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草木文化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老家的院里新打了一口水井!这是我听到的最高兴的一条消息。
我的家在县城西北四十多公里的一个荒僻的土岗上,这是郭集乡有名的干岗——杨树岗。
名为杨树岗,却并不多见杨树。只是这里的干燥缺水,实实在在地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分布在这道岗上的杨树岗、徐庄、大刘庄、王庄、张庄、后台、前台几个村落,面临的共同的难题就是:没水吃。
我上初中的时候,曾经因此跟人吵过架。那时同学间遇有矛盾互相攻击时,他们便拿出我老家缺水一事作为对我的侮辱:死丫头,脏死了,谁不知道你们那儿的人十年不洗澡,早上起来对着对方脸上吐吐沫,大家都别理它。那时想想,家里没水并不是我的错,何故如此伤人?委曲之极,回家问大人,大人只是无耐地摇头。
到底有没有用吐沫洗脸一说我不清楚,但吃水难的现实是我体会很深的。
据说最早的时候,我们村人吃水是要到三里外的龙庄洼挑水。一路池塘沟壑,让人们吃不尽的苦头。
我记事时,则是靠“撇水”度日。
我的家就住在村子东头。大人们在地头的泥沟里挖出一个一丈多深的水窖,涯壁上留出脚窝。每日清晨,窖内可蓄积半窖清水,人们用木瓢一瓢一瓢地向外撇。然而这水是有限的,撇水去晚了就会落空。我家的人多,吃用多,活路也大,为了避免跑远路担水吃,母亲每天早早地起来去撇水。有时鸡刚叫过一遍母亲就会叫醒我:“快起来掂着灯,我要去撇水。”我揉揉酸涩难睁的眼睛,一步一蹭地跟在母亲的身后,看母亲双臂架在水窖的沿上,两脚踏准脚窝,一步一步地下到窖底去撇水,我感觉母亲太勇敢了。
光景挨到了八十年代末,村上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有几户稍稍富裕点儿的人家纷纷请来打井队打轧井,这可是全村人最羡慕的事情。水是生命之源,能不为吃水发愁,真是大家敬慕的英雄。然而好景不长,轧井里的水也不经吃——轧井干了!
1991年,县里考虑到杨树岗一带吃水难的问题。在杨树岗村头修建了一个高十米,口径十五米的大水罐,把三里外岗坡下小白河里的水抽了上来。并在方圆两公里内给各家安上了水管。水管只安到了徐庄,和我们村仅一路之隔!善良的村民们在感受到党恩的时候不会独享这份幸运。刘庄的人到徐庄挑水,就像到自己的家一样,亲切自然。
这样挑水的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日历一页页翻过,父母的年龄也到了需要人照顾的耄耋之年。然而,儿大不由爹,鸟大翅膀硬,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到头来独守巢穴,永远丢不掉用了一辈子的扁担。巨大的水桶压弯了父亲的腰,压痛了母亲的腿,压酸了儿女的心。近些年,我们这些飞出去的鸟回家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父母挑水。然而,回家的次数是有限的。没水吃的日子里,父母便央临靠友,对儿女望眼欲穿。
今年暑假,二哥从南方回来,看到此情此景,悄悄地请来了打井队,买回了潜水泵。自动抽水井安好了!只要一按电钮,水就会哗哗地向外冒了!父母的脸上终于笑开了花。而且,这井直打到地下十余米深,再也不用发愁水会被用干了!
