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电影人传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七月的北平早晨还是比较凉爽的,老爷子们拎着鸟笼,带着自己心爱的鸟儿漫步在晨林中,老太太们在公园的空地练太极拳,而年轻的父母们此时则正忙乎地张罗着孩子的早餐。
此时北航的校园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北航无人机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和北影厂特技车间的工人正忙安装索道摄影系统。
索道摄影系统说起来很简单,在空中拉四条绳索,其中两条导向绳,两根牵引绳,与之相配套,地面上配备了驱动系统和操控系统。此外需要设置两个支点,将四条绳索拉到空中,支点通常选用吊车、建筑物或雷亚架。
听上去好像不复杂,实际上并非如此。从上索道,拉索道,起吊车等前期准备是一点误差都不能有,因为它关系到索道拍摄的位置和安全性。不说别的,为了保证画面的清晰和稳定,索道车在拍摄过程中需要苛刻的条件,而最关键的就是轨道固定要牢靠,不能有丝毫无规律晃动。
北航和北影工人整整忙了三天,才在北航校园里将索道摄像系统搭设好。整个索道系统用了两台起重机作为支点,主臂有25米,副臂有35米,索道长357米。这个参数跟后世的索道系统差得非常远,后世的索道系统主臂和副臂往往有5,60米高,索道能够拉到上千米长。不过现在只有这个条件,只能做到这种程度。
工作人员将摄影机小心翼翼的将摄影机装在索道车上,并在索道车装上摄像头,连接好光纤。等到光纤与地面的接收器和监视器连接好,监视器中就能看到摄像头拍摄到的画面了。
监视器这玩意出现在70年初,主要用于在电视领域。到了70年代后期监视器开始用于电影拍摄,不过整个电影界对用监视器比较排斥,对监视器的态度有点像后来电影界对数字摄影机的态度。
在很多人看来,加上监视器会给摄影组带来很多麻烦,因为原来只有导演和摄影师知道电影拍出来画面是什么样,没看到样片其他人都不知道,有了监视器谁都能看到画面,看完监视器画面谁都能讲话,各种乱七八糟的意见一堆,这会打乱剧组的拍摄节奏。
去年张尔赞跟着中国电影代表团去英国访问。在跟英国电影人交流的时候,张尔赞问到了监视器的问题。英国人就对他说,你们研究这个干嘛?这玩意对电影拍摄没好处,我们已经不搞这个了,用这玩意拍电影简直是灾难!
许望秋正盯着监视器看,旁边的胡建捅了捅他的胳膊:“望秋!望秋!王部长他们来了。”许望秋抬头一看,王岚西,以及电影出口领导小组的几位大佬正笑容满面的向这边走来,赶紧起身迎了上去。
许望秋始终坚信工业化是中国电影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中国电影不能通过技术手段,制造出震撼性的光影和声音效果,那么到了90年代根本无力抵抗电视和VCD的冲击,到了2000年之后也很难抵御好莱坞大片的冲击。电影要走工业之路,就必须投钱搞技术开发。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在背后作支撑,想把电影工业搞起来纯粹是笑话。
现在国家特别穷,而且“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观念特别流行。出口公司搞技术开发有可能会引来质疑,你们花这么多钱搞技术开发有必要吗?直接从国外买不就行了。
为了证明搞技术开发是切实可行的,在亲自验证索道系统能够拍出理想的镜头后,许望秋向王岚西报告了这个好消息,并向领导小组发出邀请,希望各位领导来看看这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
在向几位领导问好后,许望秋指着半空的的轨道车道:“那个小车是一个有着四个轮轴的平台,把它固定在索道的轮轴上,下面挂摄像机,能在索道上滑行,地面的工作人员控制机器和设备进行拍摄,这就是索道拍摄系统。当初江卿翻拍《南征北战》的时候,想要一航拍镜头,镜头贴着地面,跟着坦克走,坦克下坡了,镜头要越过坦克继续往前。当时技术条件不够,那个镜头没有拍出来,现在有了索道系统,可以轻松拍出江卿想要的那种镜头。索道系统跟踪拍摄主体可达上千米,镜头可旋转360度,可以拍出很多效果惊人的镜头来。”
宣传部周阳问道:“听说这个系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许望秋点头道:“是的,可以说是填补了国际空白。美国人拍航拍镜头,要么用直升机拍,要么模型飞机拍。我们这个索道系统拍摄拥有他们没有的优势,比如转播排球比赛,直升机不可能开到体育馆里拍,而模型飞机不能长时间拍,只能拍几分钟,而我们的索道系统就没有这些问题,可以拍几个小时。当然,我们的索道系统刚刚搞出来,还不是很成熟。等技术成熟之后,我们可以向海外推广,我相信这东西是很有市场前景的,电影、大型晚会... -->>
