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电影人传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振兴巷在繁华的北平闹市区,但这个巷子非常狭窄,三人并肩就无法通过。钟惦非一家就挤住在这里的狭小平房中。钟惦非是著名电影评论家,被誉为中国电影美学的奠基人,也是小说家阿城的父亲。
钟惦非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今年年初才平反,回到北平。钟惦非被打为右/派,说来有点好笑,钟惦非在50年代写了本电影评论《电影的锣鼓》。1957年1月15日,《香江时报》转载了台弯大道通讯社所发的一篇名为《重重压迫束缚下,大陆电影事业惨不堪言》的通讯。这篇通讯里大量引用了《电影的锣鼓》中的材料。还在结尾处写道:“身陷大陆的全体电影工作者,被迫害压抑得太久了,现在居然敲起了反暴的锣鼓。”《电影的锣鼓》成了“反暴的锣鼓”,而且台弯还支持,这还了得,于是,钟惦非迅速被打成右/派。
张克走进院子,大声嚷嚷:“老钟!老钟!”
钟惦非看到张克笑着迎了上来:“张克,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张克呵呵笑道:“来看看你,怎么,不欢迎啊?”
钟惦非哈哈笑道:“你上门我能不欢迎嘛。来赶紧屋里坐!”
落座后张克打开包,取出一份稿子递给钟惦非:“老钟,这里有篇文章,你看看。”
钟惦非微微一怔,张克专程上门让自己看这篇文章,恐怕这篇文章很不一般,当即接过文章。文章是用北电的稿签纸写的,题目叫“谈《英雄儿女》的视听语言”。
“《英雄儿女》是多少年前的片子了,视听语言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有什么好谈的。”钟惦非摇了摇头,不过他相信张克把文章给自己看,这篇文章肯定有不一般的地方,便顺着标题往下看。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该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影片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在对电影的主题简单陈述后,文章开始分析电影的视听语言。文章指出《英雄儿女》的一个特点是大量的仰拍镜头与俯拍镜头结合使用,对比非常鲜明。比如王成临危不惧,壮烈牺牲的一场戏,用了很多仰拍角度;而惊慌失措,渺小猥琐的敌人则多用俯拍角度。文章指出,不光《英雄儿女》如此,国产电影大多有这个特点。
文章以此为据,指出中国电影的视听语言主要受苏联电影和好莱坞经典叙事手法的影响,模式化非常严重:全景交代环境,特写交代人物,空镜头表示人物的心理,画面的分割遵循黄金法则,体现一种平衡、对称、和谐的美感。各种象征的运用也都规规矩矩,如日出代表希望、前途光明;阴霾、雷电代表困境、痛苦等……
不光普通导演如此,甚至连谢晋、谢铁骊等大导演也是如此,他们的电影在内容上不同,但在电影语言上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没有个人风格,缺乏创造性。
钟惦非被文章的观点惊到了,在中国电影界素有“南谢北谢”的说法,说的是魔影厂的谢晋和北影厂的谢铁骊,他们是这个时代中国电影的代表性人物,而这篇文章竟然说谢晋、谢铁骊他们的作品跟其他导演只是内容不同,在电影语言上没有太大区别,没有个人风格,缺乏创造性,这也太敢说了!
不过这篇文章不像其他的电影评论那样,只是指出电影的不足,发一通议论;文章以王成牺牲一场戏为例,详细阐述了文章作者的构思,如果是他来拍这场戏,会怎么拍。
在电影中王成牺牲前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给的是特写,一个镜头完成。文章作者认为这样拍太平淡,没能很好的调动观众的情绪。如果让他来拍,在王成喊出“为了胜利”四个字后,会立刻切镜头,给反应镜头。先是切王芳的镜头,王芳好像听到哥哥在喊口号;然后切王文清的镜头,王文清似乎听到了儿子王成的喊声;再切志愿军指挥部听到王成喊口号时的反应;最后切回到阵地,拍王成牺牲。这样一来,观众的代入感会更强,整个情节会更动人。
钟惦非默默地想了想,发现这场戏按照作者的方式处理确实更加震撼,也更加动人。在王成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同时,切王芳、王文清和指挥部的镜头,打破了时空界限,给人一种王成的口号传遍了大江南北的感觉。同时,在王成喊出这句话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王成要牺牲了,这时候切妹妹王芳、父亲王文清和志... -->>
振兴巷在繁华的北平闹市区,但这个巷子非常狭窄,三人并肩就无法通过。钟惦非一家就挤住在这里的狭小平房中。钟惦非是著名电影评论家,被誉为中国电影美学的奠基人,也是小说家阿城的父亲。
钟惦非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今年年初才平反,回到北平。钟惦非被打为右/派,说来有点好笑,钟惦非在50年代写了本电影评论《电影的锣鼓》。1957年1月15日,《香江时报》转载了台弯大道通讯社所发的一篇名为《重重压迫束缚下,大陆电影事业惨不堪言》的通讯。这篇通讯里大量引用了《电影的锣鼓》中的材料。还在结尾处写道:“身陷大陆的全体电影工作者,被迫害压抑得太久了,现在居然敲起了反暴的锣鼓。”《电影的锣鼓》成了“反暴的锣鼓”,而且台弯还支持,这还了得,于是,钟惦非迅速被打成右/派。
张克走进院子,大声嚷嚷:“老钟!老钟!”
