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崔长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农历三月的上旬,有三个中国传统的节日,即:上巳、寒食和清明。后世又把上巳节定在“三月三”故而,在我国有些地区“三月三”至今仍然是一个颇具文化内涵的民间节日。在三国曹魏以前,上巳节必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挈(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挈。”每至此时,人们都要到溪边河滨去洗濯,称之为祓禊。这种除灾祛病祈福的活动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上巳祓禊已相习成风。曹魏以后,才把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宋书?礼志有载:“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明代的五杂俎说得更清楚:“三月三为上巳,此自魏以后相沿,汉犹用也,不以三日也。”在古代,上巳节和寒食节往往是同一天。类书白孔六帖曰:“寒食多与上巳同时”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的一、两天,亦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得生火煮食,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熟食与冷食,故而得名。荆楚岁时记有载:“去冬节(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唐宋时期,寒食节吹箫卖饧的商贩颇多“粥香饧白杏花天”(李商隐)“箫声吹暖卖饧天”(宋祁)这样的诗句聊可佐证。后来,由于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时间临近,而且古人的消灾祛病祈福活动又延续到清明节的祭祀先祖、郊野踏青一类的户外活动,久而久之,这三个节日也就融为一体了。
古时的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民间习俗,如:寒食赐火,水边祓禊,祭祖扫墓,芳郊踏青,曲水流觞,草上蹴鞠,斗鸡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等,然而随着岁月的赓续、世事的嬗变,有些习俗已经消失殆尽,不过“清明插柳”这一风俗仍然流传至今。大致说来“清明插柳”的来由有三: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耕始祖神农氏的;一说是为了驱鬼辟邪的。古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鬼魂到处游荡讨索之时,人们为了免受侵扰与迫害,因而插柳戴柳以避之,因为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驱灾辟邪的功用。渐渐地,受佛教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柳可以却鬼镇妖,据此,把柳称之为“鬼怖木”即便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也是以柳枝蘸水来普济众生的。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讲到:“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而寒食节禁烟火、清明节插柳枝却有着另一个不仅可信而且极为悲壮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深受晋献公宠爱的骊姬,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以便荫袭君位。于是,她首先施计离间了晋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之间的父子关系和手足情分,谋害太子申生,继而,欲加害公子重耳和夷吾。迫于情势危急与万般无奈,重耳由蒲城出逃狄国,夷吾自屈城亡命于梁国。这就是所谓的“骊姬倾晋”
重耳在外流亡期间,终日跋山涉水,四处漂泊,风餐露宿,惶遽不安,一路历经千难万险,备受屈辱和折磨,原来跟随他一道出奔的臣子一个个分道扬镳、自寻出路,最后只剩下几位忠心耿耿的臣子追随其侧,而介之推就是其中之一。在他们逃亡途中,随从里凫须于绝望之中心生歹意,寻机将所带资粮全部盗走,随即逃入深山,致使重耳断粮被困,饥寒交迫,不能成行。情急之下,忠肝义胆的介之推舍命相保、割股事君,终使已经饿昏的重耳渡过难关、逃过一劫。在重耳落难之际,介之推能如此忠贞不渝、披肝沥胆地效忠于他,实属大忠大义、恩德并有、难能可贵。十九年后,重耳在秦国的襄助下,返回晋国即位,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初登君位时,正值周运衰微、内乱频仍、礼崩乐坏,他“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后来,文公大力封赏逃亡中与之同甘共苦的随从臣属,狐偃等人恃功邀赏,就连那个里凫须都在重赏之列,受封骖乘,但却没有赏及介之推,因为他不会居功自傲、邀功... -->>
农历三月的上旬,有三个中国传统的节日,即:上巳、寒食和清明。后世又把上巳节定在“三月三”故而,在我国有些地区“三月三”至今仍然是一个颇具文化内涵的民间节日。在三国曹魏以前,上巳节必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挈(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挈。”每至此时,人们都要到溪边河滨去洗濯,称之为祓禊。这种除灾祛病祈福的活动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上巳祓禊已相习成风。曹魏以后,才把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宋书?礼志有载:“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明代的五杂俎说得更清楚:“三月三为上巳,此自魏以后相沿,汉犹用也,不以三日也。”在古代,上巳节和寒食节往往是同一天。类书白孔六帖曰:“寒食多与上巳同时”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的一、两天,亦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得生火煮食,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熟食与冷食,故而得名。荆楚岁时记有载:“去冬节(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唐宋时期,寒食节吹箫卖饧的商贩颇多“粥香饧白杏花天”(李商隐)“箫声吹暖卖饧天”(宋祁)这样的诗句聊可佐证。后来,由于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时间临近,而且古人的消灾祛病祈福活动又延续到清明节的祭祀先祖、郊野踏青一类的户外活动,久而久之,这三个节日也就融为一体了。
古时的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民间习俗,如:寒食赐火,水边祓禊,祭祖扫墓,芳郊踏青,曲水流觞,草上蹴鞠,斗鸡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等,然而随着岁月的赓续、世事的嬗变,有些习俗已经消失殆尽,不过“清明插柳”这一风俗仍然流传至今。大致说来“清明插柳”的来由有三: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耕始祖神农氏的;一说是为了驱鬼辟邪的。古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鬼魂到处游荡讨索之时,人们为了免受侵扰与迫害,因而插柳戴柳以避之,因为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驱灾辟邪的功用。渐渐地,受佛教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柳可以却鬼镇妖,据此,把柳称之为“鬼怖木”即便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也是以柳枝蘸水来普济众生的。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讲到:“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而寒食节禁烟火、清明节插柳枝却有着另一个不仅可信而且极为悲壮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深受晋献公宠爱的骊姬,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以便荫袭君位。于是,她首先施计离间了晋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之间的父子关系和手足情分,谋害太子申生,继而,欲加害公子重耳和夷吾。迫于情势危急与万般无奈,重耳由蒲城出逃狄国,夷吾自屈城亡命于梁国。这就是所谓的“骊姬倾晋”
重耳在外流亡期间,终日跋山涉水,四处漂泊,风餐露宿,惶遽不安,一路历经千难万险,备受屈辱和折磨,原来跟随他一道出奔的臣子一个个分道扬镳、自寻出路,最后只剩下几位忠心耿耿的臣子追随其侧,而介之推就是其中之一。在他们逃亡途中,随从里凫须于绝望之中心生歹意,寻机将所带资粮全部盗走,随即逃入深山,致使重耳断粮被困,饥寒交迫,不能成行。情急之下,忠肝义胆的介之推舍命相保、割股事君,终使已经饿昏的重耳渡过难关、逃过一劫。在重耳落难之际,介之推能如此忠贞不渝、披肝沥胆地效忠于他,实属大忠大义、恩德并有、难能可贵。十九年后,重耳在秦国的襄助下,返回晋国即位,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初登君位时,正值周运衰微、内乱频仍、礼崩乐坏,他“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后来,文公大力封赏逃亡中与之同甘共苦的随从臣属,狐偃等人恃功邀赏,就连那个里凫须都在重赏之列,受封骖乘,但却没有赏及介之推,因为他不会居功自傲、邀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