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比如现在户部的班底,就是当年方望海在南直隶浙江实行钞关税时候征募的吏员,而各地市舶司系统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福州市舶司的顾吏。
而且东南的吏员都是有俸禄的,六级吏员的体系,让吏员也有了升迁的空间。
而工作优异的吏员,同时还能够参加官员的考试,不像是以前那样一辈子都是吏员了。
而且吏员毕竟不用在吵闹的工坊中工作,也不用辛苦的背井离乡,冒着出行的风险去做生意。
这已经是读书人能够选择的比较好的职业了。
在东南扩张的初期,苏泽也在福建、浙江和南直隶办了一些吏员学校,专门培养行政和经济方面的吏员人才。
而本来南直隶、浙江和福建就是科举大省,这三个地方的读书人是最多的,而能够通过进士考试的毕竟是少数,还是有大量的秀才和举人没办法入仕。
这样,成为吏员似乎是一种不错的曲线救国之路。
如果只是这样,那也不过是一件好事,一台国家机器不仅仅需要官员,也需要大量的行政人员。
申时行忧虑的说道:“南直隶、浙江福建的教育最好,吏员学校也是最多,但是竞争也是最激烈的,有的岗位甚至达到了五十个人竞争一个职位,难度要比我们之前参加的县试还大。”
“于是有一部分的读书人,选择到别的府县,乃至于别的省参加吏员考试。”
“尤其是南直隶地区的读书人,江南本来就比较富庶,书院也比较多,如今甚至还有私人性质的书院,专门研究吏员考试的题型,还是专门的卷子汇编印刷出版。”
“我听说苏州府和松江府,还有人专门包下马车,去江北地区甚至江西等地区,专门送人去参加吏员考试。”
“这就导致一些文教比较落后地区的读书人,非常憎恶这些外地人来考当地吏员。”
苏泽想到了穿越前的考公热,果然无论怎么变,都无法改变各地进入体制的热情。
申时行忧虑的说道:“其实这就是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且我东南以海贸立国,这份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申时行的忧虑也是有道理的。
从财政上看,南直隶、浙江、福建,以及最近崛起的广东,占据了整个东南财赋的近九成。
这个比例就算是放在大明,也是相当夸张的。
南直隶占据明廷税收比例很大,但是也没有形成如此巨大的差距。
仅仅是松江一府,收上来的银子就和江西一省差不多了,而且松江府的财政还在增长中。
而教育,就是当地财政最直接的体现。
只有经济比较好的地区才会大力投资教育,吃饭都吃不饱,就不要说读书了。
苏泽也思考起来。
教育不公平,这只是诸多省份之间不公平的一个方面,也只是舆论最大,读书人最关注的一个方面。
相比于教育不公平,各省之间的发展不公平还有很多。
甚至这也只是发展不公平的表象之一。
在苏泽穿越前,发生的债务问题,才是各地发展不公平的最大地雷。
苏泽想了想说道:“礼部可以在这些内陆地区投资建设一些学校,特别是专门培养吏员的专门学校。”
“那这些前往其他省参加吏员考试的读书人呢?现在江西、广西都有呼声,要求只有本省读书人才能参加本地吏员考试。”
苏泽摇头说道:“这就不必了,竞争是一件好事,而且外地人担任吏员,对于吏治也是好事。”
申时行也点点头,他不由想到了明初南北榜的事件,这就是地域不平衡导致的南北矛盾,在朱元璋时期的集中体现。
朱元璋用杀来压下了问题,又通过强行分榜来解决南北矛盾,但是给后期南北分裂埋下了隐患。
用行政手段干预,最后总有人会不满意,这是历史已经无数次总结的教训。
苏泽说道:“但是这种不平衡恐怕会越来越大,汝默,你觉得地方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第504章发展不平衡矛盾
申时行愣住了。
各地发展不平衡这种事情,古代就有了,而且这个现象在历朝历代都很尖锐,其中一些矛盾甚至搞到王朝快要灭亡的地步。
申时行也是学贯古今的超级卷王,他想了想说道:“其中因为教育不公平而引起的地方歧视,从汉代就开始有了。东汉末年汉中和关东士族歧视西凉士人,多次商议弃凉,最后西凉武人集团崛起,出了一个董卓杀进了长安。”
“东晋北方侨族和南方士族的矛盾更是孙恩起义的暗线,引起整个东晋动荡。”
“到了唐代,安史之乱干脆就是这种地方上矛盾的直接体现。”
苏泽点点头。
申时行举的这些例子,就是地方上的不公平,导致人才无法流入到中枢,大量没有前途的人才投奔地方实力派,最后导致国家动乱的例子。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唐代了。
苏泽说道:“都说大唐最早开始科举制度,实际上大唐的科举制度是远不如明朝的。”
申时行也点点头,大明有千百种不好,但是科举制度确实是在大明一朝才得以完善的,就连东南的选官制度,基本上也都是沿用的大明科举的框架。
唐代属于科举草创阶段,问题实在是太多的。
无论是考前行卷,还是大量的舞弊,大唐科举制度更像是九品中正制度向明代科举制度过渡的产物。
