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1/2)
笔下文学 www.wbxwx.com,逆袭力:把握生命的转折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生?的?道?理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算是个哲学家,都在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概括经验,越来越将“故意或无意”作为评判行为道德的标准,觉得有必要依赖某种道德观念行事。哪怕遇到挫折失败,也能自我安慰,我已竭尽全力。人要非常乐观,相信每件事都会变成好事。即便变得非常悲观,认为每件事都会变坏,也要构建自己的人生哲学。
当然,自我培养的哲学观难免会有些粗制滥造。但也有很多人却能构建起精辟、复杂的人生哲学。无论你是否明确表明个人观点,你也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上帝赋予了我们生命,问题是:“如何对待生命?”我们总是这样不停地问自己。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生哲学,该拿怎样的人生哲学对待生命?凡事要刨根问底,这句谚语在当今很重要。当你还是无神论者的时候,你对生活不是太满意。通过广泛讨论和收集信息,你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使自己的生活增色不少,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一切问题的核心就是你是否相信上帝的存在。如果相信,是否愿意把他当作慈父,让他怜爱和关爱你。在物质世界中,他是否是你工作的缘由。你冷静并满意地看着信仰的种子一点点长大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你必须对人生有个确切认识,你不应该总是学习却始终不了解事实真相。只有找到人生真谛,你才能过上一种平衡、井然有序的生活。你要不断增长知识,不断调整新观念、增长新知识、丰富你的信仰。一些人轻而易举地就形成了观点,然后,又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束之高阁,不再继续验证。另一些人的观点则随时变化,随时可能因为出现的新情况而改变或抛弃。聪慧的人不会持有任何一种永不改变或随时可能改变的观点。人首先要热爱真理,你既要尊崇真理也要尊崇良知,认真地寻求真理和良知,通过深思熟虑和实践的千锤百炼,获得真理和良知,这样你的心就踏实了、安定了。你终于明白了,有纯洁、无私、艰苦的生活庇佑,你不会再误入歧途。你也会明白,不精确、不完整的观点终会澄清、会完整。你自己也在不断调整新、旧事物的关系;你会高举真理的伟大旗帜,无论事实与你的信念多么背道而驰,你会敞开胸怀拥抱事实,尽管你的信念也是经过不容否定的事实反复论证过的,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不能说你背弃了信念,事实上,你仍然坚守你的信念,将自己的信念大厦建立在陡峭的山崖上,将自己的信念大厦建立在深海中,建立在狂风暴雨中。你十分确定既然以前任何困难都未曾摧垮过你的信念,将来也不会有什么能摧垮你的信念。菲利普·万·阿特维尔德说出了宗教的真谛:
我的一生,
都在尊敬地审视着那个人
他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面前的路,
在众多的路中仔细地挑选一条,
既然选定了,就执着地
追求自己的目标。
现代科学研究注重物理学研究。通过观察、记录、检查和反复检查事实,从事物表象中获得科学规律。人们醉心于一成不变、毫无情感的科学规律。世界就像一个大工厂,工厂里尽是复杂机器的碰撞声和轰鸣声。制定科学规律的人隐身于科学规律背后,你看不出他制定科学规律的意图。制定科学规律的人隐身于科学规律背后,但又现身于科学规律之前——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矛盾。这些科学规律是美丽心灵的表达,显示了制定科学规律的神的旨意。然而,科学规律也有其局限性。很多事实,抽象的和具体的,都不是物理科学规律能够概括的。正如帕尔格雷夫先生所说:
干扰或发力
万事万物都不受限,
万事万物有法;
心灵亦有法;
有人在山间、在太空宣告,
