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玄学女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哪怕是计划中的事, 这样顺利也很让人吃惊。
在六皇子的预期里,发酵的时间应该更长,比如说由于他不给情面拿侧妃开了刀, 侧妃娘家得知此事兴许会有反应, 他们这些动作会被别人看在眼里,大臣们都知道的事皇上肯定也会知道。
反正皇家的教育告诉他, 天下的事,只有皇帝不想知道,没有他不能知道的。
他在外面有耳朵也有眼睛,很多事臣子们觉得很隐秘, 实际瞒不住人。没发作只不过觉得没所谓不至于为这点事闹得朝堂不稳, 先祖皇帝们都有留下过自己当皇帝的心得,这个东西是皇帝才可以看的,六皇子虽然没看过,也知道一点。
因为他父皇给太子做过储君教育, 储君教育里面就有为君之道, 这个为君之道自然就是他自身经验结合祖宗留下的良言金句。
比如说, 琐碎事得分派出去,交给各衙门去办, 当皇帝的可以具体什么也不会,重要的是知人善任,是知道每个时候应该做什么。
凡事抓大头, 小节不计。
上下官员没几个能一清到底,对皇帝来说重要的是他有多少能力,有多少良心, 有多少自知之明。他有大用时,一些小动作你只当不知情, 哪天他非但无用还成祸害了,再下个狠手抄家流放既能把银两收回国库又能敲打其他大臣。
总之当皇帝吧,双眼要看得远,不要盯着蝇头小利。
不要觉得能为朝廷做事的好官就一定清清白白,总之比起一心为国清廉的庸才,有点小心思的能耐人还更好用些。
当了皇帝,把任性用在后宫里就得了,朝廷要务切莫感情用事……
这些乱七八糟的皇帝都给太子讲过,太子当然不能全说给弟弟,就算是亲弟弟好了,哪有将来要当王爷的去学为君之道……他觉着有些部分很有意思,不光对皇帝,皇子也可以参考。
就比如抓重点不拘小节这个,太子就提过好几次。
六皇子记得特别清楚,也深刻记住了,帝王的耳目比很多人想的要广,通常会安插出去很多人,一些事情不是皇帝不知情只是觉得没必要借题发挥。太平盛世的皇帝还是更看重发展,不想因为一些想想也不是特别要紧的事情去和下面计较。
总之只要没踩上红线,他只会在心里记一笔,并不发作,将不满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同人清算。
这……有些可怕。
可怕在于这种脾气的皇帝不发作则已,一发作堪比火山喷发——堵不住,声势浩大。
并且他还有极强的麻痹性,等于说一些事情虽然不至于让他发作,但是会一笔笔记下来,到耐心告罄那天再算总账。就会导致不到最终那日很多敏感度不够的意识不到皇帝已经有颇多不满了,还会因为自己搞了小动作却没付出任何代价而越发猖狂,最终走上抄家流放的不归路。
为嘛提着个?
因为皇上是这个脾气,六皇子哪怕看起来头很铁谁的脸色也不看,他心里还是有个评估。
会暗自揣摩父皇对自己是怎么个意思。
已经有看法了吗?
积蓄了多少不满?
有没有可能突然爆发?
……
这次自毁式的闹这一波,就是周鹤延想出来清空猜疑心的法子。周鹤延认为,作为皇帝不会因为儿子不爱同大臣搞关系而对他不满,非但不会不满,就目前来说这应该是加分项。
因为皇上不年轻了。
谁也不知道咱们这位皇帝具体还有多少寿元,可他已经两鬓斑白,是孙子都已经好多个的年纪。历史告诉我们,再伟大的君王到晚年都很容易犯两个错误——
因为自己越渐精力不济,从而防备羽翼丰满的儿子们,不喜他们同权臣往来过密,认为儿子等不及想从自己手里夺取江山。
或者更直接一点,觉得自己还有许多目标没达成,试图向天再借五百年,从此沉迷求仙问药,以求长生。
在这个背景下,皇帝会因为这个儿子不受全程追捧而不满吗?
不会吧,反而还会比较安心。
等于说,六皇子身上唯一只有一个方面可能会让皇帝不痛快,就是太子太孙没了自后他表现得非常冷静自制,看起来像个冷血动物似的。
这个问题要解决既困难又简单。
困难在于一个印象只要产生了,要除去会很困难,尤其对当了半辈子帝王的固执老人来说。他内心认定的事,不是别人说一句就会改变的。今天去十个八个人告诉他六皇子其实非常有爱兄弟,他是个外冷内热的皇子,他非常好。
皇帝不信,非但不信还会觉得你想给朕洗脑,你当朕是傻子?
换个方法,做个清新脱俗的局,让他拐个弯听说,让他自己去想。
人会怀疑别人告诉的东西,却不会怀疑自己基于已发生事态做的分析。想想六皇子一贯的为人,他不爽你肯定不吝让你知道,甚至还怕你心里没数,根本不在意你怎么看他。就这种被绝好出身养出来的脾气,在自己家里他能作秀?
给侧妃母子禁足就是真的很不满觉得两人配一个禁足!
为啥配呢?
侧妃母子做错了什么让他如此不满?
人家唯一做的不就是眼看过年了想稍微热闹一下冲一冲去年那种压抑沉闷,希望来年一扫沉疴,有个好的气象。
想要热闹不合他意了,发做到这地步还不是不合意,是见不得。
见不得人嘻嘻哈哈。
那就是没走出来啊!