>
比如现在户部的班底,就是当年方望海在南直隶浙江实行钞关税时候征募的吏员,而各地市舶司系统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福州市舶司的顾吏。
而且东南的吏员都是有俸禄的,六级吏员的体系,让吏员也有了升迁的空间。
而工作优异的吏员,同时还能够参加官员的考试,不像是以前那样一辈子都是吏员了。
而且吏员毕竟不用在吵闹的工坊中工作,也不用辛苦的背井离乡,冒着出行的风险去做生意。
这已经是读书人能够选择的比较好的职业了。
在东南扩张的初期,苏泽也在福建、浙江和南直隶办了一些吏员学校,专门培养行政和经济方面的吏员人才。
而本来南直隶、浙江和福建就是科举大省,这三个地方的读书人是最多的,而能够通过进士考试的毕竟是少数,还是有大量的秀才和举人没办法入仕。
这样,成为吏员似乎是一种不错的曲线救国之路。
如果只是这样,那也不过是一件好事,一台国家机器不仅仅需要官员,也需要大量的行政人员。
申时行忧虑的说道:“南直隶、浙江福建的教育最好,吏员学校也是最多,但是竞争也是最激烈的,有的岗位甚至达到了五十个人竞争一个职位,难度要比我们之前参加的县试还大。”
“于是有一部分的读书人,选择到别的府县,乃至于别的省参加吏员考试。”
“尤其是南直隶地区的读书人,江南本来就比较富庶,书院也比较多,如今甚至还有私人性质的书院,专门研究吏员考试的题型,还是专门的卷子汇编印刷出版。”
“我听说苏州府和松江府,还有人专门包下马车,去江北地区甚至江西等地区,专门送人去参加吏员考试。”
“这就导致一些文教比较落后地区的读书人,非常憎恶这些外地人来考当地吏员。”
苏泽想到了穿越前的考公热,果然无论怎么变,都无法改变各地进入体制的热情。
申时行忧虑的说道:“其实这就是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且我东南以海贸立国,这份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申时行的忧虑也是有道理的。
从财政上看,南直隶、浙江、福建,以及最近崛起的广东,占据了整个东南财赋的近九成。
这个比例就算是放在大明,也是相当夸张的。
南直隶占据明廷税收比例很大,但是也没有形成如此巨大的差距。
仅仅是松江一府,收上来的银子就和江西一省差不多了,而且松江府的财政还在增长中。
而教育,就是当地财政最直接的体现。
只有经济比较好的地区才会大力投资教育,吃饭都吃不饱,就不要说读书了。
苏泽也思考起来。
教育不公平,这只是诸多省份之间不公平的一个方面,也只是舆论最大,读书人最关注的一个方面。
相比于教育不公平,各省之间的发展不公平还有很多。
甚至这也只是发展不公平的表象之一。
在苏泽穿越前,发生的债务问题,才是各地发展不公平的最大地雷。
苏泽想了想说道:“礼部可以在这些内陆地区投资建设一些学校,特别是专门培养吏员的专门学校。”
“那这些前往其他省参加吏员考试的读书人呢?现在江西、广西都有呼声,要求只有本省读书人才能参加本地吏员考试。”
苏泽摇头说道:“这就不必了,竞争是一件好事,而且外地人担任吏员,对于吏治也是好事。”
申时行也点点头,他不由想到了明初南北榜的事件,这就是地域不平衡导致的南北矛盾,在朱元璋时期的集中体现。
朱元璋用杀来压下了问题,又通过强行分榜来解决南北矛盾,但是给后期南北分裂埋下了隐患。
用行政手段干预,最后总有人会不满意,这是历史已经无数次总结的教训。
苏泽说道:“但是这种不平衡恐怕会越来越大,汝默,你觉得地方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第504章发展不平衡矛盾
申时行愣住了。
各地发展不平衡这种事情,古代就有了,而且这个现象在历朝历代都很尖锐,其中一些矛盾甚至搞到王朝快要灭亡的地步。
申时行也是学贯古今的超级卷王,他想了想说道:“其中因为教育不公平而引起的地方歧视,从汉代就开始有了。东汉末年汉中和关东士族歧视西凉士人,多次商议弃凉,最后西凉武人集团崛起,出了一个董卓杀进了长安。”
“东晋北方侨族和南方士族的矛盾更是孙恩起义的暗线,引起整个东晋动荡。”
“到了唐代,安史之乱干脆就是这种地方上矛盾的直接体现。”
苏泽点点头。
申时行举的这些例子,就是地方上的不公平,导致人才无法流入到中枢,大量没有前途的人才投奔地方实力派,最后导致国家动乱的例子。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唐代了。
苏泽说道:“都说大唐最早开始科举制度,实际上大唐的科举制度是远不如明朝的。”
申时行也点点头,大明有千百种不好,但是科举制度确实是在大明一朝才得以完善的,就连东南的选官制度,基本上也都是沿用的大明科举的框架。
唐代属于科举草创阶段,问题实在是太多的。
无论是考前行卷,还是大量的舞弊,大唐科举制度更像是九品中正制度向明代科举制度过渡的产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