有人在内心宣告;
有时和谐统一、团结一致,
有时分崩离析、各执一词;
二者一起把我们带到这儿,
我们知道人类何时而生、为何而生。
科学规律告诉我们,
只用心灵学习就行;
但我们必须知道,
还要用灵魂学习;
灵魂用同样庄重的口吻说,
超越今生今世的阻隔,
我们仍可去触摸、去看见
来生来世;
把我们带到这儿的那个人,
手握钥匙,知道人类何时而生、为何而生的答案。
谢普校长尖锐地指出:“人们反复念叨的事情一定要再做一遍。”人们根本没必要必须理解有序的物质世界,人们觉得有必要只是因为人为地、武断地自我约束,并且对自我约束的自然反抗罢了。任何灵活的头脑都会依从某种学习体系,审视物质世界的有序排列,并以理解有序排列为乐。但人们往往不能进一步探究它何时而来、何时稳定。思想永不停止地前进,当它看见物质排列,就会探究是什么使它排列成这样;当它看见物质存在,就会探究它是如何形成的。尽管一切现象理论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不过只要理性思考的人们不断追问,就要一直研究这个问题。
在本章我要表达我对谢普校长那本令人羡慕的小册子《文化与宗教》的感激之情,我在这里要向读者们强力推荐。
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从哲学角度讨论人生。当人最终下定决心采取某种人生哲理,并坚定地执行,没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时刻了。赫胥黎教授阐述了他的著名观点:“我想,那个受过自由教育、在青年时期接受过良好训练的人很乐意成为个人意志的仆人,很轻松乐意地干一切工作,像台机器一样。他的知识像一部清楚、冷峻、有理性的机器一样,每个部件都力量相当,工作效能良好,就像一部蒸汽机随时可以干任何工作一样,小到可以织网,大到能锻造思想的船锚。他的思想蕴含着大自然伟大的基础性真理和个人的实践法则。只要不是矮小的禁欲主义者,每个人都充满了生命力和火一样的热情。昂扬的意志能够驾驭火一样的热情,温柔的良知能驾驭昂扬的意志。他能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无论是大自然的还是艺术上的。他憎恶一切邪恶,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被人。”这段文字优雅、流畅地表达了文化科学理论。但它只谈了生活现象,我们还得考虑一切生活事实。正如赫胥黎教授接着说的那样,要将生活看成一场游戏,爱拼才会赢。人是“温柔良知的仆从”。不过以这种人生哲理为指导,我们无从知晓温柔的良知是怎样形成的。上帝也不过是一部抑制人们思想的机器,是死亡规律的人性象征。这种人生哲学要想和自身的自私利益相和谐,就必须抛弃道德意识。但是还必须用一些高调的道德语句,看看它是怎样和自身的自私利益相和谐的。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如何赢得人生游戏。假如人类的知识能不断更新,假如社会能得到净化,假如基督的影响能够扩大,没有人生长期目标的人们是否能了解人生的意义呢?满足于抛弃人生普通目标的人们是否能了解人生的意义呢?满足于辛勤劳作、遭受痛苦和死亡的人们是否能了解人生的意义呢?文化这个词既新颖又做作,哲学家们赋予了它太多的内涵,一些人也认为人性的建设取决于文化的建设。自歌德(1749—1832,德国作者和科学家。精通诗歌、歌剧和小说。他花了五十年时间写了两部戏剧长诗《浮士德》)之后,也许是马修·阿诺德最好地阐述了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文化的确切含义。“文化,”谢普校长说,“并不只是学习的产物。它是进步的过程,要求学生随时合上书本,走出书房,和同学们一起交往。他既要和活生生的人交流也要和死呆呆的书交流。尤其要和同龄人交往,他们的思想和品格能够教导、提高和美化他的思想和品格。每个人还需要不断约束自我,学会控制自我,养成习惯,努力战胜邪恶,使天性中真善美的东西更真、更善、更美。文化涵盖各个方面,像世界一样广阔,我们没有必要一一列举。文化培养的过程从摇篮开始,到走进坟墓也不会结束。”能言善辩的谢普校长接着说:“从普通人的标杆开始走,诚实彻底地走过人生路,最终会到达神圣的地方。从神圣的标杆开始走,做一切神指示我们做的事,就能回到普通人的标杆,成为完美的人。从完美的角度思考,文化的顶点是宗教,宗教的顶点则是文化。”但是很多人觉得难以将二者协调起来,将文化和宗教的要求协调起来。