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我,大明头号反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枉了,父亲是御史台的文官,为官素来清廉,可是崇祯非要他去担任什么陕西三边总督。
那个三边总督哪里是父亲能够担当的,当三边总督必须要知兵,而杨鹤恰恰对于兵事素来不懂。
杨嗣昌心里知道,崇祯派他爹去任三边总督,其实就是奔着招抚去的。
结果前脚父亲把招抚工作做到位了,可是后脚朝廷却不拨粮食来,没有粮食,招抚来的流寇最后又造反了。
崇祯居然不觉得这事情他做的有问题,反而把责任全甩到他老爹身上,这简直就是冤枉。
不过作为臣子的,杨嗣昌自然不敢直面去职责崇祯皇帝,他只能挑好话跟崇祯讲,希望皇帝能够看在他的面子上,网开一面,放他那年迈的父亲一把。
可惜皇帝丝毫没有给他面子,死活就是不给杨鹤平反。
自崇祯二年杨鹤充军袁州后,到今年已经有六个年头了,这些年中,杨嗣昌每年都派家丁前往袁州去看望自己的老父亲。
只是自去年袁州闹匪患,出了一个有能力的反贼,杨家的家丁便不敢去袁州探望了,至今刚好一年,杨嗣昌已经一年没有父亲的消息了。
现在听到袁州有人带了父亲的消息来,他这个当儿子的岂能不激动。
过了一会,杨三领着一名男子进入总督府的书房中。
男子一入书房,杨嗣昌便忍不住开口问道:“这位小哥,听说你有家父的消息,可是真的?”
男子拱拱手道:“您便是宣大总督杨嗣昌扬大人吧?”
“我就是!”
“您可有女儿叫杨素心?”
杨嗣昌点了点头,“素心确是我女,你是哪位?”
“小的叫刘五,是袁州府人,这里有主母托我带给您的一封书信,请杨大人过目!”
“主母?”听到这个词的杨嗣昌满脸的问号。
“扬大人但又疑虑,请打开此信,看完信,您自然就知道了!”
杨嗣昌看了刘五一眼,便没再理他,他打开皱巴巴的信封,撕开封口,从信封中掏出了几张白纸,抬头便看见几个大字——父亲大人....”
杨嗣昌一看字迹就知道是自己那唯一的女儿所写,等他看完信中内容,不禁脸上的表情越来越丰富。
他时而惊讶,时而愤怒,当看到信的最后,他竟然扑通跪倒在地,哭着喊道:“父亲!”
杨嗣昌看完自己女儿写的手书,这才知道他老爹已经在两个月前病逝了,并且他的女儿也已经嫁了人,而且还嫁给了一个反贼。
杨嗣昌起初看到信中说自己女儿嫁给反贼的时候,气的差点当场吐血。
可是当看到这事是自己父亲极力促成的后,他又有些惊讶,最后看到父亲病逝的消息,他不禁悲痛万分。
杨嗣昌哭完起身坐在椅子上,问站在面前的刘五道:“素心..不,你家主母,可还安好?”
刘五拱手说道:“主母一切安好!”
杨嗣昌点了点头,说:“嗯,你家主公,就是信中所说的莫谦?”
“是,他便是我们大帅!”
“大帅....呵呵,本督活了快五十了,都才有资格被部下称呼一声大帅,你家主公年不过二十,就敢以大帅自称!”
刘五不知道这位大帅的老丈人这话啥意思,索性他就低头装作听不懂。
杨嗣昌见刘五不答话,便不禁又忍不住问道:“老太爷,他走的可还算安详?”
刘五答道:“老太爷肺病严重,走的时候气息不顺,极为痛苦!”
杨嗣昌一听,顿时面色痛苦,想到他爹是被因为病情而活活憋死的,他这个做儿子的心中不知道有多痛苦!
他起身说道:“你叫刘五是吧?”
“是!”
“你先在我府上住下,本官要先上奏皇帝,请求回乡丁忧,等陛下准奏的旨意下来,你便随老夫一同南下,可行?”
刘五想了下,回答说道:“大人,曹大人有过交代,要我报完信便返回袁州,这....”
