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dnyjx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老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吃重阳糕:唐朝及宋朝时,重阳节讲究吃糕,就如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应节的食品。因“糕”与“高”同音,古人又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重阳节登高的时候吃糕,象征步步登高。嘉话录中记载:唐人袁师德是给事中袁高之子,九日出门作客,有人让他吃糕,他却推辞不吃,后来人们才知道他为避父讳,因“糕”与“高”同音,故不忍心吃糕。这与唐代大诗人李贺避其父李晋之名讳,而不敢去考进士(进与晋同音)一样可笑。野客丛谈及邵博闻见后录中又记载了另一则重阳食糕的趣闻:刘梦得作九日诗,想用“糕”字,由于思路受六经的严格束缚,认为六经无糕字的典故,所以不敢用。但是宋子京却不以为然,并且就幽他一默说:“刘郎不肯题糕字,空负诗中一世豪”。
到了宋代,根据吴自牧梦梁录云:在重阳节吃糕已十分讲究“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合分及贵家相为馈送”。干淳岁时记还记载一种特殊的重阳节日食品“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棵,名曰春兰秋菊。”可见当时食品之精细。到了明清时代登高所吃的糕,用麦面作饼,点缀枣栗,称之为花糕。明清人们吃花糕也颇有讲究,依据明人谢肇浙五杂俎:在重阳日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上,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这充分表现出古人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
登高郊游:据西京杂记重阳登高也开始于西汉。重阳节前后,天气渐凉,是登山活动的好时辰。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就喜爱重九登高,因此描写重阳登高远眺、欣赏山河美景的诗相当的多。如:刘长卿:九月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现楼西。邵大震: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当然,也因为登高因而产生了不少趣事,如晋书。孟嘉传记载:晋朝永和年间,明帝的女婿桓温为征西大将军,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担任参军,很受桓温的赏识与器重。有一年重阳,桓温在龙山宴请幕僚,吟诗作对,当时所有的幕僚都在,而且穿着作战石穿得衣服。正当酒酣耳熟,诗兴大发的时候,突然刮起一阵风,不巧把孟嘉的官帽吹落,而孟嘉好久竟然没有察觉,还津津有味的和别人饮酒赋诗,中国是礼义之邦,有“君子死,冠不可免”之说,所以官帽落地没有察觉,有伤大雅。桓温看到这一情形,暗中叫参加聚会的文学家孙盛趁孟嘉上厕所的时机,把帽子拿到孟嘉座位上,并作文章嘲笑他。后人便把“孟嘉落帽”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神态。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绶衣之节,落帽之辰”。
到今天,登高已经是广受喜爱的健身活动,大家利用星期假日,扶老携幼登山健行,从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舒展筋骨,锻炼体魄,调剂心情,还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真是一举多得的活动。许多团体也利用庆典,举办登山活动,都受到欢迎。
现今台湾各地,提供居民健行的登山步道,到处皆是,登山活动也不限于秋高气爽的时节,已成为全民最喜爱的户外活动之一了。同时难能可贵的是,人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多数人都知道珍惜大自然资源的观念,能注意到环境的维护。