我们不愿意用任何狭隘的定义将文化限定起来,拒绝将文化限制在实证论的小圈子里,让它充分地拥抱人性,文化使超脱文化的理论定义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歌德是文化定义的魁首,他将文化完全限定在人类发展的层面上。在《浮士德》第二部中他也没有违背这个定义,虽然人们像为莎士比亚那样为歌德注入了很多个人理解,而且还是在二者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歌德是个多侧面的立体人物,一想到他在个性发展中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事件,不能不令人惊叹。他的一生似乎并不令人满意,结局也有些灰暗。他完全自私的人生哲学没有超越感官的界限。如果说莎士比亚的作品蕴含人生哲学,那么他的人生哲学则像康德的、像歌德的、像培根(注:1561—1626,英国哲学家、随笔作家、朝臣、法理学家和政治家)的,仅限于今生今世的事件,完全忽略了更高的精神层面,尽管不可衡量、不可考量、不能看透,但却和自然现象一样是真实的。
我忍不住想起坦尼森先生的那首名诗《艺术宫殿》,诗中描绘灵魂无处不在,感激感官和学识使它得到了升华,但却因为最后的考验而导致完全崩溃、一败涂地。寓言中的傻子说:“灵魂,你已经多年保持美德了,可以给自己放放假了。”我不太明白只是吃、喝、玩、乐算不算美德。美好的灵魂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才能,相信上帝的爱和意志。
在宽大的皇家宫殿里,灵魂尽情地欣赏着文学和艺术作品。它欣赏高贵的高加索人创造和发明出来的一切高雅作品,鄙视一切低等人的作品。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满足我的双眼!
各种各样的形状和色彩使我欣喜无比!
伟人和哲人的沉静面庞,
我与我的神同在!
我像上帝一样孤独,
我只能数数你完美的收藏;
我看着那边平原上一代远山,
夕阳中,一群群的牛羊。
她空谈着道德本能,
空谈着起死回生,
正如自己功成名就,但不能摆脱死亡,
最后,她说:
“我控制了人的思想和行为;
我不在乎宗教纷争怒骂;
我像上帝那样袖手旁观,没有什么信条,
但却鄙视一切。”
诗人用最优雅的人类寓言宣告了灵魂的堕落。
我非常理解为什么... -->>
人?生?的?道?理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算是个哲学家,都在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概括经验,越来越将“故意或无意”作为评判行为道德的标准,觉得有必要依赖某种道德观念行事。哪怕遇到挫折失败,也能自我安慰,我已竭尽全力。人要非常乐观,相信每件事都会变成好事。即便变得非常悲观,认为每件事都会变坏,也要构建自己的人生哲学。
当然,自我培养的哲学观难免会有些粗制滥造。但也有很多人却能构建起精辟、复杂的人生哲学。无论你是否明确表明个人观点,你也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上帝赋予了我们生命,问题是:“如何对待生命?”我们总是这样不停地问自己。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生哲学,该拿怎样的人生哲学对待生命?凡事要刨根问底,这句谚语在当今很重要。当你还是无神论者的时候,你对生活不是太满意。通过广泛讨论和收集信息,你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使自己的生活增色不少,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一切问题的核心就是你是否相信上帝的存在。如果相信,是否愿意把他当作慈父,让他怜爱和关爱你。在物质世界中,他是否是你工作的缘由。你冷静并满意地看着信仰的种子一点点长大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你必须对人生有个确切认识,你不应该总是学习却始终不了解事实真相。只有找到人生真谛,你才能过上一种平衡、井然有序的生活。你要不断增长知识,不断调整新观念、增长新知识、丰富你的信仰。一些人轻而易举地就形成了观点,然后,又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束之高阁,不再继续验证。