钟惦非看到张克笑着迎了上来:“张克,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张克呵呵笑道:“来看看你,怎么,不欢迎啊?”
钟惦非哈哈笑道:“你上门我能不欢迎嘛。来赶紧屋里坐!”
落座后张克打开包,取出一份稿子递给钟惦非:“老钟,这里有篇文章,你看看。”
钟惦非微微一怔,张克专程上门让自己看这篇文章,恐怕这篇文章很不一般,当即接过文章。文章是用北电的稿签纸写的,题目叫“谈《英雄儿女》的视听语言”。
“《英雄儿女》是多少年前的片子了,视听语言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有什么好谈的。”钟惦非摇了摇头,不过他相信张克把文章给自己看,这篇文章肯定有不一般的地方,便顺着标题往下看。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该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影片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在对电影的主题简单陈述后,文章开始分析电影的视听语言。文章指出《英雄儿女》的一个特点是大量的仰拍镜头与俯拍镜头结合使用,对比非常鲜明。比如王成临危不惧,壮烈牺牲的一场戏,用了很多仰拍角度;而惊慌失措,渺小猥琐的敌人则多用俯拍角度。文章指出,不光《英雄儿女》如此,国产电影大多有这个特点。
文章以此为据,指出中国电影的视听语言主要受苏联电影和好莱坞经典叙事手法的影响,模式化非常严重:全景交代环境,特写交代人物,空镜头表示人物的心理,画面的分割遵循黄金法则,体现一种平衡、对称、和谐的美感。各种象征的运用也都规规矩矩,如日出代表希望、前途光明;阴霾、雷电代表困境、痛苦等……
不光普通导演如此,甚至连谢晋、谢铁骊等大导演也是如此,他们的电影在内容上不同,但在电影语言上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没有个人风格,缺乏创造性。
钟惦非被文章的观点惊到了,在中国电影界素有“南谢北谢”的说法,说的是魔影厂的谢晋和北影厂的谢铁骊,他们是这个时代中国电影的代表性人物,而这篇文章竟然说谢晋、谢铁骊他们的作品跟其他导演只是内容不同,在电影语言上没有太大区别,没有个人风格,缺乏创造性,这也太敢说了!
不过这篇文章不像其他的电影评论那样,只是指出电影的不足,发一通议论;文章以王成牺牲一场戏为例,详细阐述了文章作者的构思,如果是他来拍这场戏,会怎么拍。
在电影中王成牺牲前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给的是特写,一个镜头完成。文章作者认为这样拍太平淡,没能很好的调动观众的情绪。如果让他来拍,在王成喊出“为了胜利”四个字后,会立刻切镜头,给反应镜头。先是切王芳的镜头,王芳好像听到哥哥在喊口号;然后切王文清的镜头,王文清似乎听到了儿子王成的喊声;再切志愿军指挥部听到王成喊口号时的反应;最后切回到阵地,拍王成牺牲。这样一来,观众的代入感会更强,整个情节会更动人。
钟惦非默默地想了想,发现这场戏按照作者的方式处理确实更加震撼,也更加动人。在王成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同时,切王芳、王文清和指挥部的镜头,打破了时空界限,给人一种王成的口号传遍了大江南北的感觉。同时,在王成喊出这句话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王成要牺牲了,这时候切妹妹王芳、父亲王文清和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