民国三十年,教育部顺着民间重九登高的习俗,订定国历的九月九日为体育节,以推展国民体育。
射箭:从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在重阳节当天,帝王官僚们除了登高作诗,举行宴会欢乐外,还有了射箭、纵马、围猎等活动。像陈后主就是沉迷于声色之外,还喜爱走马射箭,亡国时还要再猎一圈。到了唐代,重阳射箭围猎活动依然盛行。启颜录还记载唐宋国公萧瑀不会射箭,大书法家欧阳询当面作诗嘲笑的情形:疾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欲高反覆下,应西还更东,十回俱着地,两手并擎空,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
唐明皇更是喜爱射箭:关于他重阳射箭还有一段神话传说故事。据集异记记载:
天宝十三年的重阳节,唐玄宗和大臣在沙苑(地名)打猎,突然发现一只孤鹤在空中徘徊,唐玄宗一箭射中,可是这只鹤并未掉到地上,却带箭飞向西南边。原来这只鹤是四川青城山成仙道士徐佐卿变的,他回青城山后把箭留于壁上,对其他道士说:“我到山中行走,刚好被箭射中,这支箭不是凡人的,我把它留于壁上,等待后年这支箭的主人到这里时再还给他,千万不要遗失了”,并在墙壁留下得到箭的时间“天宝十三年九月九日”。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一天恰巧到青城山道院游乐,发现墙壁上插着一支箭,拔下一看,原来是自己用的箭,心中十分奇怪,问道士,才知缘故,自己当年所射下的鹤,原来是道士徐佐卿变的。
唐代帝王在重阳节登高游宴,又要赏菊赋诗,还想要射箭游猎,很显然一天的时间是不够用的。于是,重阳节就提前到九月八日开始,或推后至十日仍过重阳。所以,唐代重阳不是一天,而是两天或是三天。因此,如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诗: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放风筝:风筝也叫“鹞”,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最早的风筝是用木或竹做的,所以叫做“木鸢”,据说鲁班曾与墨子比艺,做出能在天上飞三天的木鸢。到了东汉以后,才出现用纸做的“纸鸢”或“纸鹞”,到了五代时,李邺曾在宫中放纸鸢,纸鸢上装有响笛,风一吹,便发出近似古筝的声音,因此把纸鸢称为“风筝”。到了明清,风筝的制作更为精巧,种类也大为增多。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对风筝十分有研究,写过“南鹞北鸢考工志”;在古代,风筝曾多次被利用于军事,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韩信就曾利用风筝来测量皇宫的距离,准备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皇宫。南朝梁武帝萧衍被叛军围困在台城,唐代张伍被叛军围困在洛城时,都是利用风筝把求救信送出去。
闽南语中有一句话:“九月九,风吹满天啸”,就是形容重阳以后,风筝满天飞的情形。由于农历九月以后,台湾季风渐强,而另一方面又天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从前玩具不多,又很少有娱乐活动,放风筝就成为孩童的最爱。当秋天一到,大家在田野空地,大放风筝,是相当快乐的事情呢!台湾重阳放风筝的习俗,起源相当的早。据资料的记载,居住在今天的宜兰的平埔族,也就是葛玛兰人,早就有这样的活动。
早年放风筝,大多由孩童自己制作,式样凭自己的巧思发挥,一般都以放得高为主,种类也相当的多。有心认识风筝,在台北县瑞芳镇的九份,有一座收藏丰富的风筝博物馆,如果到那里游玩,千万别错过机会,好好欣赏一下各式各样的风筝。
正常放飞以外,几个风筝在天空中,互相打斗的事,也相当的精彩有趣,这就是“风吹相咬”。打斗的时候,用各种技巧操控风筝,或者截断对方的尾巴,或者咬断风筝线,让对方“英雄无用武之地”。更激烈的,还有在风筝线上,绑上暗器的,以便破坏对方。风吹相咬时,大风筝固然容易打胜,但小风筝操控自如,东游西窜的,易于随时打游击,反而更居优势呢!