另一些人的观点则随时变化,随时可能因为出现的新情况而改变或抛弃。聪慧的人不会持有任何一种永不改变或随时可能改变的观点。人首先要热爱真理,你既要尊崇真理也要尊崇良知,认真地寻求真理和良知,通过深思熟虑和实践的千锤百炼,获得真理和良知,这样你的心就踏实了、安定了。你终于明白了,有纯洁、无私、艰苦的生活庇佑,你不会再误入歧途。你也会明白,不精确、不完整的观点终会澄清、会完整。你自己也在不断调整新、旧事物的关系;你会高举真理的伟大旗帜,无论事实与你的信念多么背道而驰,你会敞开胸怀拥抱事实,尽管你的信念也是经过不容否定的事实反复论证过的,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不能说你背弃了信念,事实上,你仍然坚守你的信念,将自己的信念大厦建立在陡峭的山崖上,将自己的信念大厦建立在深海中,建立在狂风暴雨中。你十分确定既然以前任何困难都未曾摧垮过你的信念,将来也不会有什么能摧垮你的信念。菲利普·万·阿特维尔德说出了宗教的真谛:
我的一生,
都在尊敬地审视着那个人
他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面前的路,
在众多的路中仔细地挑选一条,
既然选定了,就执着地
追求自己的目标。
现代科学研究注重物理学研究。通过观察、记录、检查和反复检查事实,从事物表象中获得科学规律。人们醉心于一成不变、毫无情感的科学规律。世界就像一个大工厂,工厂里尽是复杂机器的碰撞声和轰鸣声。制定科学规律的人隐身于科学规律背后,你看不出他制定科学规律的意图。制定科学规律的人隐身于科学规律背后,但又现身于科学规律之前——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矛盾。这些科学规律是美丽心灵的表达,显示了制定科学规律的神的旨意。然而,科学规律也有其局限性。很多事实,抽象的和具体的,都不是物理科学规律能够概括的。正如帕尔格雷夫先生所说:
干扰或发力
万事万物都不受限,
万事万物有法;
心灵亦有法;
有人在山间、在太空宣告,
有人在内心宣告;
有时和谐统一、团结一致,
有时分崩离析、各执一词;
二者一起把我们带到这儿,
我们知道人类何时而生、为何而生。
科学规律告诉我们,
只用心灵学习就行;
但我们必须知道,
还要用灵魂学习;
灵魂用同样庄重的口吻说,
超越今生今世的阻隔,
我们仍可去触摸、去看见
来生来世;
把我们带到这儿的那个人,
手握钥匙,知道人类何时而生、为何而生的答案。
谢普校长尖锐地指出:“人们反复念叨的事情一定要再做一遍。”人们根本没必要必须理解有序的物质世界,人们觉得有必要只是因为人为地、武断地自我约束,并且对自我约束的自然反抗罢了。任何灵活的头脑都会依从某种学习体系,审视物质世界的有序排列,并以理解有序排列为乐。但人们往往不能进一步探究它何时而来、何时稳定。思想永不停止地前进,当它看见物质排列,就会探究是什么使它排列成这样;当它看见物质存在,就会探究它是如何形成的。尽管一切现象理论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不过只要理性思考的人们不断追问,就要一直研究这个问题。
在本章我要表达我对谢普校长那本令人羡慕的小册子《文化与宗教》的感激之情,我在这里要向读者们强力推荐。
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从哲学角度讨论人生。当人最终下定决心采取某种人生哲理,并坚定地执行,没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时刻了。赫胥黎教授阐述了他的著名观点:“我想,那个受过自由教育、在青年时期接受过良好训练的人很乐意成为个人意志的仆人,很轻松乐意地干一切工作,像台机器一样。他的知识像一部清楚、冷峻、有理性的机器一样,每个部件都力量相当,工作效能良好,就像一部蒸汽机随时可以干任何工作一样,小到可以织网,大到能锻造思想的船锚。他的思想蕴含着大自然伟大的基础性真理和个人的实践法则。只要不是矮小的禁欲主义者,每个人都充满了生命力和火一样的热情。昂扬的意志能够驾驭火一样的热情,温柔的良知能驾驭昂扬的意志。他能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无论是大自然的还是艺术上的。他憎恶一切邪恶,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被人。”这段文字优雅、流畅地表达了文化科学理论。但它只谈了生活现象,我们还得考虑一切生活事实。