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往事百语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念及国家的保护,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人的关怀、朋友的支持,我们除了“惭愧、苦恼”之外,感恩都尚且不及,哪里敢去怨天尤人呢?
世间士、农、工、商供应我们衣食住行;社会上传播媒体供给我们讯息新知。一丝一缕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粥一饭不会从虚空中蹦出来,所有的一切都是仰赖十方大众的因缘,我们只有用“知惭愧、知苦恼”的心情来接受,以惜福、感恩的行动来报答,唯有如此抱着共享共有的雅量,才是一个有承担、有情义、受得起、给得起的人生。
此外,春天盛开的花朵、夏日和煦的熏风、秋天朗净的明月、冬日温暖的太阳,让我们享有多少生活的情趣,我们如果不知道“惭愧与苦恼”,整日在人我是非里面打转执著,怎能堪受大自然的厚爱呢?桥梁给我们通过,大树给我们荫凉,雄伟的高山给我们攀登,辽阔的湖海给我们遨游……那一草一木的情义,那一砂一石的贡献,我们都必须带着惭愧与感恩、苦恼与惜福的态度来领纳承受,否则岂不是连树木花草、江湖河海都不如吗?
佛光山之所以能千辛万苦地把佛教带动到国际化、现代化、人间化、大众化,首先得感谢万千的信众给我的善缘,否则慧浅德薄如我,哪里能得到这许多的善缘美景呢?由于我自己一直抱持惭愧与苦恼的心念,例如每次法会、活动从开始筹划到进行期间,我总是谨慎地四处查问,担心来山大众吃得不好,住得不好,往往为此责备徒众准备不周;活动结束时,我也带着一颗感念的心,在佛前祈愿祝福,希望大家都能把朝山的法喜和平安带回家去,和家人共享。
国际佛光会百万会员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他们有的关怀社会救济赈灾,有的施舍贫苦关怀残障,有的创校兴学慈悲度众,有的护持弱小,照顾孤寡。例如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副总会长游象卿多次急难济助、严宽枯奖学助人、曹仲植万辆的轮椅施舍、张姚宏影文教事业的发心、王树芳在世界各地慈悲喜舍,乃至全佛光会的人等,他们近年来对于巴布新几内亚的海啸、哥斯达黎加的风灾、洪都拉斯的水患、南非以及孟加拉、拉达克的兴学、救灾支持及公益活动都不遗余力,每次发动会员们共同募款,动辄都是数千百万元的善款。他们的发心喜舍更加使我感到“惭愧与苦恼”。因为我的倡导,他们就响应割肉喂鹰的发心,不但向诸佛菩萨学习,也实践了佛菩萨的悲愿。因此,我除了弘法利生的文教事业以外,更要走向慈善的行列,对他们除了“惭愧感恩大愿心”外,我还能说什么呢?
我从未学过建筑工程及室内设计,但佛光山各道场的建筑专家、室内设计师却经常询问我的意见,“惭愧、苦恼”的心情油然而生。为了给信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佛环境,我曾经每到一地总是留心当地的各种建设作为参考,我每接触一个工程,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开会向大家学习,现在各地别分院不但能拥有融合古今的特色,佛光山也把佛教和社会做了融合,由此深深感到“惭愧与苦恼”能够建设未来的世界。
《远见杂志》曾说我是“佛教的创意大师”,名记者卜大中则以“佛教的马丁路德”形容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是如此,但我的确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自满是阻碍进步的最大因素,傲慢是破坏道业的最大敌人,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培养“惭愧与苦恼”的性格。常听别人说:“你不了解我。”其实真正最不了解自己的还是自己。若非通过彻底地自我反省,不懂得惭愧与苦恼,就不易看清自己的缺点,当然就不能革除染污执著的习气。
《弥兰陀王问经》记载希腊的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之间论辩的精彩对话。有一天,王问比丘:“一个证悟四果的在家居士也要向没有开悟的出家人礼敬吗?”那先比丘答道:“应该礼敬,因为出家人严持净戒,具有惭愧心,将来会有证悟佛果的一天。”如同一块白布有了一些污点,就十分明显,但只要马上洗清,就会恢复洁白;但一块肮脏不堪的抹布,大家习以为常,想要洗清也不容易。恶习也是如此,唯有赶紧以“惭愧、苦恼”的法水,才能荡涤清净。九五之尊的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终于拜服在三宝座下,因为他在真理之前,不得不“惭愧、苦恼”自己的卑微。
记得童年的时候,母亲指着我说:“你这个八折货。”这是家乡骂人的话,意指人的质量不好,如同只能打八折的货品一样。母亲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直至今日,我仍然时常提醒自己,待人处世不能打折扣,必须全心全意,希望能减少“惭愧与苦恼”的遗憾。