为了庆祝这一盛事,我们姊妹几个电话相邀,一同回娘家聚餐。哥哥将缸里、桶里抽得满满的,外加一大盆摆在当院里。姐姐刷净前后锅烧了两锅热水,给母亲搓了搓澡,为父亲洗了洗脚。四姐揉着母亲的肩说:“妈,我离家近,以后每星期回来给你洗回澡。”妈幸福地不知道该流露什么表情了,竟然闪出了泪花:“每载儿时候(方言,原先,早些年),女人一辈子才洗两回澡,出门(女子出嫁)一回,死时候一回。要是每星期都洗,那不成了神仙了。”我站在大家面前,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权威”发布新闻似地说:“妈,国家的新农村建设马上就要规划到咱这儿了。新农村你知道不?村村建别墅,家家住楼房。到时,厨房、卫生间全部现代化。别说一星期了,天天都洗那才叫讲究呢。”大家看我在人群中间,眉飞色舞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
在这笑声里,我却陷入了沉思:爹,妈,你们受苦受难一辈子,该是享福的时候了。愿你们都能健康长寿,党的惠民政策正在逐步实施,温暖的春风正向我们这些偏远的小村吹来。
老家的院里新打了一口水井!这是我听到的最高兴的一条消息。
我的家在县城西北四十多公里的一个荒僻的土岗上,这是郭集乡有名的干岗——杨树岗。
名为杨树岗,却并不多见杨树。只是这里的干燥缺水,实实在在地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分布在这道岗上的杨树岗、徐庄、大刘庄、王庄、张庄、后台、前台几个村落,面临的共同的难题就是:没水吃。
我上初中的时候,曾经因此跟人吵过架。那时同学间遇有矛盾互相攻击时,他们便拿出我老家缺水一事作为对我的侮辱:死丫头,脏死了,谁不知道你们那儿的人十年不洗澡,早上起来对着对方脸上吐吐沫,大家都别理它。那时想想,家里没水并不是我的错,何故如此伤人?委曲之极,回家问大人,大人只是无耐地摇头。
到底有没有用吐沫洗脸一说我不清楚,但吃水难的现实是我体会很深的。
据说最早的时候,我们村人吃水是要到三里外的龙庄洼挑水。一路池塘沟壑,让人们吃不尽的苦头。
我记事时,则是靠“撇水”度日。
我的家就住在村子东头。大人们在地头的泥沟里挖出一个一丈多深的水窖,涯壁上留出脚窝。每日清晨,窖内可蓄积半窖清水,人们用木瓢一瓢一瓢地向外撇。然而这水是有限的,撇水去晚了就会落空。我家的人多,吃用多,活路也大,为了避免跑远路担水吃,母亲每天早早地起来去撇水。有时鸡刚叫过一遍母亲就会叫醒我:“快起来掂着灯,我要去撇水。”我揉揉酸涩难睁的眼睛,一步一蹭地跟在母亲的身后,看母亲双臂架在水窖的沿上,两脚踏准脚窝,一步一步地下到窖底去撇水,我感觉母亲太勇敢了。
光景挨到了八十年代末,村上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有几户稍稍富裕点儿的人家纷纷请来打井队打轧井,这可是全村人最羡慕的事情。水是生命之源,能不为吃水发愁,真是大家敬慕的英雄。然而好景不长,轧井里的水也不经吃——轧井干了!
1991年,县里考虑到杨树岗一带吃水难的问题。在杨树岗村头修建了一个高十米,口径十五米的大水罐,把三里外岗坡下小白河里的水抽了上来。并在方圆两公里内给各家安上了水管。水管只安到了徐庄,和我们村仅一路之隔!善良的村民们在感受到党恩的时候不会独享这份幸运。刘庄的人到徐庄挑水,就像到自己的家一样,亲切自然。
这样挑水的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日历一页页翻过,父母的年龄也到了需要人照顾的耄耋之年。然而,儿大不由爹,鸟大翅膀硬,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到头来独守巢穴,永远丢不掉用了一辈子的扁担。巨大的水桶压弯了父亲的腰,压痛了母亲的腿,压酸了儿女的心。近些年,我们这些飞出去的鸟回家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父母挑水。然而,回家的次数是有限的。没水吃的日子里,父母便央临靠友,对儿女望眼欲穿。
今年暑假,二哥从南方回来,看到此情此景,悄悄地请来了打井队,买回了潜水泵。自动抽水井安好了!只要一按电钮,水就会哗哗地向外冒了!父母的脸上终于笑开了花。而且,这井直打到地下十余米深,再也不用发愁水会被用干了!
为了庆祝这一盛事,我们姊妹几个电话相邀,一同回娘家聚餐。哥哥将缸里、桶里抽得满满的,外加一大盆摆在当院里。姐姐刷净前后锅烧了两锅热水,给母亲搓了搓澡,为父亲洗了洗脚。四姐揉着母亲的肩说:“妈,我离家近,以后每星期回来给你洗回澡。”妈幸福地不知道该流露什么表情了,竟然闪出了泪花:“每载儿时候(方言,原先,早些年),女人一辈子才洗两回澡,出门(女子出嫁)一回,死时候一回。要是每星期都洗,那不成了神仙了。”我站在大家面前,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权威”发布新闻似地说:“妈,国家的新农村建设马上就要规划到咱这儿了。新农村你知道不?村村建别墅,家家住楼房。到时,厨房、卫生间全部现代化。别说一星期了,天天都洗那才叫讲究呢。”大家看我在人群中间,眉飞色舞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
在这笑声里,我却陷入了沉思:爹,妈,你们受苦受难一辈子,该是享福的时候了。愿你们都能健康长寿,党的惠民政策正在逐步实施,温暖的春风正向我们这些偏远的小村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