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wbxwx.com,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打七之前,必须先过身体这一关。对于我来说,更为迫切。我欲降伏其心,必先降伏其腿。至少要做到双盘无障碍,才能够安心参禅。
好在,还有十来天时间,而且,明成师作为辅导员,专门对我们静坐的方法和要点,进行了系统的训练和纠正。并且,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会遇到哪些情况,该怎么处置,都提前给我们作了开示。
经过他的开示,我才明白,这是一个大学问。抱着实证的态度,我决定,先老老实实地理解他所讲,实行他所说,看具体的效果而定。既然我已经舍弃世间的一切繁华,来到这里,就必须抛开一切成见和怀疑,扎实学下去。哪怕得到失败也好,至少自己证明了,此路不通。
明成师也算是年轻人,在出家之前也上过大学,而且学的是医学,所以,讲解起来,很容易懂。再加上我们之间的无障碍沟通,算是基本理解了静坐的方法和好处。
佛法中的“戒”、“定”、“慧”是三无漏学,也就是完美无缺的学问。“定”就是“戒”与“慧”的中心,也就是全部佛法修证实验的基础。换句话说,凡是要修学证明佛法的人,都要先从“定”开始。
有了“定”,才能够真正达到庄严的“戒”体,然后才能启发“慧”而达到通明的境界。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依“定”力为基础,才能够达到菩提果海。任何宗派的修法,都离不开定,由此可见修定是多么的重要。
不过,所谓的定并不是专指跏趺坐(俗称打坐)而言,在佛学中,把入的日常生活,统归为四种不同的姿态,就是行、住、坐、卧,称为四威仪。在四威仪中,“坐”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姿势而已。要修定的话,不但坐时要定,在另外行、住、卧三种姿态,也要能够定才行。不过,在修定开始的阶段,以坐的姿态入门,是比较容易罢了。
坐的姿势有很多种,只谈在修定的方法中就有七十二种之多,而依照诸佛所说,在所有的打坐姿势中,以跏趺坐为最好的修定坐姿。
用跏趺坐的姿势修得定力以后,应该注意在另外行、住、卧三威仪中,继续锻炼保持已得的定境,进一步更要达到在处理一切事务及言谈时,都不失掉定的境界,才真正算是定力坚固。
用坚固的定力去证取菩提,就好像攀枝取果一样,相当方便,得心应手;然而,如果见地不正确或不透彻的话,修行很容易走入歧途。
关于七支坐法,也就是静坐的七个要点,其实我已经在刘大哥那里学过了。但是,在明成师的指点下,我知道,还有几个注意事项,往往容易被忽略。第一点是打坐时应将裤带、领带等一切束缚身体的物件,一律松开,使身体松弛,完全休息。第二点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及后颈包裹暖和,否则,在打坐时风寒侵入身体,没有药物可以医治,这一点须特别小心注意。第三点是最初修习打坐的人,应该注意调节空气和光线,光太强容易散乱,光太暗容易昏沉。座前三尺,空气要能对流。
第四点是对初习定的人,吃太饱时不可打坐,如觉得昏昏欲睡,也不可勉强坐,应该睡够了再坐,才容易静定下来。第五点:无论初习或久习,坐处必须使臀部垫高二、三寸,初习打坐的人,两腿生硬,可以垫高四、五寸,日久可以渐渐减低(如臀部不垫高,身体重心必定后仰,使气脉阻塞,劳而无功)。第六点:下座时,用两手揉搓面部及两脚,使气血活动,然后再离座,并且应当作适度的运动。
第七个要求:坐时要面带微笑,使面部的神经松弛,慈容可掬,心情自然也放松了。千万不可以使面部表情生硬枯槁,变成峻冷,内心就会僵硬紧张起来。最后,最初习坐时,应该采取每次时间少,但次数加多的方式。如果勉强久坐下去,则会心生厌烦,不如每次时间短一日多坐几次才好。
