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重做世家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崔家目前在京城的当家人是吏部侍郎崔逸,他也是这一代崔家的长房长子,本来应该是他在家中承继宗祀的,但他自幼便天资聪颖,十三岁就中了秀才,十七岁便中了举,这样一个科举路上的天才,族内当然是培养他进入仕途的。
这些年他也不负众望,先是在翰林院观政三年,后来又在户部历练了十年,从主事做起,员外郎、郎中、最后到侍郎,他在任职期间,对大周的税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修改条陈,深得当时的户部尚书陈大人的器重,在当时,朝廷中很多人猜测,他有望接手陈大人的尚书职位,可是出乎大家的意外,他被调任到吏部侍郎的位置上了,而且迄今两年了,皇上也没有对他有任何特别眷顾的意思,真是圣心难测啊。
但崔逸本人却毫无浮躁之意,依然尽心辅佐新的上司----吏部尚书左大人,可谓兢兢业业矣,即使左大人一直和陈大人政见不合,但对这位下属仍是赞不绝口,称他为真正的世家君子。
这会儿,这位君子在书房静坐沉思,寻思着镇国公府为什么会给府里送来礼单,自家后辈的这点升迁小事应该不会惊动这位天子外甥,自己和他素无往来,唯一的交集就是,二弟妹被人怂恿着肖想招这位国公爷为女婿,他一直是强烈反对的,二弟这些年越发的急功近利,无疑是受这位弟妹的影响。
太原王氏这些年一直萎靡不振,不是没有原因的,对子弟的教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直没有出什么象样的人才,后辈中唯一出类拔萃的就是王氏的侄子,自己见过几次,确实才学和胆识兼备,可惜他拒绝继续和崔氏联姻,不过自己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提携他,毕竟是联姻之家,守望相助对彼此的发展都有利。
前几天,有门上的家仆拿来王益的问候拜帖和一封致歉信,言明因感风寒不敢上门,待痊愈后再来聆听教训等等,礼数尽到,崔逸明白他是要暂时避开他的姑母,现在二弟妹已经回清河了,估摸着他也要上门来拜访了。
崔大人没有等太久,过了几日,就见门上来报,王家表少爷来拜,请进来后,王益先行后辈大礼,崔大人忙将他虚扶起来,也问了他堂中长辈安康。寒暄之后,王益便开门见山道:“小侄今日前来,除了问候亲家伯父外,还有一事相求,小侄春闱在即,文章经济还需伯父指点一二,不仅小侄,家中长辈也感激不尽!”说完,又是一拱。
“贤侄何须如此客气,亲戚之间,能尽绵薄之力自然竭尽全力!”
王益遂拿出自己近日所写时文请崔逸指点,只见他的策论雅学绩文、湛深经文、所撰之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实为佳作,崔逸自然是赞不绝口,又向他介绍了主考官的性格脾气、政治观点乃至文风倾向,二人谈得甚为投机,不觉天色已晚,王益只得拜辞而去,临行前,他谦恭地说道:“听说亲家四房家的明举兄文章人品甚为高雅,可惜数次都错过了,无缘领教,能否请伯父为我引荐一二,我想登门拜访一下,和他讨论一下应试之道,还望成全!”
崔逸大笑道:“是了,我竟忘了,你们年轻人正好在一起切磋一下,罢了,今日已晚,明早我让大管家到你的下处,带你去施家胡同吧,对了,你如今住在哪里?”
“小侄如今暂居在山西会馆,租了一个小院,倒也清幽,不管是读书还是会友十分相宜!”
崔逸听见如此,便不再说什么,叫来家仆,将王益送出府去。
闲话休提,且说崔家二娘的乳兄樊山,这次也随二娘来到京里,做些在外奔走呼唤之事,她的乳娘本是母亲从王家陪嫁来的,樊山自然识得王益,他从外面回来,见管家正送王益出来,忙闪在一边,待贵客走了,便走到二门前,叫了二娘身边的大丫头云兰出来,如此这般地告诉了云兰。
很快,安顺苑里的崔二娘也知道了表哥来拜访伯父的事情了,她先是沉默了一会,然后如常地看书、练字、卸妆、洗漱、歇息,只是那晚,值夜的云兰很晚都听到她家姑娘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声音,真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云兰也为她家姑娘叹息不已。
第二天是个大晴天,施家胡同的门房刘大叔,刚刚打开大门,就见一个管家模样的人带着一位身穿月白交领袍子的公子,站在门前,忙行礼不迭,只见那位公子神态和蔼地说道:“老家人不必如此多礼,倒是我来早了,请代为通传一下,世交太原王益前来拜见崔家四爷!”
这厢,崔明举昨晚已接到叔父派人传的口信,说王益今日来拜,倒没有想到他会一大清早来,他和妻子、幼妹正在吃早饭呢,他嘟囔道:“这王益倒是一副名士做派,幸亏二妹没有嫁给他!”
“名士咋啦,我想做名士还做不了呢,我倒想会会他,看他是不是真名士自风流!”
“妹妹别闹了,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你给我老老实实的!”
崔明举现在很苦恼妹妹的活泼,以前妹妹过于安静时,他发愁她性格沉闷,自从妹妹被吓之后,性格大变,兄妹促膝谈心后,他不忍心过于约束妹妹,管束未免松了。结果她象开闸的河水一样,奔流不可收,光是八月,她就去了两趟大相国寺游玩,又逛遍了东西市所有的书局,还想去国子监见见世面,被自己坚决拦下了。圣人云,唯小人和女子不可养,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似乎有点道理啊!