正如赫胥黎教授接着说的那样,要将生活看成一场游戏,爱拼才会赢。人是“温柔良知的仆从”。不过以这种人生哲理为指导,我们无从知晓温柔的良知是怎样形成的。上帝也不过是一部抑制人们思想的机器,是死亡规律的人性象征。这种人生哲学要想和自身的自私利益相和谐,就必须抛弃道德意识。但是还必须用一些高调的道德语句,看看它是怎样和自身的自私利益相和谐的。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如何赢得人生游戏。假如人类的知识能不断更新,假如社会能得到净化,假如基督的影响能够扩大,没有人生长期目标的人们是否能了解人生的意义呢?满足于抛弃人生普通目标的人们是否能了解人生的意义呢?满足于辛勤劳作、遭受痛苦和死亡的人们是否能了解人生的意义呢?文化这个词既新颖又做作,哲学家们赋予了它太多的内涵,一些人也认为人性的建设取决于文化的建设。自歌德(1749—1832,德国作者和科学家。精通诗歌、歌剧和小说。他花了五十年时间写了两部戏剧长诗《浮士德》)之后,也许是马修·阿诺德最好地阐述了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文化的确切含义。“文化,”谢普校长说,“并不只是学习的产物。它是进步的过程,要求学生随时合上书本,走出书房,和同学们一起交往。他既要和活生生的人交流也要和死呆呆的书交流。尤其要和同龄人交往,他们的思想和品格能够教导、提高和美化他的思想和品格。每个人还需要不断约束自我,学会控制自我,养成习惯,努力战胜邪恶,使天性中真善美的东西更真、更善、更美。文化涵盖各个方面,像世界一样广阔,我们没有必要一一列举。文化培养的过程从摇篮开始,到走进坟墓也不会结束。”能言善辩的谢普校长接着说:“从普通人的标杆开始走,诚实彻底地走过人生路,最终会到达神圣的地方。从神圣的标杆开始走,做一切神指示我们做的事,就能回到普通人的标杆,成为完美的人。从完美的角度思考,文化的顶点是宗教,宗教的顶点则是文化。”但是很多人觉得难以将二者协调起来,将文化和宗教的要求协调起来。我们不愿意用任何狭隘的定义将文化限定起来,拒绝将文化限制在实证论的小圈子里,让它充分地拥抱人性,文化使超脱文化的理论定义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歌德是文化定义的魁首,他将文化完全限定在人类发展的层面上。在《浮士德》第二部中他也没有违背这个定义,虽然人们像为莎士比亚那样为歌德注入了很多个人理解,而且还是在二者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歌德是个多侧面的立体人物,一想到他在个性发展中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事件,不能不令人惊叹。他的一生似乎并不令人满意,结局也有些灰暗。他完全自私的人生哲学没有超越感官的界限。如果说莎士比亚的作品蕴含人生哲学,那么他的人生哲学则像康德的、像歌德的、像培根(注:1561—1626,英国哲学家、随笔作家、朝臣、法理学家和政治家)的,仅限于今生今世的事件,完全忽略了更高的精神层面,尽管不可衡量、不可考量、不能看透,但却和自然现象一样是真实的。
我忍不住想起坦尼森先生的那首名诗《艺术宫殿》,诗中描绘灵魂无处不在,感激感官和学识使它得到了升华,但却因为最后的考验而导致完全崩溃、一败涂地。寓言中的傻子说:“灵魂,你已经多年保持美德了,可以给自己放放假了。”我不太明白只是吃、喝、玩、乐算不算美德。美好的灵魂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才能,相信上帝的爱和意志。
在宽大的皇家宫殿里,灵魂尽情地欣赏着文学和艺术作品。它欣赏高贵的高加索人创造和发明出来的一切高雅作品,鄙视一切低等人的作品。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满足我的双眼!
各种各样的形状和色彩使我欣喜无比!
伟人和哲人的沉静面庞,
我与我的神同在!
我像上帝一样孤独,
我只能数数你完美的收藏;
我看着那边平原上一代远山,
夕阳中,一群群的牛羊。
她空谈着道德本能,
空谈着起死回生,
正如自己功成名就,但不能摆脱死亡,
最后,她说:
“我控制了人的思想和行为;
我不在乎宗教纷争怒骂;
我像上帝那样袖手旁观,没有什么信条,
但却鄙视一切。”
诗人用最优雅的人类寓言宣告了灵魂的堕落。
我非常理解为什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