在开始修习禅坐时,应该特别注意姿势,如果姿势不正确,养成习惯,就无法改正了。而且对心理和生理都有影响,并且容易成病。七支坐法的规定,有很深的涵义,非常符合生理及心理的自然法则,应该切实遵守。
人的生命要依赖精神的充沛,所以要培养精神,才能达到健康的生命。培养精神的方法,首先要使心中常常没有妄念,身体安宁;心中一空,生理机能才会生生不绝。能够不绝的生,另一方面再减少消耗,自然会达到精神充沛超过平时的状态。
人的精神是随着气血的衰旺,而呈现充沛或亏损的现象。如果思虑过度疲劳,气血就浙呈亏损衰弱的现象。所以安身可以立命,绝虑弃欲可以养神,也就是说,身体保持安定状态,生命就有了根,丢掉了思虑。摒弃了欲望,精神就得到了培养。
并且,明成师还用《黄帝内经》中的气血衰旺论,跟探讨了中医对此的认识。古代医学认为人的生机是藉着气化而充实的,气的运行是循着脉的路线,这里所说的脉,并不是血管或神经,而是体内气机运行的一个有规则的线路。这个气脉理论是相当微妙的,一般人不太容易了解。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奇经八脉,是从古代道家的说法脱胎出来的。道家认为:人体中“任”“督”“冲”三脉,对于养生修仙是最重要的。西藏密宗的观念,认为人体中的三脉四轮,也是即身成佛的关键。
在密宗法本中有一部《甚深内义根本颂》,在这本颂中所讨论的气脉学说,比较《内经》及《黄庭经》等书,各有独到的地方。
藏密和道家,虽然都主张修三脉,不过道家是以前后位置的任督二脉为主,藏密则以左右二
脉为主。修法虽然不同,但两家都是以中脉(冲脉)为枢纽关键的。
至于禅宗坐禅的姿势,采取毗卢遮那七支坐法,虽然没有明白说出来注重气脉,可是,坐禅的功效,实际上已经包含气脉问题了。
两足跏趺坐不但可以使气不浮,并且可以使气沉丹田,气息安宁。这样心才能静下来,气也不会乱冲乱跑,而渐渐循着各气脉流动,反归中脉。等到气脉可以回归流于中脉,达到脉解心开时,才可以妄念不生,身心两忘。这时才能进入大定的境界。如果说一个人的气脉还没有安宁静止下来,而说能够入定,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普通人的身体在健康正常时,心中感觉愉快,脑中的思虑也就较少,在生病的时候就刚好相反,又如修定的人,在最初得到定境,开始见到心空时,一定会感到身体轻松愉快,那种神清气爽的味道,真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可见心理和生理两种是互相影响的,是一体两面的。
人体中的神经脉络,是由中枢神经向左右两方发展分布,而且是相反交叉的,所以,在打坐时,两手大拇指轻轻抵住,成一圆相,身体内左右两边气血,就有交流的作用了。
人体内的腑脏器官,都是挂附于脊椎的,如果在打坐时,背脊弯曲不正,五脏不能保持自然舒畅,就容易造成病痛,所以一定要竖直脊梁,使腑脏的气脉舒泰。如果肋骨压垂,也会影响肺部收缩.所以要保持肩平和胸部舒展,使肺活量可以充分自由扩张。
我们的后脑是思虑记忆的机枢,颈部两边是动脉的路线,由于动脉的活动,能运输血液到脑部,增加脑神经活动。在打坐时,后脑稍后收,下颚略压两边的动脉,使气血的运行暖和,可以减少思虑,容易定静下来。
两齿根唾腺间,产生津液,可以帮助肠胃的消化,所以要用舌去接唾腺,以顺其自然。
心和眼是起心动念的关键,一个人看见色就会心动(听到声音也会心思散乱起来),这是先经过眼睛的机能而生的影响。如果心乱的话,眼睛会转动不停,一个人如骄傲而又心思散乱的话,他的两眼常向上视;一个阴沉多思想的人,两眼常向下看,邪恶阴险的人,则常向左右两侧斜视,在打坐的时候,采取两眼敛视半闭的状态,可以使散乱的心思凝止。
打坐时松解衣物的束缚,可以使身体安适;常常面带笑容,可使精神愉快,这些条件对于打坐修定是很重要的。
所以,禅坐的姿势,对于气脉很有关系,虽然禅坐没有专门讲究调和气脉,但是,这个调和气脉的问题,已经包含在内了。如果专门注意修气脉的话,很容易发生“身见”,更会增强一个人的我执,这个我执和身见,就是证得正觉的大障碍。
