,如果就此认为圣诞节等西方价值文化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来说是“异端”应该予以“拒斥”甚至质疑全民学英语热潮,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力度和广度地普及英语,那些有研究需要或者交流需要的群体学习一下就可以了”进而主张“抵制圣诞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似乎就有上线上纲、危言耸听的嫌疑了。
博士们说得没有错“中国当代人的穿着打扮、生活方式都受西方文化影响太严重,圣诞节就是典型的例子” “圣诞节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很大的冲突”可问题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是很正常的事,用不着一味排斥,为我独尊。比如医学,中医和西医是明显的两种文化,我们病了可以用中医治,也可以用西医治。不能认为用了西医,才算是走出文化意识的误区。前几年看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当看到阿春的美国丈夫排斥中医,说用中医为其儿子治病是违法的片断时,我曾经哑然失笑。相同道理,如果西医刚传入中国时,我们也采取拒绝的态度,不也是愚蠢至极?所以,不要以为凡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或者是有很大冲突的东西都是“洪水猛兽”都是“狂风暴雨”一种伟大的文化与传统是不怕被冲击的,如果一种文化与传统经不起时间和外部因素的冲击,那么这种文化与传统不是遭受了灭顶之灾,就是没有了生命力,迟早也要被现代文明所唾弃。
博士们说得也没有错,大部分国人并不信仰基督教,对“圣诞”的真实意义也并不知道得很清楚。是在盲目崇拜西方文明的心理支配下,浑然不觉地加入到圣诞狂欢中去的。可问题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乐在其中,既然圣诞节是一个尽情狂欢的节日,可以从中找乐子,就让人家去找,何必非要探根究底,把节日的缘由了解得清清楚楚?比如“公元”、“星期”、“礼拜”等概念,都与基督有关,而我们能用得顺手就行,根本没有必要去知道它的概念,它的来龙去脉。再比如春节是我国的第一大节,凡是龙的子孙,都会在这个节日尽情寻欢,可是若问起春节的意义,春节的来龙去脉,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不过即使我们不了解春节的含义,我们仍然祝福春节快乐,仍要欢度春节。所以,很多事只要能快乐就行,大家能接受就行。许多能让大家快乐的东西,只要大家尽情享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事先弄个明白才接受。
圣诞节之所以日益成为世界性全民性的节日,除了西方社会、经济、文化等等进步因素的倡导、带动外,我想还在于这个节日的本身魅力。圣诞节基本色彩是绿色、红色与白色,色彩鲜艳;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小矮人、天使、圣诞礼物、圣诞歌、圣诞卡、圣诞大餐,这些节日内涵加上富有诗意,听着就觉得温馨的平安夜,再加上商家以“圣诞”名义进行的各种促销噱头,使之受到儿童和年轻人的喜爱,是顺理成章的事。好多年的平安夜,我的儿子都跑出去,或狂欢畅饮,或聚众嘻闹,而不象西方人那样,静静地呆在家里,和我们一起吃圣诞蛋糕、饼干、糖果。可是虽然如此,看着儿子快乐,我们也高兴,也快乐。我不在乎他过的是什么节日,只希望他天天好心情,天天活得惬意快乐。所以,与其说国人“奴颜媚外”还不如说圣诞节有慈祥的圣诞老人,有火红的圣诞树,有幻想般的灯火,有孩子的期望,有年轻人的恶作剧,它给人提供了一个让全世界所有儿童和年轻人都可以轻松开心的节日。如果自己不喜欢过圣诞,那是自己的事,自己不过就是了;别人乐意过圣诞,那是别人的事,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阻止别人送上祝福,阻止别人感受快乐。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到了,这两天一直收到朋友的祝福,当然自己也在忙着祝福他人。虽然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的节日,同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关联,但是自从圣诞节进入中国,被很多儿童和年轻人接受后,我也开始关注起这个节日来了。
今天无意间看见一篇文章——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作者是北大等中国名校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由于倡议者身份特殊,加上标题吓人,于是看了下去。看完后掩卷沉思,觉得文过其实,有些危言耸听,便想唠叨几句。