敬老活动:由于“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长长久久的含意,因此有令人长寿的说法。重阳节因此又发展为“敬老节”,有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贵长命的意义。民国六十三年,我国内政部为了弘扬“敬老崇孝”的传统,特别订定以重阳节为“敬老节”,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展开敬老活动,唤醒民众重视老人、尊敬老人。“敬老节”的订定,是经过一番波折的。在民国五十二年,中国老人福利协进会成立,随即筹划设置老人节,以便推行敬老运动,并推展老人福利。民国五十五年,老人福利协进会,决定以重阳节为老人节,同时成立“中国老人服务中心”。到了民国六十三年,由政府公布设定“敬老节”,老人开始受到应有的重视。
重阳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这一天,重提重阳是要普天之下宏扬敬老、爱老、养老的社会风气,让人生之末的老年从此不会被世人遗忘。
因为遗忘重阳,遗忘老人,等于在遗忘自己。
老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吃重阳糕:唐朝及宋朝时,重阳节讲究吃糕,就如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应节的食品。因“糕”与“高”同音,古人又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重阳节登高的时候吃糕,象征步步登高。嘉话录中记载:唐人袁师德是给事中袁高之子,九日出门作客,有人让他吃糕,他却推辞不吃,后来人们才知道他为避父讳,因“糕”与“高”同音,故不忍心吃糕。这与唐代大诗人李贺避其父李晋之名讳,而不敢去考进士(进与晋同音)一样可笑。野客丛谈及邵博闻见后录中又记载了另一则重阳食糕的趣闻:刘梦得作九日诗,想用“糕”字,由于思路受六经的严格束缚,认为六经无糕字的典故,所以不敢用。但是宋子京却不以为然,并且就幽他一默说:“刘郎不肯题糕字,空负诗中一世豪”。
到了宋代,根据吴自牧梦梁录云:在重阳节吃糕已十分讲究“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合分及贵家相为馈送”。干淳岁时记还记载一种特殊的重阳节日食品“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棵,名曰春兰秋菊。”可见当时食品之精细。到了明清时代登高所吃的糕,用麦面作饼,点缀枣栗,称之为花糕。明清人们吃花糕也颇有讲究,依据明人谢肇浙五杂俎:在重阳日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上,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这充分表现出古人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
登高郊游:据西京杂记重阳登高也开始于西汉。重阳节前后,天气渐凉,是登山活动的好时辰。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就喜爱重九登高,因此描写重阳登高远眺、欣赏山河美景的诗相当的多。如:刘长卿:九月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现楼西。邵大震: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当然,也因为登高因而产生了不少趣事,如晋书。孟嘉传记载:晋朝永和年间,明帝的女婿桓温为征西大将军,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担任参军,很受桓温的赏识与器重。有一年重阳,桓温在龙山宴请幕僚,吟诗作对,当时所有的幕僚都在,而且穿着作战石穿得衣服。正当酒酣耳熟,诗兴大发的时候,突然刮起一阵风,不巧把孟嘉的官帽吹落,而孟嘉好久竟然没有察觉,还津津有味的和别人饮酒赋诗,中国是礼义之邦,有“君子死,冠不可免”之说,所以官帽落地没有察觉,有伤大雅。桓温看到这一情形,暗中叫参加聚会的文学家孙盛趁孟嘉上厕所的时机,把帽子拿到孟嘉座位上,并作文章嘲笑他。后人便把“孟嘉落帽”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神态。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绶衣之节,落帽之辰”。
到今天,登高已经是广受喜爱的健身活动,大家利用星期假日,扶老携幼登山健行,从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舒展筋骨,锻炼体魄,调剂心情,还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真是一举多得的活动。许多团体也利用庆典,举办登山活动,都受到欢迎。
现今台湾各地,提供居民健行的登山步道,到处皆是,登山活动也不限于秋高气爽的时节,已成为全民最喜爱的户外活动之一了。同时难能可贵的是,人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多数人都知道珍惜大自然资源的观念,能注意到环境的维护。
民国三十年,教育部顺着民间重九登高的习俗,订定国历的九月九日为体育节,以推展国民体育。