杨嗣昌伸手说道:“老夫家在湖广武陵(今常德),离袁州不也太远,老夫回家之前,还想去袁州一趟,老夫想去见见我那未曾蒙面的女婿呢,介时你刚好跟老夫同行!”
刘五一听杨嗣昌要去袁州,嘴上也就不再推辞了。
“谢大人!”
杨嗣昌让家丁把刘五送到客房去休息,他本人则立刻提笔写了一道奏疏,想崇祯皇帝上奏自己父亲的死讯,另外他要向皇帝辞官,准备回乡丁忧。
奏折当晚便由快马送往京城,四天后,杨嗣昌的奏折出现了崇祯的案桌上,崇祯看完杨嗣昌的奏折,心中思索一番,便在奏折上朱批了一个准字。
很快,杨嗣昌便接到了朝廷的圣旨,朝廷准他去职回乡丁忧,并且恢复了杨鹤生前的官位,不过却驳斥了杨嗣昌申请抚恤的要求。
杨嗣昌知道这是崇祯皇帝还拉不下脸面来,他能开恩恢复自己父亲的官职,就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杨嗣昌接了圣旨,将宣大总督的官印留下,并且嘱咐自己的属下,在他走后一定要勤练兵,注意关外鞑子扣关。
一切准备就绪,十月十五,身披一身孝服的杨嗣昌带着十几名家丁和三辆马车踏上了南下回乡的路程。
杨嗣昌家在湖广武陵,按照流程,他应该从山西直接南下,走太原,过南阳,襄阳荆州,这才是最快的路线。
可是杨嗣昌以南阳正在闹流寇,匪患严重为由,没有走这条路线,而是带着家丁们从开封绕道,走武昌黄州南下进了南昌。
家丁们极为不解,问杨嗣昌道:“老爷,咱们家不是在武陵么,怎么到南昌来了?”
杨嗣昌解释道:“老太爷还在袁州呢,我这个当儿子的当然要去把他老人家接回武陵祖坟下葬!”
家丁们一听,这才明白其中道理。
一行人紧赶慢赶,终于在十一月底的这一天进南昌府。
一进南昌府的地界,杨嗣昌就感觉这气氛不对了。
枉了,父亲是御史台的文官,为官素来清廉,可是崇祯非要他去担任什么陕西三边总督。
那个三边总督哪里是父亲能够担当的,当三边总督必须要知兵,而杨鹤恰恰对于兵事素来不懂。
杨嗣昌心里知道,崇祯派他爹去任三边总督,其实就是奔着招抚去的。
结果前脚父亲把招抚工作做到位了,可是后脚朝廷却不拨粮食来,没有粮食,招抚来的流寇最后又造反了。
崇祯居然不觉得这事情他做的有问题,反而把责任全甩到他老爹身上,这简直就是冤枉。
不过作为臣子的,杨嗣昌自然不敢直面去职责崇祯皇帝,他只能挑好话跟崇祯讲,希望皇帝能够看在他的面子上,网开一面,放他那年迈的父亲一把。
可惜皇帝丝毫没有给他面子,死活就是不给杨鹤平反。
自崇祯二年杨鹤充军袁州后,到今年已经有六个年头了,这些年中,杨嗣昌每年都派家丁前往袁州去看望自己的老父亲。
只是自去年袁州闹匪患,出了一个有能力的反贼,杨家的家丁便不敢去袁州探望了,至今刚好一年,杨嗣昌已经一年没有父亲的消息了。
现在听到袁州有人带了父亲的消息来,他这个当儿子的岂能不激动。
过了一会,杨三领着一名男子进入总督府的书房中。
男子一入书房,杨嗣昌便忍不住开口问道:“这位小哥,听说你有家父的消息,可是真的?”
男子拱拱手道:“您便是宣大总督杨嗣昌扬大人吧?”
“我就是!”
“您可有女儿叫杨素心?”
杨嗣昌点了点头,“素心确是我女,你是哪位?”
“小的叫刘五,是袁州府人,这里有主母托我带给您的一封书信,请杨大人过目!”
“主母?”听到这个词的杨嗣昌满脸的问号。
“扬大人但又疑虑,请打开此信,看完信,您自然就知道了!”