... -->>
在打七之前,必须先过身体这一关。对于我来说,更为迫切。我欲降伏其心,必先降伏其腿。至少要做到双盘无障碍,才能够安心参禅。
好在,还有十来天时间,而且,明成师作为辅导员,专门对我们静坐的方法和要点,进行了系统的训练和纠正。并且,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会遇到哪些情况,该怎么处置,都提前给我们作了开示。
经过他的开示,我才明白,这是一个大学问。抱着实证的态度,我决定,先老老实实地理解他所讲,实行他所说,看具体的效果而定。既然我已经舍弃世间的一切繁华,来到这里,就必须抛开一切成见和怀疑,扎实学下去。哪怕得到失败也好,至少自己证明了,此路不通。
明成师也算是年轻人,在出家之前也上过大学,而且学的是医学,所以,讲解起来,很容易懂。再加上我们之间的无障碍沟通,算是基本理解了静坐的方法和好处。
佛法中的“戒”、“定”、“慧”是三无漏学,也就是完美无缺的学问。“定”就是“戒”与“慧”的中心,也就是全部佛法修证实验的基础。换句话说,凡是要修学证明佛法的人,都要先从“定”开始。
有了“定”,才能够真正达到庄严的“戒”体,然后才能启发“慧”而达到通明的境界。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依“定”力为基础,才能够达到菩提果海。任何宗派的修法,都离不开定,由此可见修定是多么的重要。
不过,所谓的定并不是专指跏趺坐(俗称打坐)而言,在佛学中,把入的日常生活,统归为四种不同的姿态,就是行、住、坐、卧,称为四威仪。在四威仪中,“坐”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姿势而已。要修定的话,不但坐时要定,在另外行、住、卧三种姿态,也要能够定才行。不过,在修定开始的阶段,以坐的姿态入门,是比较容易罢了。
坐的姿势有很多种,只谈在修定的方法中就有七十二种之多,而依照诸佛所说,在所有的打坐姿势中,以跏趺坐为最好的修定坐姿。
用跏趺坐的姿势修得定力以后,应该注意在另外行、住、卧三威仪中,继续锻炼保持已得的定境,进一步更要达到在处理一切事务及言谈时,都不失掉定的境界,才真正算是定力坚固。
用坚固的定力去证取菩提,就好像攀枝取果一样,相当方便,得心应手;然而,如果见地不正确或不透彻的话,修行很容易走入歧途。
关于七支坐法,也就是静坐的七个要点,其实我已经在刘大哥那里学过了。但是,在明成师的指点下,我知道,还有几个注意事项,往往容易被忽略。第一点是打坐时应将裤带、领带等一切束缚身体的物件,一律松开,使身体松弛,完全休息。第二点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及后颈包裹暖和,否则,在打坐时风寒侵入身体,没有药物可以医治,这一点须特别小心注意。第三点是最初修习打坐的人,应该注意调节空气和光线,光太强容易散乱,光太暗容易昏沉。座前三尺,空气要能对流。
第四点是对初习定的人,吃太饱时不可打坐,如觉得昏昏欲睡,也不可勉强坐,应该睡够了再坐,才容易静定下来。第五点:无论初习或久习,坐处必须使臀部垫高二、三寸,初习打坐的人,两腿生硬,可以垫高四、五寸,日久可以渐渐减低(如臀部不垫高,身体重心必定后仰,使气脉阻塞,劳而无功)。第六点:下座时,用两手揉搓面部及两脚,使气血活动,然后再离座,并且应当作适度的运动。
第七个要求:坐时要面带微笑,使面部的神经松弛,慈容可掬,心情自然也放松了。千万不可以使面部表情生硬枯槁,变成峻冷,内心就会僵硬紧张起来。最后,最初习坐时,应该采取每次时间少,但次数加多的方式。如果勉强久坐下去,则会心生厌烦,不如每次时间短一日多坐几次才好。
在开始修习禅坐时,应该特别注意姿势,如果姿势不正确,养成习惯,就无法改正了。而且对心理和生理都有影响,并且容易成病。七支坐法的规定,有很深的涵义,非常符合生理及心理的自然法则,应该切实遵守。
