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艾尚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北风搜刮得镜子面一样,转悠了一天,只能捡几个半糟茬头。我们常和他一起去转,问他为什么不在秋后多备点儿柴,他便一本正经的告诉我们,给队里干活,哪能惦记自己,毛主席没这样教过他,损公肥私他可不干。其实老迷身子弱,干不了一个整工,队里从不派他做累活,人们也不计较,干活累了,随便捡几个老迷的段子开开心,郁闷和劳累被笑闹冲淡了许多。老迷好脾气,也跟着笑。
接触长了,觉得老迷挺有意思,也就忘了挨罚记恨,还时不时帮他拾点柴。有时干脆从自己家秫秸堆、生产队牲口的麦秸垛上抱两抱。他只是笑笑,不拒绝,也不问柴从哪来的。若我们几日不去,老迷便背了筐子满地界转。天近擦黑儿,溜到临近柴草垛,抽上几把,匆匆绕道回来。每天早晨,老迷的家门口都会留下一道落落的柴草印。人们相视一笑,不计较什么。后来,从父母那得知,老迷的父亲在雷雨天偷扛一捆秫秸,几次登上西街口,都被风刮下来。墙根躲雨的人劝他把秫秸扔了,他不听劝,最后被风刮到街口下庙台子大槐树下,一道闪电,劈断了碗口粗的槐树枝,老迷的父亲为了那捆柴给砸死树下。人为“柴”死,鸟为食亡。老迷觉悟高,大概是祖上吃了亏,多有顾忌吧,村里人也不好意思道破。
老迷真正在四乡八里名声赫赫时,我已上中学了,每天晚自习回来,我们总要到他那看看。柜上的旮旯摆了一摞小薄书,有各种版本的毛主席语录,其中有本发黄的农民识字课本,里面净是“耠地、黢黑、耙地、旮旯”这些农村常用的生僻字。老迷不识几个字,丧失了多次提干的机会,连生产队长也没当过。老迷终身未取,老娘故去后,他年纪也大了,就搬到北街口,成了五保户。无所事事的老迷用村里凑的安家费,买了五十只小鸡放养在西屋,自己住东屋,外屋是他和鸡的食堂。自此,邋邋遢遢的老迷身上又多了一种鸡屎味。他每天给鸡打菜,锅的下面煮鸡食,上面蒸自己吃的棒子面窝头,半拉锅盖上盖着几十年没拆洗过的棉袄,热汽一出,成群结队的虱子从衣缝里爬出来,老迷便一一捉了放在锅底蒸煮。我们不解,他说吃小虫是鸡的天性,熟的好消化,这是科学。
倘若看到街上有死老鼠(那时没有耗子药),他也捡回来,用刀剁碎,放到鸡食里下锅熬。一传十,十传百,老迷的“科学养鸡”传到县里,县报社下来几名记者,采访了老迷,参观了鸡舍,事后还写了篇报道,大意是“五保户李大伯自食其力,科学饲养蛋鸡”云云。一天,我和林雨下了晚自习顺便去他那转转,他激动地拿出报纸让我们看,并特地给我们煮了几个鸡蛋,我们没敢吃。他很高兴,说自己是党员,如果能动就不给党添麻烦,还饶有兴趣地讲了刚解放时自己的创业史。五几年,打倒地主,自家分了一担面,两担玉米、一桶香油。他便和老娘合计着干点买卖儿。有油有面,炸果子最省事。买了锅砌了灶,街口便支上了摊。人家的果子又长又脆,他炸的像小狗鸡儿,自然没人要。见别人果头儿买得好,他便炸果头儿。人家的果头儿,是面剂子不够一棵果子时炸了当饶头儿或随便算几个钱。他不然,专门炸果头,生意着实火了一个月。白费力气不说,油和面全搭了进去,日子又回到了解放前。后来又试着跟人跑海,练了半年的自行车也没练会,学木匠吧手又太拙,当小工又下不了辛苦。话语间,他对自己现在的成就很高兴,计划再扩大规模,正道地干干。
一年后,我到城里上学,回来时听娘说老迷得了半身不遂,去了养老院。若不是邻居发现早,他可能救不过来了。医院里刚刚醒来的老迷握着大夫的手连声说:“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弄得在场的人哭笑不得。
再次回家,老迷已故去两个多月。按风俗,没成家的人不能进祖坟,他便被寄埋在一个荒场里,等着李姓近门为他说个阴亲入坟。时间隔不久,坟上出现个大洞,棺材和人都不见了。深夜茫茫,遥在那世的老迷,不知还能不能找到回家的路。