杨嗣昌看了刘五一眼,便没再理他,他打开皱巴巴的信封,撕开封口,从信封中掏出了几张白纸,抬头便看见几个大字——父亲大人....”
杨嗣昌一看字迹就知道是自己那唯一的女儿所写,等他看完信中内容,不禁脸上的表情越来越丰富。
他时而惊讶,时而愤怒,当看到信的最后,他竟然扑通跪倒在地,哭着喊道:“父亲!”
杨嗣昌看完自己女儿写的手书,这才知道他老爹已经在两个月前病逝了,并且他的女儿也已经嫁了人,而且还嫁给了一个反贼。
杨嗣昌起初看到信中说自己女儿嫁给反贼的时候,气的差点当场吐血。
可是当看到这事是自己父亲极力促成的后,他又有些惊讶,最后看到父亲病逝的消息,他不禁悲痛万分。
杨嗣昌哭完起身坐在椅子上,问站在面前的刘五道:“素心..不,你家主母,可还安好?”
刘五拱手说道:“主母一切安好!”
杨嗣昌点了点头,说:“嗯,你家主公,就是信中所说的莫谦?”
“是,他便是我们大帅!”
“大帅....呵呵,本督活了快五十了,都才有资格被部下称呼一声大帅,你家主公年不过二十,就敢以大帅自称!”
刘五不知道这位大帅的老丈人这话啥意思,索性他就低头装作听不懂。
杨嗣昌见刘五不答话,便不禁又忍不住问道:“老太爷,他走的可还算安详?”
刘五答道:“老太爷肺病严重,走的时候气息不顺,极为痛苦!”
杨嗣昌一听,顿时面色痛苦,想到他爹是被因为病情而活活憋死的,他这个做儿子的心中不知道有多痛苦!
他起身说道:“你叫刘五是吧?”
“是!”
“你先在我府上住下,本官要先上奏皇帝,请求回乡丁忧,等陛下准奏的旨意下来,你便随老夫一同南下,可行?”
刘五想了下,回答说道:“大人,曹大人有过交代,要我报完信便返回袁州,这....”
杨嗣昌伸手说道:“老夫家在湖广武陵(今常德),离袁州不也太远,老夫回家之前,还想去袁州一趟,老夫想去见见我那未曾蒙面的女婿呢,介时你刚好跟老夫同行!”
刘五一听杨嗣昌要去袁州,嘴上也就不再推辞了。
“谢大人!”
杨嗣昌让家丁把刘五送到客房去休息,他本人则立刻提笔写了一道奏疏,想崇祯皇帝上奏自己父亲的死讯,另外他要向皇帝辞官,准备回乡丁忧。
奏折当晚便由快马送往京城,四天后,杨嗣昌的奏折出现了崇祯的案桌上,崇祯看完杨嗣昌的奏折,心中思索一番,便在奏折上朱批了一个准字。
很快,杨嗣昌便接到了朝廷的圣旨,朝廷准他去职回乡丁忧,并且恢复了杨鹤生前的官位,不过却驳斥了杨嗣昌申请抚恤的要求。
杨嗣昌知道这是崇祯皇帝还拉不下脸面来,他能开恩恢复自己父亲的官职,就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杨嗣昌接了圣旨,将宣大总督的官印留下,并且嘱咐自己的属下,在他走后一定要勤练兵,注意关外鞑子扣关。
一切准备就绪,十月十五,身披一身孝服的杨嗣昌带着十几名家丁和三辆马车踏上了南下回乡的路程。
杨嗣昌家在湖广武陵,按照流程,他应该从山西直接南下,走太原,过南阳,襄阳荆州,这才是最快的路线。
可是杨嗣昌以南阳正在闹流寇,匪患严重为由,没有走这条路线,而是带着家丁们从开封绕道,走武昌黄州南下进了南昌。
家丁们极为不解,问杨嗣昌道:“老爷,咱们家不是在武陵么,怎么到南昌来了?”
杨嗣昌解释道:“老太爷还在袁州呢,我这个当儿子的当然要去把他老人家接回武陵祖坟下葬!”
家丁们一听,这才明白其中道理。
一行人紧赶慢赶,终于在十一月底的这一天进南昌府。
一进南昌府的地界,杨嗣昌就感觉这气氛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