书房内,王益望着崔明举儒雅的面容,心中... -->>
崔家目前在京城的当家人是吏部侍郎崔逸,他也是这一代崔家的长房长子,本来应该是他在家中承继宗祀的,但他自幼便天资聪颖,十三岁就中了秀才,十七岁便中了举,这样一个科举路上的天才,族内当然是培养他进入仕途的。
这些年他也不负众望,先是在翰林院观政三年,后来又在户部历练了十年,从主事做起,员外郎、郎中、最后到侍郎,他在任职期间,对大周的税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修改条陈,深得当时的户部尚书陈大人的器重,在当时,朝廷中很多人猜测,他有望接手陈大人的尚书职位,可是出乎大家的意外,他被调任到吏部侍郎的位置上了,而且迄今两年了,皇上也没有对他有任何特别眷顾的意思,真是圣心难测啊。
但崔逸本人却毫无浮躁之意,依然尽心辅佐新的上司----吏部尚书左大人,可谓兢兢业业矣,即使左大人一直和陈大人政见不合,但对这位下属仍是赞不绝口,称他为真正的世家君子。
这会儿,这位君子在书房静坐沉思,寻思着镇国公府为什么会给府里送来礼单,自家后辈的这点升迁小事应该不会惊动这位天子外甥,自己和他素无往来,唯一的交集就是,二弟妹被人怂恿着肖想招这位国公爷为女婿,他一直是强烈反对的,二弟这些年越发的急功近利,无疑是受这位弟妹的影响。
太原王氏这些年一直萎靡不振,不是没有原因的,对子弟的教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直没有出什么象样的人才,后辈中唯一出类拔萃的就是王氏的侄子,自己见过几次,确实才学和胆识兼备,可惜他拒绝继续和崔氏联姻,不过自己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提携他,毕竟是联姻之家,守望相助对彼此的发展都有利。
前几天,有门上的家仆拿来王益的问候拜帖和一封致歉信,言明因感风寒不敢上门,待痊愈后再来聆听教训等等,礼数尽到,崔逸明白他是要暂时避开他的姑母,现在二弟妹已经回清河了,估摸着他也要上门来拜访了。
崔大人没有等太久,过了几日,就见门上来报,王家表少爷来拜,请进来后,王益先行后辈大礼,崔大人忙将他虚扶起来,也问了他堂中长辈安康。寒暄之后,王益便开门见山道:“小侄今日前来,除了问候亲家伯父外,还有一事相求,小侄春闱在即,文章经济还需伯父指点一二,不仅小侄,家中长辈也感激不尽!”说完,又是一拱。
“贤侄何须如此客气,亲戚之间,能尽绵薄之力自然竭尽全力!”
王益遂拿出自己近日所写时文请崔逸指点,只见他的策论雅学绩文、湛深经文、所撰之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实为佳作,崔逸自然是赞不绝口,又向他介绍了主考官的性格脾气、政治观点乃至文风倾向,二人谈得甚为投机,不觉天色已晚,王益只得拜辞而去,临行前,他谦恭地说道:“听说亲家四房家的明举兄文章人品甚为高雅,可惜数次都错过了,无缘领教,能否请伯父为我引荐一二,我想登门拜访一下,和他讨论一下应试之道,还望成全!”
崔逸大笑道:“是了,我竟忘了,你们年轻人正好在一起切磋一下,罢了,今日已晚,明早我让大管家到你的下处,带你去施家胡同吧,对了,你如今住在哪里?”
“小侄如今暂居在山西会馆,租了一个小院,倒也清幽,不管是读书还是会友十分相宜!”
崔逸听见如此,便不再说什么,叫来家仆,将王益送出府去。
闲话休提,且说崔家二娘的乳兄樊山,这次也随二娘来到京里,做些在外奔走呼唤之事,她的乳娘本是母亲从王家陪嫁来的,樊山自然识得王益,他从外面回来,见管家正送王益出来,忙闪在一边,待贵客走了,便走到二门前,叫了二娘身边的大丫头云兰出来,如此这般地告诉了云兰。
很快,安顺苑里的崔二娘也知道了表哥来拜访伯父的事情了,她先是沉默了一会,然后如常地看书、练字、卸妆、洗漱、歇息,只是那晚,值夜的云兰很晚都听到她家姑娘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声音,真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云兰也为她家姑娘叹息不已。
第二天是个大晴天,施家胡同的门房刘大叔,刚刚打开大门,就见一个管家模样的人带着一位身穿月白交领袍子的公子,站在门前,忙行礼不迭,只见那位公子神态和蔼地说道:“老家人不必如此多礼,倒是我来早了,请代为通传一下,世交太原王益前来拜见崔家四爷!”
这厢,崔明举昨晚已接到叔父派人传的口信,说王益今日来拜,倒没有想到他会一大清早来,他和妻子、幼妹正在吃早饭呢,他嘟囔道:“这王益倒是一副名士做派,幸亏二妹没有嫁给他!”
“名士咋啦,我想做名士还做不了呢,我倒想会会他,看他是不是真名士自风流!”
“妹妹别闹了,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你给我老老实实的!”
崔明举现在很苦恼妹妹的活泼,以前妹妹过于安静时,他发愁她性格沉闷,自从妹妹被吓之后,性格大变,兄妹促膝谈心后,他不忍心过于约束妹妹,管束未免松了。结果她象开闸的河水一样,奔流不可收,光是八月,她就去了两趟大相国寺游玩,又逛遍了东西市所有的书局,还想去国子监见见世面,被自己坚决拦下了。圣人云,唯小人和女子不可养,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似乎有点道理啊!
书房内,王益望着崔明举儒雅的面容,心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