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大时代之1983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中国唯一覆盖全国的广播电台,在中国拥有听众超过7亿,是世界上拥有国内听众最多的广播电台。
最为全国最大也是频道最多的无线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设有十几套广播频道,而在这些频道中,“文艺之声”频道以“语言文艺节目”为主要内容,以“讲故事”为特色的类型化频率。这个频道每天都会播出大量的评书、长篇连播、相声、小品笑话集锦等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种语言文艺类节目,形态各异、内容丰富,尽显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一直都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198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庆特别献礼节目《大国崛起》除了在“中国之声”频道首播外,也在“文艺之声”频道进行了复播,可以说全中国喜欢文学和文化艺术的听众都喜欢收听这个频道。
如果让这些喜欢文学的文艺爱好者评价“文艺之声”频道最喜欢的节目是什么?相信每天晚上八点钟准时播放的“读书汇”绝对是其中之一。
在“读书汇”这个节目中,每一期节目主持人都会邀请一些来自各个领域的名人来分享他们喜欢的一本图书或一篇文章。这些名人会向听众倾诉他们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理由,还会朗读书中或文章中的一些经典段落,以及他们自身从书里文章中得到的收获汲取到的力量。
在“读书汇”这个节目中,听众朋友们可以感受曾带给分享者的那份爱情、幸福、魅力、努力、奋斗、痛苦、悲伤或幽默。
这个节目曾邀请了无数有名有姓的名人伟士,华罗庚、陈景润、茅以升、科学界的三钱都曾上过这个节目,茅盾老、冰心、王蒙也曾上过这个节目,陈x将军上过,贺部长上过,谢晋、吴贻弓、沈丹萍、施建岚、张丰毅等文艺界人士上过,马三立、侯耀文等相声界的大师也上过,至于其他领域的大师和专家学者更是不计其数。
这些名人中曾有人分享过鲁迅的《呐喊》,分享过郁达夫的《沉沦》,有人朗读过钱钟书的《围城》,朗读过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有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情有独钟,有人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赞口不绝,也有人对T.R.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推崇有佳。
对广大听众而言,这个节目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的名人究竟是谁,是哪个领域的专家,以及那个面对着话筒的人将要分享怎样的一个故事——也许关于政治和战争,也许关于爱情和友情,也许只是一则幽默的笑话,也许只是一个催人泪下的励志故事。
在这里,听众与分享者一起回到文字中的某一个瞬间,感动、大笑或者流泪。
而今天当听众们听到广播里主持人介绍的这位分享者时,很多听众都惊讶的捂住了自己的嘴巴,又或者不由自主的跟着主持人喃喃自语着重复着念叨着这个人名。
卢新华!
不是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根本不会知道这个人名究竟代表着什么!
1978年初,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写出了他的第一篇小说《伤痕》。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小说《伤痕》。当天的报纸被抢购一空,最终加印至150万份。
一夜之间,“卢新华”这个名字为国人所熟知,“伤痕”一词很快成为一种文学思潮的名称,“伤痕文学”也经由这篇小说发轫、命名。
在刚刚结束动乱的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都仿佛经历了一场不堪回首的噩梦。
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到处倾诉、表达。他们情绪激动,感情浓烈,对往昔岁月的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用、背叛和愚弄歇斯底里。
所以他们会为《伤痕》落泪,人人都在为小说主人翁王晓华悲惨的遭遇痛心疾首。其实,这无不是都在为他们自己的不幸而宣泄。很多人的心灵创伤被卢新华的这篇《伤痕》安慰抚平!
可以说卢新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他们的代言人,是全中国文坛里红得发紫的人物。
现在卢新华居然上了“读书汇”!