七月的北平早晨还是比较凉爽的,老爷子们拎着鸟笼,带着自己心爱的鸟儿漫步在晨林中,老太太们在公园的空地练太极拳,而年轻的父母们此时则正忙乎地张罗着孩子的早餐。
此时北航的校园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北航无人机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和北影厂特技车间的工人正忙安装索道摄影系统。
索道摄影系统说起来很简单,在空中拉四条绳索,其中两条导向绳,两根牵引绳,与之相配套,地面上配备了驱动系统和操控系统。此外需要设置两个支点,将四条绳索拉到空中,支点通常选用吊车、建筑物或雷亚架。
听上去好像不复杂,实际上并非如此。从上索道,拉索道,起吊车等前期准备是一点误差都不能有,因为它关系到索道拍摄的位置和安全性。不说别的,为了保证画面的清晰和稳定,索道车在拍摄过程中需要苛刻的条件,而最关键的就是轨道固定要牢靠,不能有丝毫无规律晃动。
北航和北影工人整整忙了三天,才在北航校园里将索道摄像系统搭设好。整个索道系统用了两台起重机作为支点,主臂有25米,副臂有35米,索道长357米。这个参数跟后世的索道系统差得非常远,后世的索道系统主臂和副臂往往有5,60米高,索道能够拉到上千米长。不过现在只有这个条件,只能做到这种程度。
工作人员将摄影机小心翼翼的将摄影机装在索道车上,并在索道车装上摄像头,连接好光纤。等到光纤与地面的接收器和监视器连接好,监视器中就能看到摄像头拍摄到的画面了。
监视器这玩意出现在70年初,主要用于在电视领域。到了70年代后期监视器开始用于电影拍摄,不过整个电影界对用监视器比较排斥,对监视器的态度有点像后来电影界对数字摄影机的态度。
在很多人看来,加上监视器会给摄影组带来很多麻烦,因为原来只有导演和摄影师知道电影拍出来画面是什么样,没看到样片其他人都不知道,有了监视器谁都能看到画面,看完监视器画面谁都能讲话,各种乱七八糟的意见一堆,这会打乱剧组的拍摄节奏。
去年张尔赞跟着中国电影代表团去英国访问。在跟英国电影人交流的时候,张尔赞问到了监视器的问题。英国人就对他说,你们研究这个干嘛?这玩意对电影拍摄没好处,我们已经不搞这个了,用这玩意拍电影简直是灾难!
许望秋正盯着监视器看,旁边的胡建捅了捅他的胳膊:“望秋!望秋!王部长他们来了。”许望秋抬头一看,王岚西,以及电影出口领导小组的几位大佬正笑容满面的向这边走来,赶紧起身迎了上去。
许望秋始终坚信工业化是中国电影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中国电影不能通过技术手段,制造出震撼性的光影和声音效果,那么到了90年代根本无力抵抗电视和VCD的冲击,到了2000年之后也很难抵御好莱坞大片的冲击。电影要走工业之路,就必须投钱搞技术开发。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在背后作支撑,想把电影工业搞起来纯粹是笑话。
现在国家特别穷,而且“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观念特别流行。出口公司搞技术开发有可能会引来质疑,你们花这么多钱搞技术开发有必要吗?直接从国外买不就行了。
为了证明搞技术开发是切实可行的,在亲自验证索道系统能够拍出理想的镜头后,许望秋向王岚西报告了这个好消息,并向领导小组发出邀请,希望各位领导来看看这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
在向几位领导问好后,许望秋指着半空的的轨道车道:“那个小车是一个有着四个轮轴的平台,把它固定在索道的轮轴上,下面挂摄像机,能在索道上滑行,地面的工作人员控制机器和设备进行拍摄,这就是索道拍摄系统。当初江卿翻拍《南征北战》的时候,想要一航拍镜头,镜头贴着地面,跟着坦克走,坦克下坡了,镜头要越过坦克继续往前。当时技术条件不够,那个镜头没有拍出来,现在有了索道系统,可以轻松拍出江卿想要的那种镜头。索道系统跟踪拍摄主体可达上千米,镜头可旋转360度,可以拍出很多效果惊人的镜头来。”
宣传部周阳问道:“听说这个系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许望秋点头道:“是的,可以说是填补了国际空白。美国人拍航拍镜头,要么用直升机拍,要么模型飞机拍。我们这个索道系统拍摄拥有他们没有的优势,比如转播排球比赛,直升机不可能开到体育馆里拍,而模型飞机不能长时间拍,只能拍几分钟,而我们的索道系统就没有这些问题,可以拍几个小时。当然,我们的索道系统刚刚搞出来,还不是很成熟。等技术成熟之后,我们可以向海外推广,我相信这东西是很有市场前景的,电影、大型晚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