这份倡议书第一句话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文章接着说,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凡此种种,皆表明我们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 “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圣诞节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文章还写到,西方“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也是圣诞节越来越多受到中国青年人热捧的重要原因。因此,希望“国人能幡然醒悟”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
博士们发出倡议的用意无疑是好的,因为很少有人不看重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文化与传统,每个人都希望祖国和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得到发扬光大。然而,如果就此认为圣诞节等西方价值文化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来说是“异端”应该予以“拒斥”甚至质疑全民学英语热潮,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力度和广度地普及英语,那些有研究需要或者交流需要的群体学习一下就可以了”进而主张“抵制圣诞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似乎就有上线上纲、危言耸听的嫌疑了。
博士们说得没有错“中国当代人的穿着打扮、生活方式都受西方文化影响太严重,圣诞节就是典型的例子” “圣诞节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很大的冲突”可问题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是很正常的事,用不着一味排斥,为我独尊。比如医学,中医和西医是明显的两种文化,我们病了可以用中医治,也可以用西医治。不能认为用了西医,才算是走出文化意识的误区。前几年看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当看到阿春的美国丈夫排斥中医,说用中医为其儿子治病是违法的片断时,我曾经哑然失笑。相同道理,如果西医刚传入中国时,我们也采取拒绝的态度,不也是愚蠢至极?所以,不要以为凡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或者是有很大冲突的东西都是“洪水猛兽”都是“狂风暴雨”一种伟大的文化与传统是不怕被冲击的,如果一种文化与传统经不起时间和外部因素的冲击,那么这种文化与传统不是遭受了灭顶之灾,就是没有了生命力,迟早也要被现代文明所唾弃。
博士们说得也没有错,大部分国人并不信仰基督教,对“圣诞”的真实意义也并不知道得很清楚。是在盲目崇拜西方文明的心理支配下,浑然不觉地加入到圣诞狂欢中去的。可问题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乐在其中,既然圣诞节是一个尽情狂欢的节日,可以从中找乐子,就让人家去找,何必非要探根究底,把节日的缘由了解得清清楚楚?比如“公元”、“星期”、“礼拜”等概念,都与基督有关,而我们能用得顺手就行,根本没有必要去知道它的概念,它的来龙去脉。再比如春节是我国的第一大节,凡是龙的子孙,都会在这个节日尽情寻欢,可是若问起春节的意义,春节的来龙去脉,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不过即使我们不了解春节的含义,我们仍然祝福春节快乐,仍要欢度春节。所以,很多事只要能快乐就行,大家能接受就行。许多能让大家快乐的东西,只要大家尽情享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事先弄个明白才接受。
圣诞节之所以日益成为世界性全民性的节日,除了西方社会、经济、文化等等进步因素的倡导、带动外,我想还在于这个节日的本身魅力。圣诞节基本色彩是绿色、红色与白色,色彩鲜艳;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小矮人、天使、圣诞礼物、圣诞歌、圣诞卡、圣诞大餐,这些节日内涵加上富有诗意,听着就觉得温馨的平安夜,再加上商家以“圣诞”名义进行的各种促销噱头,使之受到儿童和年轻人的喜爱,是顺理成章的事。好多年的平安夜,我的儿子都跑出去,或狂欢畅饮,或聚众嘻闹,而不象西方人那样,静静地呆在家里,和我们一起吃圣诞蛋糕、饼干、糖果。可是虽然如此,看着儿子快乐,我们也高兴,也快乐。我不在乎他过的是什么节日,只希望他天天好心情,天天活得惬意快乐。所以,与其说国人“奴颜媚外”还不如说圣诞节有慈祥的圣诞老人,有火红的圣诞树,有幻想般的灯火,有孩子的期望,有年轻人的恶作剧,它给人提供了一个让全世界所有儿童和年轻人都可以轻松开心的节日。如果自己不喜欢过圣诞,那是自己的事,自己不过就是了;别人乐意过圣诞,那是别人的事,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阻止别人送上祝福,阻止别人感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