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求贤若渴 (2/2)
笔下文学 www.wbxwx.com,长安朗月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那,不就是李淳风学道的道观么?”长孙虽然身居宫中,但山东之事太过沸沸扬扬,李世民也对她讲过李淳风在里面起的作用,她虽从不就朝政发表评论,但也将此事深深记在了心中。
“嗯?”李世民早知道这云皂出自李淳风学道的道观,但是他对这类东西并不上心,是以一开始并没有将两者联系起来细想,此时听长孙这么一说,心中却一下转开了念头。不错,太巧了。
派去申州的使者回来说南陀山下的几个村子颇有奇异之处,非但百姓精于农事,还出了好几个算学馆士子,其他识文断字有一技之长的少年更有不少。细问起来都说是山上静云观中的道士与李淳风、马周二人所教,而道观中也说是李淳风曾回来暂住,和马周一起教授子弟。
且观中道士除了研制这云皂,似乎还在研究什么“科学”学问,但使者对其如闻天书不得要领,因此也无法详细回报。
这些李世民早从李淳风处得知,并不以为意,但是他奇怪为什么没人提到那个孩子,明明曾和马周一起在申州县城出现,又是马周义弟,怎么竟然不和他们一起住在静云观中?是这个孩子在这整个事件中纯属偶然出现,并不是那个异人,还是静云观及山下百姓有意隐瞒?李世民倾向于后者。
一想到天下这么多人都知道真相,却都瞒着自己这个君王,他心中就一阵的怒意,但随即又平静下来,没查清真相前不宜妄自下结论,李淳风和马周这样的人要隐瞒什么,那必然有他们的理由。
李世民又回忆起从博州回来的使者汇报说在一间客舍中查到李淳风曾和一个幼童一起住了两月左右,马周也曾和他们一起出入,按时间来看正是那谶言传出之前,这也验证了李淳风所言,只是同时也说明确实有个神秘的孩童存在。是否有可能这个孩童和事件并无关系,只是一个普通童子,所以李淳风并未提起呢?
从使者回报的情况看却非如此,客舍老板对那孩童印象也是极深,说他精于数算,自家十岁的女儿跟他学了月余,竟算得比自己还快。还有三人临走时在客舍墙上留了一诗《赠兄宾王之别博州》,既然是赠马周,自然是李淳风或者那孩童所题,平素并不曾见李淳风作诗,此诗睥睨自负洒脱不羁,也不像他的风格,诗在墙上又题得甚低,像是孩童的身高。
更重要的是,从使者描摹回来的字体看与那些手稿颇为相似。两相结合,若那孩童是题诗之人,则九成也是写那些手稿之人。
会稽愚妇轻买臣,兄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能写出这样诗的人,不管他是孩童还是成人,都非常人!李世民在心中暗道,看此诗气度,写诗之人分明是心怀凌云之志欲有一番作为,这样的异人怎会甘心埋没民间?难道他觉得朕并非英主,不值得辅佐?
李世民皱起了眉,可转念又想到最早那首谶言,房玄龄分析过编写谶言之人用心良苦,对朕颇有回护之心,李淳风也证实他们编写谶言的时候的确是出于这种考虑,若谶言是他们所编也罢了,若是那异人所编,他显然认为朕为君尚可才会一心相助,既然如此,那究竟为何不愿见朕?
