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生命邀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唐朝,官任中书舍人的贾至,某天在上朝时,写了一首描写百官上朝场面的一首作品,《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同僚友》的七言律诗。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这首诗的政治色彩很浓,皇宫豪华的气派以及百官上早朝时严肃隆重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
诗题中的两省是指中书省和门下省。
唐代的行政中枢是隋初确立的三省六部。其中的中心是中书省,中书省为皇帝提供咨询,负责起草各种议案以及诏敕,其长官叫中书令。
对于中书省制定的各种议案予以审议,并拥有将原案“封驳”退回重审权限的叫门下省,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专门负责提意见的谏官,即谏议大夫等也属于这个部门。在门下省的背后是各种贵族势力,门下省就处于贵族势力代言人的立场。然而与皇帝的意向发生冲突的封驳,其实并非简单的能够发动,所以后来门下省的存在意义逐渐消失,到了玄宗朝,门下省的地位已经在中书省之下。这一现象实际上象征着贵族立场的变化,表明其已被纳入皇权支配之下。
除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外,还有尚书省。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由于唐初太宗在秦王时代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所以其后一直空位,尚书令下面的左仆射和右仆射,遂成为事实上的长官。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其下面的省厅一共有六个部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各个方面的行政事务,三省六部即对此的统称。
贾至这首诗的一个特点是全诗用比较贴切的文字描写场面,虽说用到一些褒义的修辞,但是却没有出了早朝大明宫这个场面,用字很集中,并没有用使读者有更多题外思索的字眼,说白了就是意境上苍白,虽然有词藻的堆叠,可是还是落在俗套里。不过或许是场面过于宏大,诗人作为一名官员,能如此下笔已是难能可贵了。
简单一句话,即“写得真。”
用紫陌形容甬道,前人的诗里就有,不新鲜;青琐,是宫门上的一种装饰,这里代指宫门,也很平常;建章殿是汉代的宫殿,这里因为避讳而代指唐朝的宫殿,走了一般的路子;大臣受皇恩而得以站于凤凰池上,这更是封建社会千年的传统;至于朝朝协助君主,古代三纲中臣以君为纲讲了好几千年了,写出来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可也是因为这首诗记载的场面在那个时代日日重演,所以诗还是有了历史见证一样的作用。
政治色彩浓厚的诗通常因为要表达主观上的尊重及客观上的严肃,诗写出来个性并不突出在所难免。
当然这不是说写宫廷生活一定不能加入个人色彩,而是说封建社会里的诗人写宫廷生活就会免不了有如此的缺憾,在当时政治局面是不允许他们那样的,和现在写诗不一样。现在讲民主,批评起时事来可以酣畅淋漓得加进自己的感情。可是那个时代写诗却是不兴这样的,一旦如此,就会被人另眼相看,甚至避之唯恐不及。
写一个宫廷生活的场面,不是为了让人躲着自己。在这里诗人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这种场面,从而了解自己也是个本分的臣子,要不然这首诗不会写得如此直白。
读者如果能体谅贾至不能免俗的原因,那就会明白诗里那些臣子为什么亦步亦趋小心谨慎,就会较为容易得理解在那座华丽的宫殿上演出着一幕什么样的大戏。
为贾至这首诗写和诗的一共有三位诗人,分别是:王维、芩参、杜甫。这三人中以王维的和诗最好,杜甫的最差。
首先,我们先看和诗的要求:
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平仄的运用以及... -->>
唐朝,官任中书舍人的贾至,某天在上朝时,写了一首描写百官上朝场面的一首作品,《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同僚友》的七言律诗。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这首诗的政治色彩很浓,皇宫豪华的气派以及百官上早朝时严肃隆重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
诗题中的两省是指中书省和门下省。
唐代的行政中枢是隋初确立的三省六部。其中的中心是中书省,中书省为皇帝提供咨询,负责起草各种议案以及诏敕,其长官叫中书令。
对于中书省制定的各种议案予以审议,并拥有将原案“封驳”退回重审权限的叫门下省,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专门负责提意见的谏官,即谏议大夫等也属于这个部门。在门下省的背后是各种贵族势力,门下省就处于贵族势力代言人的立场。然而与皇帝的意向发生冲突的封驳,其实并非简单的能够发动,所以后来门下省的存在意义逐渐消失,到了玄宗朝,门下省的地位已经在中书省之下。这一现象实际上象征着贵族立场的变化,表明其已被纳入皇权支配之下。
除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外,还有尚书省。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由于唐初太宗在秦王时代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所以其后一直空位,尚书令下面的左仆射和右仆射,遂成为事实上的长官。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其下面的省厅一共有六个部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各个方面的行政事务,三省六部即对此的统称。
贾至这首诗的一个特点是全诗用比较贴切的文字描写场面,虽说用到一些褒义的修辞,但是却没有出了早朝大明宫这个场面,用字很集中,并没有用使读者有更多题外思索的字眼,说白了就是意境上苍白,虽然有词藻的堆叠,可是还是落在俗套里。不过或许是场面过于宏大,诗人作为一名官员,能如此下笔已是难能可贵了。
简单一句话,即“写得真。”
用紫陌形容甬道,前人的诗里就有,不新鲜;青琐,是宫门上的一种装饰,这里代指宫门,也很平常;建章殿是汉代的宫殿,这里因为避讳而代指唐朝的宫殿,走了一般的路子;大臣受皇恩而得以站于凤凰池上,这更是封建社会千年的传统;至于朝朝协助君主,古代三纲中臣以君为纲讲了好几千年了,写出来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可也是因为这首诗记载的场面在那个时代日日重演,所以诗还是有了历史见证一样的作用。
政治色彩浓厚的诗通常因为要表达主观上的尊重及客观上的严肃,诗写出来个性并不突出在所难免。
当然这不是说写宫廷生活一定不能加入个人色彩,而是说封建社会里的诗人写宫廷生活就会免不了有如此的缺憾,在当时政治局面是不允许他们那样的,和现在写诗不一样。现在讲民主,批评起时事来可以酣畅淋漓得加进自己的感情。可是那个时代写诗却是不兴这样的,一旦如此,就会被人另眼相看,甚至避之唯恐不及。
写一个宫廷生活的场面,不是为了让人躲着自己。在这里诗人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这种场面,从而了解自己也是个本分的臣子,要不然这首诗不会写得如此直白。
读者如果能体谅贾至不能免俗的原因,那就会明白诗里那些臣子为什么亦步亦趋小心谨慎,就会较为容易得理解在那座华丽的宫殿上演出着一幕什么样的大戏。
为贾至这首诗写和诗的一共有三位诗人,分别是:王维、芩参、杜甫。这三人中以王维的和诗最好,杜甫的最差。
首先,我们先看和诗的要求:
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平仄的运用以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