惊讶,意外,惊喜,好奇。
种种情绪弥漫在每一个听着广播的听众心间。
广播里男主持人温和的声音仍在继续:“新华,我想现在收听广播的很多听众都很想知道你现在的近况,能说说吗?说起来你在公众面前已经消失很久了。”
“我现在在《文汇报》当一名记者。”一个属于中年人的温和声音从广播里传了出来。
“那你现在还在从事文学创作吗?当初你的《伤痕》可是带给读者朋友们很大的感动啊!”主持人追问道。
“没有了。”卢新华回答道。
“为什么呢?《伤痕》那么优秀?”主持人继续追问。
“这个……其实,我一直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伤痕》不是我写的,是千千万万的中...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中国唯一覆盖全国的广播电台,在中国拥有听众超过7亿,是世界上拥有国内听众最多的广播电台。
最为全国最大也是频道最多的无线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设有十几套广播频道,而在这些频道中,“文艺之声”频道以“语言文艺节目”为主要内容,以“讲故事”为特色的类型化频率。这个频道每天都会播出大量的评书、长篇连播、相声、小品笑话集锦等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种语言文艺类节目,形态各异、内容丰富,尽显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一直都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198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庆特别献礼节目《大国崛起》除了在“中国之声”频道首播外,也在“文艺之声”频道进行了复播,可以说全中国喜欢文学和文化艺术的听众都喜欢收听这个频道。
如果让这些喜欢文学的文艺爱好者评价“文艺之声”频道最喜欢的节目是什么?相信每天晚上八点钟准时播放的“读书汇”绝对是其中之一。
在“读书汇”这个节目中,每一期节目主持人都会邀请一些来自各个领域的名人来分享他们喜欢的一本图书或一篇文章。这些名人会向听众倾诉他们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理由,还会朗读书中或文章中的一些经典段落,以及他们自身从书里文章中得到的收获汲取到的力量。
在“读书汇”这个节目中,听众朋友们可以感受曾带给分享者的那份爱情、幸福、魅力、努力、奋斗、痛苦、悲伤或幽默。
这个节目曾邀请了无数有名有姓的名人伟士,华罗庚、陈景润、茅以升、科学界的三钱都曾上过这个节目,茅盾老、冰心、王蒙也曾上过这个节目,陈x将军上过,贺部长上过,谢晋、吴贻弓、沈丹萍、施建岚、张丰毅等文艺界人士上过,马三立、侯耀文等相声界的大师也上过,至于其他领域的大师和专家学者更是不计其数。
这些名人中曾有人分享过鲁迅的《呐喊》,分享过郁达夫的《沉沦》,有人朗读过钱钟书的《围城》,朗读过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有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情有独钟,有人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赞口不绝,也有人对T.R.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推崇有佳。
对广大听众而言,这个节目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的名人究竟是谁,是哪个领域的专家,以及那个面对着话筒的人将要分享怎样的一个故事——也许关于政治和战争,也许关于爱情和友情,也许只是一则幽默的笑话,也许只是一个催人泪下的励志故事。
在这里,听众与分享者一起回到文字中的某一个瞬间,感动、大笑或者流泪。
而今天当听众们听到广播里主持人介绍的这位分享者时,很多听众都惊讶的捂住了自己的嘴巴,又或者不由自主的跟着主持人喃喃自语着重复着念叨着这个人名。
卢新华!
不是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根本不会知道这个人名究竟代表着什么!
1978年初,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写出了他的第一篇小说《伤痕》。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小说《伤痕》。当天的报纸被抢购一空,最终加印至150万份。
一夜之间,“卢新华”这个名字为国人所熟知,“伤痕”一词很快成为一种文学思潮的名称,“伤痕文学”也经由这篇小说发轫、命名。
在刚刚结束动乱的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都仿佛经历了一场不堪回首的噩梦。
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到处倾诉、表达。他们情绪激动,感情浓烈,对往昔岁月的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用、背叛和愚弄歇斯底里。
所以他们会为《伤痕》落泪,人人都在为小说主人翁王晓华悲惨的遭遇痛心疾首。其实,这无不是都在为他们自己的不幸而宣泄。很多人的心灵创伤被卢新华的这篇《伤痕》安慰抚平!
可以说卢新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他们的代言人,是全中国文坛里红得发紫的人物。
现在卢新华居然上了“读书汇”!
惊讶,意外,惊喜,好奇。
种种情绪弥漫在每一个听着广播的听众心间。
广播里男主持人温和的声音仍在继续:“新华,我想现在收听广播的很多听众都很想知道你现在的近况,能说说吗?说起来你在公众面前已经消失很久了。”
“我现在在《文汇报》当一名记者。”一个属于中年人的温和声音从广播里传了出来。
“那你现在还在从事文学创作吗?当初你的《伤痕》可是带给读者朋友们很大的感动啊!”主持人追问道。
“没有了。”卢新华回答道。
“为什么呢?《伤痕》那么优秀?”主持人继续追问。
“这个……其实,我一直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伤痕》不是我写的,是千千万万的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