记得初来台湾时,有一天有人告诉我:一位同参道友对我的照顾不周,表示非常不满,要找我抗议。我知道以后,心中充满“惭愧与苦恼”,想到数十年患难与共来台,必定自己有得罪他的地方,所以我就注意改进,加倍对他关心友好,结果后来彼此一直如兄弟般往来。
萧师姑是非常善于烹饪的高手,每次我请她为客人准备宴席时,总是心怀“惭愧”,感念她的辛苦,同时也自觉“苦恼”,因为自己事情忙碌,无法亲自掌厨,经常给她带来辛苦,所以频频感谢、赞美。我每次到各别分院巡视时,不先到佛殿拜佛,总是到厨房向义工表示感谢;我每次请学生出坡劳作时,也经常用感谢的语气跟大家说“这件事非得要你们帮忙才行”……由于“惭愧”的感谢,“苦恼”的求助,往往能获得大家更多的帮助。
对于徒众,我也经常感觉“苦恼”,因为没有给大家好因好缘,不能让每位弟子都能发挥潜力,所以感到“惭愧”万分。在佛光山,我设立良好的福利制度,让他们在教育、深造、度假、医疗、退休等方面都能得到最佳的保障。所谓“身安则道隆”,如今看到一千余位出家弟子们能在道业上精进不懈,是我最安慰的事情。
同参道友和一些信众常说我是调和高手,都找我去排难解纷,甚至于兄弟分家、夫妻不和,我都去。其实,秘诀无他,只在于我抱持皆大欢喜的想法,并带着“惭愧与苦恼”的态度,先说好话,多陈己过,对别人多加尊重,因此一些暴戾气氛的情形,我都能迎刃而解。
多年来的人事历练使我深深感受到:一个人只要把“惭愧与苦恼”培养成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把“惭愧与苦恼”表现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中,必定能广结善缘、增长品德。惭愧自己的无知、惭愧自己的无德、惭愧自己的无能、惭愧自己的不足,因而具有苦恼的自谦,益己又益人,何乐而不为呢?
《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遇人即行礼拜,并且说道:“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将来皆当作佛。”由于他累劫以来,心中常怀“惭愧、苦恼”,所以不但拥有“常不轻”的美名,也成就了日后的佛道。世亲菩萨本来学习小乘佛法,有一天他无意中接触到大乘经典,当下惭愧,苦恼过去以小谤大的过失,欲以割舌来忏悔前愆,后来在胞兄无着菩萨的劝导下,写下许多不朽的大乘论典,裨益了后世无数的众生。古圣先贤秉持惭愧、苦恼的美德,在弘法利生上兢兢业业,精勤勇猛,吾辈凡夫慧浅德薄,怎能傲慢懈怠,无所用心呢?
如今我年七十又三,怀着“惭愧、苦恼”的心情,期待自己能在菩提道上更加努力,把握快速飞逝的时间,将和平的理念贡献世界,将佛法欢喜布满人间,则于愿足矣!
(一九九九年四月)
,念及国家的保护,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人的关怀、朋友的支持,我们除了“惭愧、苦恼”之外,感恩都尚且不及,哪里敢去怨天尤人呢?
世间士、农、工、商供应我们衣食住行;社会上传播媒体供给我们讯息新知。一丝一缕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粥一饭不会从虚空中蹦出来,所有的一切都是仰赖十方大众的因缘,我们只有用“知惭愧、知苦恼”的心情来接受,以惜福、感恩的行动来报答,唯有如此抱着共享共有的雅量,才是一个有承担、有情义、受得起、给得起的人生。
此外,春天盛开的花朵、夏日和煦的熏风、秋天朗净的明月、冬日温暖的太阳,让我们享有多少生活的情趣,我们如果不知道“惭愧与苦恼”,整日在人我是非里面打转执著,怎能堪受大自然的厚爱呢?桥梁给我们通过,大树给我们荫凉,雄伟的高山给我们攀登,辽阔的湖海给我们遨游……那一草一木的情义,那一砂一石的贡献,我们都必须带着惭愧与感恩、苦恼与惜福的态度来领纳承受,否则岂不是连树木花草、江湖河海都不如吗?
佛光山之所以能千辛万苦地把佛教带动到国际化、现代化、人间化、大众化,首先得感谢万千的信众给我的善缘,否则慧浅德薄如我,哪里能得到这许多的善缘美景呢?由于我自己一直抱持惭愧与苦恼的心念,例如每次法会、活动从开始筹划到进行期间,我总是谨慎地四处查问,担心来山大众吃得不好,住得不好,往往为此责备徒众准备不周;活动结束时,我也带着一颗感念的心,在佛前祈愿祝福,希望大家都能把朝山的法喜和平安带回家去,和家人共享。
国际佛光会百万会员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他们有的关怀社会救济赈灾,有的施舍贫苦关怀残障,有的创校兴学慈悲度众,有的护持弱小,照顾孤寡。例如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副总会长游象卿多次急难济助、严宽枯奖学助人、曹仲植万辆的轮椅施舍、张姚宏影文教事业的发心、王树芳在世界各地慈悲喜舍,乃至全佛光会的人等,他们近年来对于巴布新几内亚的海啸、哥斯达黎加的风灾、洪都拉斯的水患、南非以及孟加拉、拉达克的兴学、救灾支持及公益活动都不遗余力,每次发动会员们共同募款,动辄都是数千百万元的善款。他们的发心喜舍更加使我感到“惭愧与苦恼”。因为我的倡导,他们就响应割肉喂鹰的发心,不但向诸佛菩萨学习,也实践了佛菩萨的悲愿。因此,我除了弘法利生的文教事业以外,更要走向慈善的行列,对他们除了“惭愧感恩大愿心”外,我还能说什么呢?