人的生命要依赖精神的充沛,所以要培养精神,才能达到健康的生命。培养精神的方法,首先要使心中常常没有妄念,身体安宁;心中一空,生理机能才会生生不绝。能够不绝的生,另一方面再减少消耗,自然会达到精神充沛超过平时的状态。
人的精神是随着气血的衰旺,而呈现充沛或亏损的现象。如果思虑过度疲劳,气血就浙呈亏损衰弱的现象。所以安身可以立命,绝虑弃欲可以养神,也就是说,身体保持安定状态,生命就有了根,丢掉了思虑。摒弃了欲望,精神就得到了培养。
并且,明成师还用《黄帝内经》中的气血衰旺论,跟探讨了中医对此的认识。古代医学认为人的生机是藉着气化而充实的,气的运行是循着脉的路线,这里所说的脉,并不是血管或神经,而是体内气机运行的一个有规则的线路。这个气脉理论是相当微妙的,一般人不太容易了解。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奇经八脉,是从古代道家的说法脱胎出来的。道家认为:人体中“任”“督”“冲”三脉,对于养生修仙是最重要的。西藏密宗的观念,认为人体中的三脉四轮,也是即身成佛的关键。
在密宗法本中有一部《甚深内义根本颂》,在这本颂中所讨论的气脉学说,比较《内经》及《黄庭经》等书,各有独到的地方。
藏密和道家,虽然都主张修三脉,不过道家是以前后位置的任督二脉为主,藏密则以左右二
脉为主。修法虽然不同,但两家都是以中脉(冲脉)为枢纽关键的。
至于禅宗坐禅的姿势,采取毗卢遮那七支坐法,虽然没有明白说出来注重气脉,可是,坐禅的功效,实际上已经包含气脉问题了。
两足跏趺坐不但可以使气不浮,并且可以使气沉丹田,气息安宁。这样心才能静下来,气也不会乱冲乱跑,而渐渐循着各气脉流动,反归中脉。等到气脉可以回归流于中脉,达到脉解心开时,才可以妄念不生,身心两忘。这时才能进入大定的境界。如果说一个人的气脉还没有安宁静止下来,而说能够入定,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普通人的身体在健康正常时,心中感觉愉快,脑中的思虑也就较少,在生病的时候就刚好相反,又如修定的人,在最初得到定境,开始见到心空时,一定会感到身体轻松愉快,那种神清气爽的味道,真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可见心理和生理两种是互相影响的,是一体两面的。
人体中的神经脉络,是由中枢神经向左右两方发展分布,而且是相反交叉的,所以,在打坐时,两手大拇指轻轻抵住,成一圆相,身体内左右两边气血,就有交流的作用了。
人体内的腑脏器官,都是挂附于脊椎的,如果在打坐时,背脊弯曲不正,五脏不能保持自然舒畅,就容易造成病痛,所以一定要竖直脊梁,使腑脏的气脉舒泰。如果肋骨压垂,也会影响肺部收缩.所以要保持肩平和胸部舒展,使肺活量可以充分自由扩张。
我们的后脑是思虑记忆的机枢,颈部两边是动脉的路线,由于动脉的活动,能运输血液到脑部,增加脑神经活动。在打坐时,后脑稍后收,下颚略压两边的动脉,使气血的运行暖和,可以减少思虑,容易定静下来。
两齿根唾腺间,产生津液,可以帮助肠胃的消化,所以要用舌去接唾腺,以顺其自然。
心和眼是起心动念的关键,一个人看见色就会心动(听到声音也会心思散乱起来),这是先经过眼睛的机能而生的影响。如果心乱的话,眼睛会转动不停,一个人如骄傲而又心思散乱的话,他的两眼常向上视;一个阴沉多思想的人,两眼常向下看,邪恶阴险的人,则常向左右两侧斜视,在打坐的时候,采取两眼敛视半闭的状态,可以使散乱的心思凝止。
打坐时松解衣物的束缚,可以使身体安适;常常面带笑容,可使精神愉快,这些条件对于打坐修定是很重要的。
所以,禅坐的姿势,对于气脉很有关系,虽然禅坐没有专门讲究调和气脉,但是,这个调和气脉的问题,已经包含在内了。如果专门注意修气脉的话,很容易发生“身见”,更会增强一个人的我执,这个我执和身见,就是证得正觉的大障碍。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