皇帝也没多难就想到这,他不是轻信的人... -->>
哪怕是计划中的事, 这样顺利也很让人吃惊。
在六皇子的预期里,发酵的时间应该更长,比如说由于他不给情面拿侧妃开了刀, 侧妃娘家得知此事兴许会有反应, 他们这些动作会被别人看在眼里,大臣们都知道的事皇上肯定也会知道。
反正皇家的教育告诉他, 天下的事,只有皇帝不想知道,没有他不能知道的。
他在外面有耳朵也有眼睛,很多事臣子们觉得很隐秘, 实际瞒不住人。没发作只不过觉得没所谓不至于为这点事闹得朝堂不稳, 先祖皇帝们都有留下过自己当皇帝的心得,这个东西是皇帝才可以看的,六皇子虽然没看过,也知道一点。
因为他父皇给太子做过储君教育, 储君教育里面就有为君之道, 这个为君之道自然就是他自身经验结合祖宗留下的良言金句。
比如说, 琐碎事得分派出去,交给各衙门去办, 当皇帝的可以具体什么也不会,重要的是知人善任,是知道每个时候应该做什么。
凡事抓大头, 小节不计。
上下官员没几个能一清到底,对皇帝来说重要的是他有多少能力,有多少良心, 有多少自知之明。他有大用时,一些小动作你只当不知情, 哪天他非但无用还成祸害了,再下个狠手抄家流放既能把银两收回国库又能敲打其他大臣。
总之当皇帝吧,双眼要看得远,不要盯着蝇头小利。
不要觉得能为朝廷做事的好官就一定清清白白,总之比起一心为国清廉的庸才,有点小心思的能耐人还更好用些。
当了皇帝,把任性用在后宫里就得了,朝廷要务切莫感情用事……
这些乱七八糟的皇帝都给太子讲过,太子当然不能全说给弟弟,就算是亲弟弟好了,哪有将来要当王爷的去学为君之道……他觉着有些部分很有意思,不光对皇帝,皇子也可以参考。
就比如抓重点不拘小节这个,太子就提过好几次。
六皇子记得特别清楚,也深刻记住了,帝王的耳目比很多人想的要广,通常会安插出去很多人,一些事情不是皇帝不知情只是觉得没必要借题发挥。太平盛世的皇帝还是更看重发展,不想因为一些想想也不是特别要紧的事情去和下面计较。
总之只要没踩上红线,他只会在心里记一笔,并不发作,将不满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同人清算。
这……有些可怕。
可怕在于这种脾气的皇帝不发作则已,一发作堪比火山喷发——堵不住,声势浩大。
并且他还有极强的麻痹性,等于说一些事情虽然不至于让他发作,但是会一笔笔记下来,到耐心告罄那天再算总账。就会导致不到最终那日很多敏感度不够的意识不到皇帝已经有颇多不满了,还会因为自己搞了小动作却没付出任何代价而越发猖狂,最终走上抄家流放的不归路。
为嘛提着个?
因为皇上是这个脾气,六皇子哪怕看起来头很铁谁的脸色也不看,他心里还是有个评估。
会暗自揣摩父皇对自己是怎么个意思。
已经有看法了吗?
积蓄了多少不满?
有没有可能突然爆发?
……
这次自毁式的闹这一波,就是周鹤延想出来清空猜疑心的法子。周鹤延认为,作为皇帝不会因为儿子不爱同大臣搞关系而对他不满,非但不会不满,就目前来说这应该是加分项。
因为皇上不年轻了。
谁也不知道咱们这位皇帝具体还有多少寿元,可他已经两鬓斑白,是孙子都已经好多个的年纪。历史告诉我们,再伟大的君王到晚年都很容易犯两个错误——
因为自己越渐精力不济,从而防备羽翼丰满的儿子们,不喜他们同权臣往来过密,认为儿子等不及想从自己手里夺取江山。
或者更直接一点,觉得自己还有许多目标没达成,试图向天再借五百年,从此沉迷求仙问药,以求长生。
在这个背景下,皇帝会因为这个儿子不受全程追捧而不满吗?
不会吧,反而还会比较安心。
等于说,六皇子身上唯一只有一个方面可能会让皇帝不痛快,就是太子太孙没了自后他表现得非常冷静自制,看起来像个冷血动物似的。
这个问题要解决既困难又简单。
困难在于一个印象只要产生了,要除去会很困难,尤其对当了半辈子帝王的固执老人来说。他内心认定的事,不是别人说一句就会改变的。今天去十个八个人告诉他六皇子其实非常有爱兄弟,他是个外冷内热的皇子,他非常好。
皇帝不信,非但不信还会觉得你想给朕洗脑,你当朕是傻子?
换个方法,做个清新脱俗的局,让他拐个弯听说,让他自己去想。
人会怀疑别人告诉的东西,却不会怀疑自己基于已发生事态做的分析。想想六皇子一贯的为人,他不爽你肯定不吝让你知道,甚至还怕你心里没数,根本不在意你怎么看他。就这种被绝好出身养出来的脾气,在自己家里他能作秀?
给侧妃母子禁足就是真的很不满觉得两人配一个禁足!
为啥配呢?
侧妃母子做错了什么让他如此不满?
人家唯一做的不就是眼看过年了想稍微热闹一下冲一冲去年那种压抑沉闷,希望来年一扫沉疴,有个好的气象。
想要热闹不合他意了,发做到这地步还不是不合意,是见不得。
见不得人嘻嘻哈哈。
那就是没走出来啊!
皇帝也没多难就想到这,他不是轻信的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