我从未学过建筑工程及室内设计,但佛光山各道场的建筑专家、室内设计师却经常询问我的意见,“惭愧、苦恼”的心情油然而生。为了给信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佛环境,我曾经每到一地总是留心当地的各种建设作为参考,我每接触一个工程,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开会向大家学习,现在各地别分院不但能拥有融合古今的特色,佛光山也把佛教和社会做了融合,由此深深感到“惭愧与苦恼”能够建设未来的世界。
《远见杂志》曾说我是“佛教的创意大师”,名记者卜大中则以“佛教的马丁路德”形容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是如此,但我的确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自满是阻碍进步的最大因素,傲慢是破坏道业的最大敌人,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培养“惭愧与苦恼”的性格。常听别人说:“你不了解我。”其实真正最不了解自己的还是自己。若非通过彻底地自我反省,不懂得惭愧与苦恼,就不易看清自己的缺点,当然就不能革除染污执著的习气。
《弥兰陀王问经》记载希腊的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之间论辩的精彩对话。有一天,王问比丘:“一个证悟四果的在家居士也要向没有开悟的出家人礼敬吗?”那先比丘答道:“应该礼敬,因为出家人严持净戒,具有惭愧心,将来会有证悟佛果的一天。”如同一块白布有了一些污点,就十分明显,但只要马上洗清,就会恢复洁白;但一块肮脏不堪的抹布,大家习以为常,想要洗清也不容易。恶习也是如此,唯有赶紧以“惭愧、苦恼”的法水,才能荡涤清净。九五之尊的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终于拜服在三宝座下,因为他在真理之前,不得不“惭愧、苦恼”自己的卑微。
记得童年的时候,母亲指着我说:“你这个八折货。”这是家乡骂人的话,意指人的质量不好,如同只能打八折的货品一样。母亲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直至今日,我仍然时常提醒自己,待人处世不能打折扣,必须全心全意,希望能减少“惭愧与苦恼”的遗憾。
记得初来台湾时,有一天有人告诉我:一位同参道友对我的照顾不周,表示非常不满,要找我抗议。我知道以后,心中充满“惭愧与苦恼”,想到数十年患难与共来台,必定自己有得罪他的地方,所以我就注意改进,加倍对他关心友好,结果后来彼此一直如兄弟般往来。
萧师姑是非常善于烹饪的高手,每次我请她为客人准备宴席时,总是心怀“惭愧”,感念她的辛苦,同时也自觉“苦恼”,因为自己事情忙碌,无法亲自掌厨,经常给她带来辛苦,所以频频感谢、赞美。我每次到各别分院巡视时,不先到佛殿拜佛,总是到厨房向义工表示感谢;我每次请学生出坡劳作时,也经常用感谢的语气跟大家说“这件事非得要你们帮忙才行”……由于“惭愧”的感谢,“苦恼”的求助,往往能获得大家更多的帮助。
对于徒众,我也经常感觉“苦恼”,因为没有给大家好因好缘,不能让每位弟子都能发挥潜力,所以感到“惭愧”万分。在佛光山,我设立良好的福利制度,让他们在教育、深造、度假、医疗、退休等方面都能得到最佳的保障。所谓“身安则道隆”,如今看到一千余位出家弟子们能在道业上精进不懈,是我最安慰的事情。
同参道友和一些信众常说我是调和高手,都找我去排难解纷,甚至于兄弟分家、夫妻不和,我都去。其实,秘诀无他,只在于我抱持皆大欢喜的想法,并带着“惭愧与苦恼”的态度,先说好话,多陈己过,对别人多加尊重,因此一些暴戾气氛的情形,我都能迎刃而解。
多年来的人事历练使我深深感受到:一个人只要把“惭愧与苦恼”培养成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把“惭愧与苦恼”表现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中,必定能广结善缘、增长品德。惭愧自己的无知、惭愧自己的无德、惭愧自己的无能、惭愧自己的不足,因而具有苦恼的自谦,益己又益人,何乐而不为呢?
《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遇人即行礼拜,并且说道:“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将来皆当作佛。”由于他累劫以来,心中常怀“惭愧、苦恼”,所以不但拥有“常不轻”的美名,也成就了日后的佛道。世亲菩萨本来学习小乘佛法,有一天他无意中接触到大乘经典,当下惭愧,苦恼过去以小谤大的过失,欲以割舌来忏悔前愆,后来在胞兄无着菩萨的劝导下,写下许多不朽的大乘论典,裨益了后世无数的众生。古圣先贤秉持惭愧、苦恼的美德,在弘法利生上兢兢业业,精勤勇猛,吾辈凡夫慧浅德薄,怎能傲慢懈怠,无所用心呢?
如今我年七十又三,怀着“惭愧、苦恼”的心情,期待自己能在菩提道上更加努力,把握快速飞逝的时间,将和平的理念贡献世界,将佛法欢喜布满人间,则于愿足矣!
(一九九九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