北风搜刮得镜子面一样,转悠了一天,只能捡几个半糟茬头。我们常和他一起去转,问他为什么不在秋后多备点儿柴,他便一本正经的告诉我们,给队里干活,哪能惦记自己,毛主席没这样教过他,损公肥私他可不干。其实老迷身子弱,干不了一个整工,队里从不派他做累活,人们也不计较,干活累了,随便捡几个老迷的段子开开心,郁闷和劳累被笑闹冲淡了许多。老迷好脾气,也跟着笑。
接触长了,觉得老迷挺有意思,也就忘了挨罚记恨,还时不时帮他拾点柴。有时干脆从自己家秫秸堆、生产队牲口的麦秸垛上抱两抱。他只是笑笑,不拒绝,也不问柴从哪来的。若我们几日不去,老迷便背了筐子满地界转。天近擦黑儿,溜到临近柴草垛,抽上几把,匆匆绕道回来。每天早晨,老迷的家门口都会留下一道落落的柴草印。人们相视一笑,不计较什么。后来,从父母那得知,老迷的父亲在雷雨天偷扛一捆秫秸,几次登上西街口,都被风刮下来。墙根躲雨的人劝他把秫秸扔了,他不听劝,最后被风刮到街口下庙台子大槐树下,一道闪电,劈断了碗口粗的槐树枝,老迷的父亲为了那捆柴给砸死树下。人为“柴”死,鸟为食亡。老迷觉悟高,大概是祖上吃了亏,多有顾忌吧,村里人也不好意思道破。
老迷真正在四乡八里名声赫赫时,我已上中学了,每天晚自习回来,我们总要到他那看看。柜上的旮旯摆了一摞小薄书,有各种版本的毛主席语录,其中有本发黄的农民识字课本,里面净是“耠地、黢黑、耙地、旮旯”这些农村常用的生僻字。老迷不识几个字,丧失了多次提干的机会,连生产队长也没当过。老迷终身未取,老娘故去后,他年纪也大了,就搬到北街口,成了五保户。无所事事的老迷用村里凑的安家费,买了五十只小鸡放养在西屋,自己住东屋,外屋是他和鸡的食堂。自此,邋邋遢遢的老迷身上又多了一种鸡屎味。他每天给鸡打菜,锅的下面煮鸡食,上面蒸自己吃的棒子面窝头,半拉锅盖上盖着几十年没拆洗过的棉袄,热汽一出,成群结队的虱子从衣缝里爬出来,老迷便一一捉了放在锅底蒸煮。我们不解,他说吃小虫是鸡的天性,熟的好消化,这是科学。
倘若看到街上有死老鼠(那时没有耗子药),他也捡回来,用刀剁碎,放到鸡食里下锅熬。一传十,十传百,老迷的“科学养鸡”传到县里,县报社下来几名记者,采访了老迷,参观了鸡舍,事后还写了篇报道,大意是“五保户李大伯自食其力,科学饲养蛋鸡”云云。一天,我和林雨下了晚自习顺便去他那转转,他激动地拿出报纸让我们看,并特地给我们煮了几个鸡蛋,我们没敢吃。他很高兴,说自己是党员,如果能动就不给党添麻烦,还饶有兴趣地讲了刚解放时自己的创业史。五几年,打倒地主,自家分了一担面,两担玉米、一桶香油。他便和老娘合计着干点买卖儿。有油有面,炸果子最省事。买了锅砌了灶,街口便支上了摊。人家的果子又长又脆,他炸的像小狗鸡儿,自然没人要。见别人果头儿买得好,他便炸果头儿。人家的果头儿,是面剂子不够一棵果子时炸了当饶头儿或随便算几个钱。他不然,专门炸果头,生意着实火了一个月。白费力气不说,油和面全搭了进去,日子又回到了解放前。后来又试着跟人跑海,练了半年的自行车也没练会,学木匠吧手又太拙,当小工又下不了辛苦。话语间,他对自己现在的成就很高兴,计划再扩大规模,正道地干干。
一年后,我到城里上学,回来时听娘说老迷得了半身不遂,去了养老院。若不是邻居发现早,他可能救不过来了。医院里刚刚醒来的老迷握着大夫的手连声说:“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弄得在场的人哭笑不得。
再次回家,老迷已故去两个多月。按风俗,没成家的人不能进祖坟,他便被寄埋在一个荒场里,等着李姓近门为他说个阴亲入坟。时间隔不久,坟上出现个大洞,棺材和人都不见了。深夜茫茫,遥在那世的老迷,不知还能不能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