射箭:从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在重阳节当天,帝王官僚们除了登高作诗,举行宴会欢乐外,还有了射箭、纵马、围猎等活动。像陈后主就是沉迷于声色之外,还喜爱走马射箭,亡国时还要再猎一圈。到了唐代,重阳射箭围猎活动依然盛行。启颜录还记载唐宋国公萧瑀不会射箭,大书法家欧阳询当面作诗嘲笑的情形:疾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欲高反覆下,应西还更东,十回俱着地,两手并擎空,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
唐明皇更是喜爱射箭:关于他重阳射箭还有一段神话传说故事。据集异记记载:
天宝十三年的重阳节,唐玄宗和大臣在沙苑(地名)打猎,突然发现一只孤鹤在空中徘徊,唐玄宗一箭射中,可是这只鹤并未掉到地上,却带箭飞向西南边。原来这只鹤是四川青城山成仙道士徐佐卿变的,他回青城山后把箭留于壁上,对其他道士说:“我到山中行走,刚好被箭射中,这支箭不是凡人的,我把它留于壁上,等待后年这支箭的主人到这里时再还给他,千万不要遗失了”,并在墙壁留下得到箭的时间“天宝十三年九月九日”。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一天恰巧到青城山道院游乐,发现墙壁上插着一支箭,拔下一看,原来是自己用的箭,心中十分奇怪,问道士,才知缘故,自己当年所射下的鹤,原来是道士徐佐卿变的。
唐代帝王在重阳节登高游宴,又要赏菊赋诗,还想要射箭游猎,很显然一天的时间是不够用的。于是,重阳节就提前到九月八日开始,或推后至十日仍过重阳。所以,唐代重阳不是一天,而是两天或是三天。因此,如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诗: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放风筝:风筝也叫“鹞”,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最早的风筝是用木或竹做的,所以叫做“木鸢”,据说鲁班曾与墨子比艺,做出能在天上飞三天的木鸢。到了东汉以后,才出现用纸做的“纸鸢”或“纸鹞”,到了五代时,李邺曾在宫中放纸鸢,纸鸢上装有响笛,风一吹,便发出近似古筝的声音,因此把纸鸢称为“风筝”。到了明清,风筝的制作更为精巧,种类也大为增多。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对风筝十分有研究,写过“南鹞北鸢考工志”;在古代,风筝曾多次被利用于军事,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韩信就曾利用风筝来测量皇宫的距离,准备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皇宫。南朝梁武帝萧衍被叛军围困在台城,唐代张伍被叛军围困在洛城时,都是利用风筝把求救信送出去。
闽南语中有一句话:“九月九,风吹满天啸”,就是形容重阳以后,风筝满天飞的情形。由于农历九月以后,台湾季风渐强,而另一方面又天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从前玩具不多,又很少有娱乐活动,放风筝就成为孩童的最爱。当秋天一到,大家在田野空地,大放风筝,是相当快乐的事情呢!台湾重阳放风筝的习俗,起源相当的早。据资料的记载,居住在今天的宜兰的平埔族,也就是葛玛兰人,早就有这样的活动。
早年放风筝,大多由孩童自己制作,式样凭自己的巧思发挥,一般都以放得高为主,种类也相当的多。有心认识风筝,在台北县瑞芳镇的九份,有一座收藏丰富的风筝博物馆,如果到那里游玩,千万别错过机会,好好欣赏一下各式各样的风筝。
正常放飞以外,几个风筝在天空中,互相打斗的事,也相当的精彩有趣,这就是“风吹相咬”。打斗的时候,用各种技巧操控风筝,或者截断对方的尾巴,或者咬断风筝线,让对方“英雄无用武之地”。更激烈的,还有在风筝线上,绑上暗器的,以便破坏对方。风吹相咬时,大风筝固然容易打胜,但小风筝操控自如,东游西窜的,易于随时打游击,反而更居优势呢!
敬老活动:由于“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长长久久的含意,因此有令人长寿的说法。重阳节因此又发展为“敬老节”,有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贵长命的意义。民国六十三年,我国内政部为了弘扬“敬老崇孝”的传统,特别订定以重阳节为“敬老节”,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展开敬老活动,唤醒民众重视老人、尊敬老人。“敬老节”的订定,是经过一番波折的。在民国五十二年,中国老人福利协进会成立,随即筹划设置老人节,以便推行敬老运动,并推展老人福利。民国五十五年,老人福利协进会,决定以重阳节为老人节,同时成立“中国老人服务中心”。到了民国六十三年,由政府公布设定“敬老节”,老人开始受到应有的重视。
重阳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这一天,重提重阳是要普天之下宏扬敬老、爱老、养老的社会风气,让人生之末的老年从此不会被世人遗忘。
因为遗忘重阳,遗忘老人,等于在遗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