难道……是在考验朕?李世民突然一挑眉,心中就是一动,这是要看朕是否有容人之量,是否诚心求贤!那异人既有大志,必求重用,而他又是个孩童,也许是顾忌朕会因为其年幼而轻视于他,所以宁可在民间暗中行事也不愿来朝堂见朕。
李世民越想越觉得有理,那异人若是成心隐没自己又怎会留下这许多线索?说不定他正在等待朕去寻他,不,说不定李淳风和马周都在观察着朕下一步会怎么做,定然是如此!可是,怎么才能体现出朕的诚意?李世民又陷入了沉思。
其实他的思路实在是没问题,连李淳风和马周在观察他都猜到了,可惜最大的问题是那首踌躇满志的诗是李白同学的大作,泠风纯粹是剽窃而已,她满脑子都在想着周游天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胸怀大志,不过跟李世民所想的那种“大志”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
长孙见丈夫一直在思考,便也不说话,只是在一旁默默地陪伴他,沉静得仿佛没有存在感,可是当李世民不声不响就向后倒去时,她却准确无误地接住了他,让他继续枕在了自己膝上,他俩配合得如此行云流水,甚至连一个眼神的交流都不用。
“那,不就是李淳风学道的道观么?”长孙虽然身居宫中,但山东之事太过沸沸扬扬,李世民也对她讲过李淳风在里面起的作用,她虽从不就朝政发表评论,但也将此事深深记在了心中。
“嗯?”李世民早知道这云皂出自李淳风学道的道观,但是他对这类东西并不上心,是以一开始并没有将两者联系起来细想,此时听长孙这么一说,心中却一下转开了念头。不错,太巧了。
派去申州的使者回来说南陀山下的几个村子颇有奇异之处,非但百姓精于农事,还出了好几个算学馆士子,其他识文断字有一技之长的少年更有不少。细问起来都说是山上静云观中的道士与李淳风、马周二人所教,而道观中也说是李淳风曾回来暂住,和马周一起教授子弟。
且观中道士除了研制这云皂,似乎还在研究什么“科学”学问,但使者对其如闻天书不得要领,因此也无法详细回报。
这些李世民早从李淳风处得知,并不以为意,但是他奇怪为什么没人提到那个孩子,明明曾和马周一起在申州县城出现,又是马周义弟,怎么竟然不和他们一起住在静云观中?是这个孩子在这整个事件中纯属偶然出现,并不是那个异人,还是静云观及山下百姓有意隐瞒?李世民倾向于后者。
一想到天下这么多人都知道真相,却都瞒着自己这个君王,他心中就一阵的怒意,但随即又平静下来,没查清真相前不宜妄自下结论,李淳风和马周这样的人要隐瞒什么,那必然有他们的理由。
李世民又回忆起从博州回来的使者汇报说在一间客舍中查到李淳风曾和一个幼童一起住了两月左右,马周也曾和他们一起出入,按时间来看正是那谶言传出之前,这也验证了李淳风所言,只是同时也说明确实有个神秘的孩童存在。是否有可能这个孩童和事件并无关系,只是一个普通童子,所以李淳风并未提起呢?
从使者回报的情况看却非如此,客舍老板对那孩童印象也是极深,说他精于数算,自家十岁的女儿跟他学了月余,竟算得比自己还快。还有三人临走时在客舍墙上留了一诗《赠兄宾王之别博州》,既然是赠马周,自然是李淳风或者那孩童所题,平素并不曾见李淳风作诗,此诗睥睨自负洒脱不羁,也不像他的风格,诗在墙上又题得甚低,像是孩童的身高。
更重要的是,从使者描摹回来的字体看与那些手稿颇为相似。两相结合,若那孩童是题诗之人,则九成也是写那些手稿之人。
会稽愚妇轻买臣,兄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能写出这样诗的人,不管他是孩童还是成人,都非常人!李世民在心中暗道,看此诗气度,写诗之人分明是心怀凌云之志欲有一番作为,这样的异人怎会甘心埋没民间?难道他觉得朕并非英主,不值得辅佐?
李世民皱起了眉,可转念又想到最早那首谶言,房玄龄分析过编写谶言之人用心良苦,对朕颇有回护之心,李淳风也证实他们编写谶言的时候的确是出于这种考虑,若谶言是他们所编也罢了,若是那异人所编,他显然认为朕为君尚可才会一心相助,既然如此,那究竟为何不愿见朕?
难道……是在考验朕?李世民突然一挑眉,心中就是一动,这是要看朕是否有容人之量,是否诚心求贤!那异人既有大志,必求重用,而他又是个孩童,也许是顾忌朕会因为其年幼而轻视于他,所以宁可在民间暗中行事也不愿来朝堂见朕。
李世民越想越觉得有理,那异人若是成心隐没自己又怎会留下这许多线索?说不定他正在等待朕去寻他,不,说不定李淳风和马周都在观察着朕下一步会怎么做,定然是如此!可是,怎么才能体现出朕的诚意?李世民又陷入了沉思。
其实他的思路实在是没问题,连李淳风和马周在观察他都猜到了,可惜最大的问题是那首踌躇满志的诗是李白同学的大作,泠风纯粹是剽窃而已,她满脑子都在想着周游天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胸怀大志,不过跟李世民所想的那种“大志”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
长孙见丈夫一直在思考,便也不说话,只是在一旁默默地陪伴他,沉静得仿佛没有存在感,可是当李世民不声不响就向后倒去时,她却准确无误地接住了他,让他继续枕在了自己膝上,他俩配合得如此行云流水,甚至连一个眼神的交流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